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31|閱讀時間 ‧ 約 10 分鐘

我適合因子投資嗎?

今天這篇文章主要是要讓大家知道自己適不適因子投資。
首先我們來看一張圖:
這是美國股市從1930-2020年,小型價值股相對於S&P 500指數的績效表現。
  • 在這段期間小型價值股整體的績效的確贏過市場大盤。
  • 但是各位有沒有發現在這70年當中,小型價值股相對市場的表現大部分時間都是持平甚至是落後的。
  • 我們看看綠色的箭頭,小型價值股都是在短時間突然大爆發贏的。
其實很多因子都有長期落後市場的時候,不只是小型價值股,動能因子也是如此(上圖藍線)。
從上面兩張圖,我們可以很簡單看出長期因子投資的重要性,和不要隨意更改因子配置。
而且大量研究都證實,小型股、價值股、高獲利能力的股票因為風險比較高,加上投資人的錯誤定價和套利限制,造成這些股票的長期預期報酬的確高於市場。
另外規模、價值、獲利和動能因子和市場的相關性很低,在長期大多都是負相關,所以在全市場的投資組合當中,另外加入小型價值股,像是AVUV、AVDV,可以同時增加預期報酬又能降低風險。
------------------------------
但同時這又點出了一個問題:
既然小型價值股(規模搭配價值因子)預期報酬很高,為什麼不該通通All In 小型價值股呢?
  1. 太過集中風險,之前介紹過的因子配置,可以結合更多不同的風險來源,像是動能因子,這樣才是最有效率的搭配。
  2. 對我們來說,預期報酬並非確定會實現的報酬,如果報酬是確定的,就不會有風險,不會有風險就不會有報酬。
  3. 用因子投資來分散風險,投資組合的績效一定會偏離大盤指數,這個偏離再加上並非確定的報酬,就代表一定會產生所謂的追蹤誤差
------------------------------
什麼是追蹤誤差呢?
當市場大盤上漲時,你投資組合的績效可能不會漲太多,甚至還可能會下跌,這叫做負的追蹤誤差。
相反的,當市場大盤下跌時,你投資組合的績效可能不會跌太多,甚至還可能會上漲,這叫做正的追蹤誤差。
因為投資人總是習慣把自己的績效和市場大盤做比較(當然還是有很多韭菜不知道這回事就是了),所以當投資組合的表現和市值加權大盤指數不一樣的時候,就叫做追蹤誤差。
先鋒集團創辦人約翰.柏格曾說過:「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真的很有用,但是投資相對論毫無用處。」
什麼是投資相對論?
柏格他發現投資人是否能對投資感到滿意,能不能繼續保持紀律,能不能長期堅持某種策略下去,都取決於他們投資組合績效相對於市場指數的表現。
的確!我們的投資行為通常會被偏離市場的追蹤誤差所影響。
可是追蹤誤差算是一種風險嗎?
其實追蹤誤差並不是一種風險!
風險是什麼?
是我們財務目標無法實現的可能性。
可是分散投資是降低風險最有效的方法。
但不管是用因子還是用資產配置來分散風險,只要是分散風險就一定會產生追蹤誤差。
像是從2010年至今,非美國際股市(VXUS)報酬大幅落後美國股市(VTI)。
這時侯進行全球分散投資的人就會有種很遺憾的感覺。
欸~為什麼我要分散投資?為什麼我不把錢通通All In在美國股市?
這種遺憾的情緒,會讓愈來愈多人放棄全球分散投資。
但是我們再往前看個十年,2000-2009年:
國際股市是贏過美國股市的。
新興市場更誇張,完全輾壓美國股市!
美國小型價值股,近十年的確落後市場。
但是如果我們再往前看2000-2009年,投資美國股市十年下來是虧錢的,但是這時候小型價值股提供了很好的分散風險效果。
如果我們專注在後面十年,沒看到前面十年的情況,我們就會質疑全球分散投資是不是沒有用、懷疑因子投資的有效性。
量化研究人員在研究股票時,3-5年的報酬基本上就是種雜訊(noise),10年也只是相對比較短的時間,但對散戶來說 3-5年就是一輩子,10年就是來生下輩子了。
但是無論是用不同資產,還是用因子來分散投資,都一定會遇到長期表現不好的時候,以20年的時間來說,任何資產,股票、債券、因子都有可能報酬是負的。
因為如果沒有失敗的可能性,那麼長期投資不就沒風險了嗎?
沒有不確定性、沒有風險的存在,每個人都會想要長期投資,這樣投資股票這類的風險性資產哪來的風險溢酬呢?
再來我看看在2000-2009年美國股市的表現也是輸給了債券市場,
但是我們會因此就放棄投資股票嗎?
不會!
