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過大學生的學運,我們也能查到高中生主導抗議的新聞,在民主思潮下成長的孩子,很是我們期待的公民不是嗎?(尤其天天都有一堆政治新聞的現在)
而台灣你們這些投票仔,資歷最老的,也不過參與過1996年第一次台灣民選總統選舉。
我們憑什麼做直升機父母,自以為替學生掃除他們必須提前練習的事項,卻又期待他們年齡一到,就能展現他們的獨立性呢?
握有投票權,究竟意味著什麼?
在一個普通的台灣家庭情節,如果我們給孩子選擇,表示尊重他們的意願,可選項通常是由父母提出的。
但如果我們給予孩子影響「明天晚餐吃什麼」的投票權,又怎麼進行?爸爸提出明天可以吃烤肉,媽媽提出明天想吃火鍋,小明則提出明天想要飢餓30,邀請父母一起不吃晚餐。只要每個人不能堅持投自己一票,小明是有機會影響父母的決定。
進行家庭投票,代表我們給了孩子影響父母決定的機會,代表父母放出了一部分的主動權。
有多少孩子正在被自身處境折磨,卻只知道向「自己可能都有無力感的父母」求助?
看看多少中學孩子可能認真考慮自殺?學生受調查又多滿意自己的受教育環境?
有多少孩子正在被自身處境折磨,卻只知道向「自己可能都有無力感的父母」求助?
看看多少中學孩子可能認真考慮自殺?學生受調查又多滿意自己的受教育環境?
情況很糟,但還有更糟糕的,那就是「我們不認為他們可能有能力為自己的處境大聲」或者「我們想要用大人滿意的教改來為他們打造新的條件」。擁有「讓議題聚焦自身處境的主動權」。台灣確實有很多人關心學生教育問題,但終究不如鼓勵他們主動提出訴求,因為我們可能忽視的,不代表需求不存在。
國中公民課程雖然尚在起步階段,但是否我們緊握投票權,只是出於年齡的歧視?就像歷史上的女性。
公民課程的教育應當提早且受重視,而實踐方式,便是讓學生參與,嘗試並練習,允許孩子及早犯錯,塑造將來更精明且參與率更高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