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無所事事:一種對注意力經濟的抵抗
How to do nothing: Resisting the attention economy
Jenny Odell 2021 經濟新潮社
分類:論說--理論
★★☆☆☆
一句話:如何抗拒注意力經濟,除了「拒絕」,作者更提出找回注意力和真正專注在週遭人事物的方法
【重要字】
微不足道的事:nothing。沒有用處和不能被占用的事。
無所事事:不是完全不要做事,而是拒絕生產力,停下來觀察和聆聽。保持靜止,停下來覺察週遭真實的一切。
資訊流通的連結性(connectivity)和感受性(sensitivity)差異在於時間:
- 連結性:如臉書,不是相容就是不相容,資訊的單位不會改變。
- 感受性:實體親自對話,需要時間,可能矛盾,可能改變。
【摘要】 無處避靜 - 在全球數位網路中,勞工已不復存在。存在的是他們的時間,隨時可以連起來生產些什麼來交換一時的新資。
- 人們的「自我」被資本主義的生產力與效率概念殖民了,我們失去自己的時間(不是指聲稱教育成長或休閒的時間),也慢慢失去公共空間,一個「任我們運用」的空間。我們應該保護我們的時間和空間給非工具的、非商業的活動與思維。
- 「包含最多讓你忘了時間的樂趣,才是最長壽的人生。」
- 長期來看,分心可能累積而使我們無法過我們想過的生活,甚至損害反省和自我調整的能力。
- 避靜(retreat)不是為了回來成為更好的員工,而是徹底重新評估自己的優先順序。數位分心之所以是禍根,不是因為它降低了生產力,而是它使得人們再也過不了他們必須過的生活。
拒絕的結構 - 社群媒體重視的不是資訊的內容,而是參與率,是由恐懼和憤怒驅動的反應。我們需要定期退出,保持理性的省思,但不代表完全的脫離或置身事外,或只是單純拒用臉書。真正的拒絕需要專注,不論是個人或集體的層次,不是一兩次,而是永遠,直到事情改變,如聯合抵制蒙哥馬利巴士運動或舊金山碼頭工人罷工。但人們拒絕的餘裕逐漸被資本主義壓縮(擔心經濟或競爭)。
- 成功的演算法叫你「做自已」,而這裡的自己卻是種固定可辨識的習慣和慾望模式,只有喜歡和不喜歡,沒有模擬兩可的空間。我們渴望塑造這樣一個定型的自我也是因為害怕改變、資本主義的概念、不接受人必有一死。
- 我們周遭的生物(動物或植物)是有"脈絡"的,觀察或和他們互動無法從週遭的環境或時空抽離。但社群網路的動態卻不顧這種脈絡,我們可能拿一篇很久以前的舊文章去攻擊他人。注意力經濟不重視這樣的脈絡,卻用恐懼去驅動大家的情緒。
注意力練習 - 從媒體收回注意力:更重要的是持續將注意力投入其他地方。注意力天生的傾向是往新的事物遊蕩。如果想把它留在同一個目標物,就必須努力訓練針對目標物找出新的內涵。我們必須不斷地替目標物找更新的觀察角度。
【短評】
第一次看覺得很棒,因為看了人生4千個禮拜決的主題有些相關而再看一次。但這次看覺得有點零碎,可能因為作者是位藝術家,寫的內容比較偏向隨筆而且會用一些較不熟悉的作品或舉例,但她書中的概念我還是滿喜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