更新於 2024/01/14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初戀-我的小孩國中就談戀愛了,該阻止嗎?

如果你曾看過日劇「初戀」,或許你會因此憶起青少年的愛戀情懷。當時的你,想法質樸,對愛情憧憬而懵懂,心中單純地喜愛著某個對象,這樣心思與情感,著實讓你在平板的學校生活中,多了幾分立體振動的生命感。許多人可能訝異地發現,當現在的自己回想青少年時期的生活時光,學業課程的內容大概都已忘光,但那些晃動我們心思的「他(她)」,其影像卻依然生動如昔。
不過這樣的情懷被放在親子的脈絡中,很多的爸媽就會開始擔心,認為孩子過早談戀愛會對學習產生不良的影響,爸媽多半會釋放如此的訊息:「好好讀書,將來不愁沒有好對象」、「學生的身份就是以唸書為首要,不要被這種事情干擾了」、「你看隔壁的阿明本來都考第一名,就是交了女朋友,成績變得很差」,情感的事被眨為干擾課業的來源,但這樣的說法,等於傳達給孩子一個訊息,「和爸媽說這些,會被罵」、「爸媽不瞭解我」,因為在當事人的世界中,這樣的愛與思之情懷,才是生活中的美麗花朵,一看再看,思念玩味,而且自己很難去控制。
多年前,一對高中情侶疑因長輩反對,相擁跳樓自殺,造成女死男重傷的慘劇。當時北市議員公佈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有六成的學生在遇到感情問題時,都不會向師長求助;若是爸媽要求青少年不要談戀愛,十個人中只有一人會聽從爸媽的話。這樣的調查指示一種狀況:若爸媽把青少年的情感視為干擾課業的來源,青少年多半不再告知爸媽相關的訊息,從而將情感心思「地下化」,而仍然在進行。最終,反而讓青少年以他自己所想像的過程,來處理這段情感。此時,青少年沒有其他的參照點來回饋他所思考的愛情,因此其決定也可能相當單一而極端,比如「為了愛,寧願殉情」。當事人覺得高貴,但旁人卻搖頭說傻,難過傷心的,是雙方的爸媽,這是一種悲劇。
那麼當事人(青少年)在遇到愛情時需要什麼呢?他們需要被引導去「適當地去談戀愛」。防堵愛戀的情思,不如疏導愛戀的情思往適當的方向流動。
因此,在青少年初嘗愛戀(即初戀)滋味時,也代表一個學習情感的時機來臨了,爸媽要覺察此時機,並把握自己能有影響力。在臨床實務中發現,很多的成人不太知道如何談戀愛,如何評判及決定對方是否合適。如果在更早的時期,比如青少年時期就能從愛戀的情思中,務實地去觀察對方及自己是否相互尊重,是否不需要委曲自己去配合對方,兩人協商應如何運作⋯等。將會是提昇青少年在情感能力的好機會,增加在成人階段處理情感的成熟度。
故爸媽及師長在遇到青少年情感時,適當的角色便是一位「軍師」,而非「阻止者」,當然要克服自身的焦慮,這是另外一個課題。(我們以後可能另譬文章再談)。在案例中觀察發現,若一對青少年開始有交往的對象,但受到師長父母的反對,反而會激起及強化兩人之間的情感,此時他們更感到能在一起是多麼的珍貴,外界的反對,「加值」他們情感的重量。不僅如此,還造成兩人共同「抵禦外侮」的姿態,這種姿態並不會真正認識對方而學習相處。因為在共同抵禦外侮的姿態中,他們的眼睛從來不是看著對方,瞭解對方的,而是共同討論那個「外侮」。
走筆至此,或許家長們會問到,若我們同意孩子戀愛,萬一他們做出了越軌的事,諸如未婚懷孕怎麼辦?但現象常常是,爸媽的不同意及反對,反而會激化青少年做出不理性的事。有愛戀經驗的過來人,通常會知道。「 當全世界都同意你們兩人生活在一起,真正的兩人相處才開始」,愛情的實質考驗才會進行。因為這時候我們目光轉向對方,發現對方跟我們有類似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這些不同,就足以導致生活上的種種意見不合和衝突,甚至自然分手。
另一個家長常會擔心的是,「談戀愛影響課業」的推論。事實上,在談戀愛開始時,或許心思會被拉走,但孩子若能在引導下談戀愛,被接納而支持,在經過一段動盪期,反而會走向穩定的狀態,培養出生命的韌性,畢竟在未來成年世界中,我們也要面對情感、工作⋯等多元的狀況。
因此,師長父母的「軍師」角色,要能巧妙地劃定某些界限,並鼓勵情感的交往。在孩子失戀時,分享自己失戀的經驗與處理。有時受限於父母師長的角色,孩子不願意說,也可運用其他資源來協助孩子,比如鼓勵孩子找心理師,就可以直接和心理師一對一訪談諮詢,共同討論面對問題的方法。
身為臨床心理師的筆者認為,當這些青少年長大為成人,回憶起在生命中的初戀,有著父母師長的支持與陪伴,和他一起照護著青澀的愛戀情思,他會感謝當時的師長父母。並知道這些經驗,提供了他對情感的重要學習與瞭解。
點擊有劃底線的字即可連結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