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觀察自己,少管閒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我們時常討論他人怎麼樣,即便小事也能成為茶餘飯後消遣的話題,更多的是與你不常來往,也對你不夠了解,卻在背後說應該如何,只看到人事物的一個面向,只因為一個舉動被說成這是不可饒恕的錯誤,這樣的舉止只會讓自己樹立更多敵人呢!

  這個社會不缺少敵人,而是缺少同一條心的夥伴,一昧地檢討他人,再次的抱怨諸事不順,但更多的是多觀察自己了解自己,少管一些不屬於你生活圈的事情,這就能有效減少敵人的數量。

      少管他人一點事情,多一點了解自己。
      少說一句傷人的話,多了一分舒適的氣氛。
      少管一點事情,多一點愛自己的機會。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素食先生vegan220206的身心靈成長
34會員
254內容數
一個分享葷轉素的故事,一個巧妙的機遇開啟了我的素食及身心之旅,是高敏感一員,人格是ENTP + INFJ。
2025/04/27
在屏東的自然之旅中,作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諧與療癒,反思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並體悟到慢步調生活的價值與內在成長。
Thumbnail
2025/04/27
在屏東的自然之旅中,作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諧與療癒,反思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並體悟到慢步調生活的價值與內在成長。
Thumbnail
2025/04/20
靜水深流,不張揚,卻能改變人心。本文探討溫柔而堅定的力量,以及細水長流的重要性,並以植物的生長作比喻,說明持續的努力終將開花結果。
Thumbnail
2025/04/20
靜水深流,不張揚,卻能改變人心。本文探討溫柔而堅定的力量,以及細水長流的重要性,並以植物的生長作比喻,說明持續的努力終將開花結果。
Thumbnail
2025/04/13
忙碌的現代生活中,我們是否該隨時發光發熱?素食先生以INFJ的自身經驗分享,偶爾的黑暗與休息,才能讓光芒更有溫度。文章闡述了人生的高低潮,以及如何在浮躁的社會中保持內在平靜,並以自身轉為素食的經歷,說明審慎評估後的冒險是重要的。
Thumbnail
2025/04/13
忙碌的現代生活中,我們是否該隨時發光發熱?素食先生以INFJ的自身經驗分享,偶爾的黑暗與休息,才能讓光芒更有溫度。文章闡述了人生的高低潮,以及如何在浮躁的社會中保持內在平靜,並以自身轉為素食的經歷,說明審慎評估後的冒險是重要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利、害關係,是生存的本性,但這不代表是利用關係 為自己著想是好的,但盡量試著去多想一個雙贏互惠的可能 才是真正為自己著想
Thumbnail
利、害關係,是生存的本性,但這不代表是利用關係 為自己著想是好的,但盡量試著去多想一個雙贏互惠的可能 才是真正為自己著想
Thumbnail
「少記人過,多記人好。」這是一句至理名言,意思是說不要只記住別人的過錯,而應該多記住別人的好處和優點。這句話對於個人的成長和人際關係都有重要的啟示。
Thumbnail
「少記人過,多記人好。」這是一句至理名言,意思是說不要只記住別人的過錯,而應該多記住別人的好處和優點。這句話對於個人的成長和人際關係都有重要的啟示。
Thumbnail
我們時常討論他人怎麼樣,即便小事也能成為茶餘飯後消遣的話題,更多的是與你不常來往,也對你不夠了解,卻在背後說應該如何,只看到人事物的一個面向,只因為一個舉動被說成這是不可饒恕的錯誤,這樣的舉止只會讓自己樹立更多敵人呢!
Thumbnail
我們時常討論他人怎麼樣,即便小事也能成為茶餘飯後消遣的話題,更多的是與你不常來往,也對你不夠了解,卻在背後說應該如何,只看到人事物的一個面向,只因為一個舉動被說成這是不可饒恕的錯誤,這樣的舉止只會讓自己樹立更多敵人呢!
Thumbnail
看這篇之前問自己......害怕他人覺得你很可憐自己一個人嗎?對一個人的獨處畏懼嗎?🤔 網路的發達,社群的興起,人與人所相處的時間愈來愈長,更多的藉由社群軟體與對方互動,再小的芝麻小事都希望大家知道,另外會覺得自己很重要,沒有你不行,嘗試過一周沒有上社群,那群口說的朋友,有找你嗎...
Thumbnail
看這篇之前問自己......害怕他人覺得你很可憐自己一個人嗎?對一個人的獨處畏懼嗎?🤔 網路的發達,社群的興起,人與人所相處的時間愈來愈長,更多的藉由社群軟體與對方互動,再小的芝麻小事都希望大家知道,另外會覺得自己很重要,沒有你不行,嘗試過一周沒有上社群,那群口說的朋友,有找你嗎...