同理,如果進行因子投資落後市場時,我們也不應該輕易放棄才對。
從因子投資來分散風險的角度來說,像是投資規模、價值、獲利和動能因子,可以為我們提供有別於市場的風險來源,讓我們在投資報酬上的離散程度變得更加集中、增加可靠性(Reliability),更有利長期財務目標的實現。
記得!沒有痛苦就沒有收穫。
想要取得更強大的分散投資、更好的預期報酬,就必須忍受投資組合績效偏離市場大盤,也就是要能忍受追蹤誤差帶來的遺憾情緒。
------------------------------
投資相對論,如果再看得更深一點,不只是市場大盤指數,更可能的是一些飆股,某種熱門產業或是虛擬貨幣。
前幾年常聽到很多人這麼說:欸~科技股最近很強、5G產業好猛喔!多配一點好了。比特幣好神,我也來投資一些。
到底為什麼我們要做資產或因子配置?配置到底有什麼意義?
因為我們不知道將來哪些資產會表現得比較好,所以我們選擇資產配置,像是如果你知道下個月新興市場會贏過美國股市,那你就通通把錢All In新興市場就行了,這時候就不用資產配置了。
同理,我們不知道哪些因子將來會表現得最好,所以我們選擇因子配置,一次性對多種不同的因子、不同的風險來源來進行分散投資,我們根據學術研究的實證結果做出客觀的投資決策。
股票的長期預期報酬會贏過債券,小型股預期會贏過大型股,價值股預期會贏過成長股,獲利能力好的股票預期會贏過獲利能力差的股票,動能強的股票預期會贏過動能弱的股票。
不同的因子是不同的風險來源,相關性很低,所以同時分散投資在市場、規模、價值、獲利和動能因子上,進而提高預期報酬又降低風險,但在這同時肯定會產生相對於市場的追蹤誤差。
但是追蹤誤差不是風險,由追蹤誤差產生的不良投資行為才是風險,而且愈集中的曝險的投資策略,就會產生愈大的追蹤誤差,愈大的追蹤誤差,就代表忍受績效偏離市場的能力就要愈強。
所以一旦決定要因子投資,那就一定要長期有紀律地堅持下去,這樣才有可能享受到最後最甜美的果實。
------------------------------
再來我們想想看,為什麼很多投資人無法忍受追蹤誤差帶來的遺憾呢?
根據心理學上的近因效應(Recency effect),人們會無限放大最近觀察到的現象,最近發生的事對人的影響力極大,像是一次爭吵可能會把長久的友誼變成仇恨,偶然一次的戰敗會讓長久累積的成果全部灰飛煙滅,一次犯錯也會讓所有長久的努力通通付諸東流。
同理投資也是一樣,人們總是會把最近經歷的事、最近幾年來的報酬,投射到未來,以為事情總是會這樣一直下去,讓我們只想買近期表現最好的股票或產業,像是前幾年很流行的重壓台積電、ARKK、科技股、生技股、5G產業等等...。
近因效應會讓我們產生很嚴重的投資行為偏差,又加上投資相對論的雙重影響下,我們實在很難忍受追蹤誤差的存在,但是追蹤誤差本身不是投資上的風險,而是一種心理學上的風險。
嚴重一點這會導致我們混淆了投資策略的本身和最後產生的結果,好決策可能會產生壞結果,壞決策可能也會產生好結果,追蹤誤差會讓我們只看的到結果,看不到策略本身到底好不好。
Larry Swedroe:Don't Confuse Strategy with Outcome.
評估某項策略的方式是要在結果出現之前,就要評估策略本身的品質和邏輯嚴謹程度了在我們了解並學習因子投資和指數化投資背後的原理和精隨之後,知道自己到底適合哪種投資策略、哪種方式。
  • 單純全市場市值加權的指數化投資?
  • 還是要選擇進行因子投資?
  • 什麼樣的風險我可以接受?
  • 怎樣的追蹤誤差我可以忍受?
評估完我們下定決心、制定好一個有紀律的長期投資儲蓄計畫,然後就堅持到底,這樣才能在投資這條路上走得更長遠,才不會輕易被投資相對論影響我們的計畫。
追蹤誤差真的不是一種風險,他背後更多的是,一種錯過近期美好事物帶來的遺憾,大家或許對這種遺憾沒有很客觀地去理會,可是它確確實實地每分每秒都在影響著我們的投資行為。
而且在現代金融世界中,追蹤誤差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是影響整個市場的運作,像是追蹤誤差會影響到套利限制,套利限制會影響到錯誤定價,錯誤定價會影響到因子的持續性,這部分的內容之後在講因子投資理論時會再詳細說明。
最後再次強調,只要選擇了因子投資就必須要能長期忍受追蹤誤差帶來的遺憾,而且可能會比全市場指數化投資還更需要耐心。
不過我相信大家看完這篇文章都能體會到,追蹤誤差其實一點都不恐怖,沒有耐心和紀律才是投資過程中最恐怖的事!
------------------------------
本人影片親自講解: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