Thumbnail
大多數人遇到事情, 都是很合理的對外指責而不是對內檢討。 / 事出必有因, 探究誰對誰錯只會陷入於不安的思緒 因此,對錯或許已不那麼重要, 重要的是處理問題,解決問題。 / 📌學習提問力 📌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
Thumbnail
大多數人遇到事情, 都是很合理的對外指責而不是對內檢討。 / 事出必有因, 探究誰對誰錯只會陷入於不安的思緒 因此,對錯或許已不那麼重要, 重要的是處理問題,解決問題。 / 📌學習提問力 📌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
Thumbnail
親愛的,關於人際關係,我第一個建議反而是回到自己的內在穩定感,不需要太過在意他人的一言一行,當感覺到恐懼、擔憂、害怕憤怒時,整理自己與自己周遭的環境,讓自己先感覺到安全與穩定,反而是在人際關係上最需要的。 向內轉還包括探索自己,包括自己會因為什麼樣的語詞而生氣,會因為什麼樣的壓力而情緒飲食,探索自
Thumbnail
親愛的,關於人際關係,我第一個建議反而是回到自己的內在穩定感,不需要太過在意他人的一言一行,當感覺到恐懼、擔憂、害怕憤怒時,整理自己與自己周遭的環境,讓自己先感覺到安全與穩定,反而是在人際關係上最需要的。 向內轉還包括探索自己,包括自己會因為什麼樣的語詞而生氣,會因為什麼樣的壓力而情緒飲食,探索自
Thumbnail
我們只是去「看見」, 需要被我們「看見」的。 然後 放掉 它。 你也有平靜的好心情, 偶爾被打亂的時候嗎? 他人的負面情緒或抱怨 真的都與我們無關嗎? 有時候, 我們對於他人的抱怨會有感覺 即便抱怨的不是我們... 卻也認為他們打擾了我們的平靜 而感到煩躁不悅。 試著去問問自己內在
Thumbnail
我們只是去「看見」, 需要被我們「看見」的。 然後 放掉 它。 你也有平靜的好心情, 偶爾被打亂的時候嗎? 他人的負面情緒或抱怨 真的都與我們無關嗎? 有時候, 我們對於他人的抱怨會有感覺 即便抱怨的不是我們... 卻也認為他們打擾了我們的平靜 而感到煩躁不悅。 試著去問問自己內在
Thumbnail
沒有自我對話的能力,等於喪失自我認同。 你也是有閒暇的時間,就會打開社群媒體嗎? 現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在社群媒體上不斷地展露自己。展露自己的喜怒哀樂、食衣住行,什麼都能分享,甚至是有點過度分享了,卻忘記自我對話的重要性。 汲汲營營關注他人的生活,卻忘
Thumbnail
沒有自我對話的能力,等於喪失自我認同。 你也是有閒暇的時間,就會打開社群媒體嗎? 現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在社群媒體上不斷地展露自己。展露自己的喜怒哀樂、食衣住行,什麼都能分享,甚至是有點過度分享了,卻忘記自我對話的重要性。 汲汲營營關注他人的生活,卻忘
Thumbnail
我發現很多人都有一個壞習慣(包含自己),就是預設別人會怎麼想,或許是我們身處的文化,常常告訴我們要避免衝突,但預測他人的想法往往就是一個溝通的障礙。 我們需要承認,別人怎麼想,我們很難用隻字片語就能夠猜得出來,而我們的負面預期往往影響著我們怎麼應對。
Thumbnail
我發現很多人都有一個壞習慣(包含自己),就是預設別人會怎麼想,或許是我們身處的文化,常常告訴我們要避免衝突,但預測他人的想法往往就是一個溝通的障礙。 我們需要承認,別人怎麼想,我們很難用隻字片語就能夠猜得出來,而我們的負面預期往往影響著我們怎麼應對。
Thumbnail
從我們有意識以來,都是從別人眼中、嘴中了解自己,但發自內心的說,你真的毫無保留的將自己完全嶄露嗎? 就算是很真誠的交朋友,遇到不同個性的人,對待的方式也會有所不同,那麼你認為的了解是真的了解嗎? 我很常跟自己對話,問自己這是我喜歡的嗎?我想要的?或是需要的?亦或者真的討厭嗎?不斷的測試我自己的反應狀
Thumbnail
從我們有意識以來,都是從別人眼中、嘴中了解自己,但發自內心的說,你真的毫無保留的將自己完全嶄露嗎? 就算是很真誠的交朋友,遇到不同個性的人,對待的方式也會有所不同,那麼你認為的了解是真的了解嗎? 我很常跟自己對話,問自己這是我喜歡的嗎?我想要的?或是需要的?亦或者真的討厭嗎?不斷的測試我自己的反應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