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觀察自己,少管閒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我們時常討論他人怎麼樣,即便小事也能成為茶餘飯後消遣的話題,更多的是與你不常來往,也對你不夠了解,卻在背後說應該如何,只看到人事物的一個面向,只因為一個舉動被說成這是不可饒恕的錯誤,這樣的舉止只會讓自己樹立更多敵人呢!

  這個社會不缺少敵人,而是缺少同一條心的夥伴,一昧地檢討他人,再次的抱怨諸事不順,但更多的是多觀察自己了解自己,少管一些不屬於你生活圈的事情,這就能有效減少敵人的數量。

      少管他人一點事情,多一點了解自己。
      少說一句傷人的話,多了一分舒適的氣氛。
      少管一點事情,多一點愛自己的機會。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一個分享葷轉素的故事,一個巧妙的機遇開啟了我的素食及身心之旅,是高敏感一員,人格是ENTP + INFJ。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看這篇之前問自己......害怕他人覺得你很可憐自己一個人嗎?對一個人的獨處畏懼嗎?🤔 網路的發達,社群的興起,人與人所相處的時間愈來愈長,更多的藉由社群軟體與對方互動,再小的芝麻小事都希望大家知道,另外會覺得自己很重要,沒有你不行,嘗試過一周沒有上社群,那群口說的朋友,有找你嗎...
過年了,很多朋友想到彩卷行購買彩劵,想試試自身手氣,希望今天買彩劵明天就財富自由,立刻辭職享受美好的人生,在很多人的腦海裡希望幸運女神就在身旁,更希望可以知道下一期中獎號碼是多少,雖然在生活上諸多地方需要開銷花費,但您能有效運用嗎?
吃素後讓我更懂得調適心境上的轉換,起初創立素食先生後一個月,心想在一年的期間讓追蹤人數到達某個數量,觸及率要有多少才可以,所以不斷的在臉書社群轉貼素食先生的圖文,直到最近思考了一下,這樣似乎打亂了社團的秩序,也許有更好的方式傳達素食先生的理念....
一個生活腳步快速的時代,資訊爆炸的時代,人與人的連結與聯絡大多使用社群軟體,在這樣的時代更多的是觀察他人,放大他人的言行,大多時間是關注他人,卻極少觀察自己不內外,疏忽了自身外在的言行,更不瞭解自己內心的聲音,吃素後找到內心的平靜。
一個步伐快速的社會,我們大多時間了解他人,關係社會局勢,看一些與自己沒有關係的社群動態,但鮮少人會了解自己,當我們手指向他人哪裡沒做好,什麼事情不符合你的預期,手指著他人批評,卻不知道一根手指指向他人,剩下的四根手指頭卻指向自己,這意味著要學會內省與觀察自己,這是要優先要做的,了解自己聆聽自己的..
緣分這種東西很奇妙,從來沒有想過會成為“素食先生"
看這篇之前問自己......害怕他人覺得你很可憐自己一個人嗎?對一個人的獨處畏懼嗎?🤔 網路的發達,社群的興起,人與人所相處的時間愈來愈長,更多的藉由社群軟體與對方互動,再小的芝麻小事都希望大家知道,另外會覺得自己很重要,沒有你不行,嘗試過一周沒有上社群,那群口說的朋友,有找你嗎...
過年了,很多朋友想到彩卷行購買彩劵,想試試自身手氣,希望今天買彩劵明天就財富自由,立刻辭職享受美好的人生,在很多人的腦海裡希望幸運女神就在身旁,更希望可以知道下一期中獎號碼是多少,雖然在生活上諸多地方需要開銷花費,但您能有效運用嗎?
吃素後讓我更懂得調適心境上的轉換,起初創立素食先生後一個月,心想在一年的期間讓追蹤人數到達某個數量,觸及率要有多少才可以,所以不斷的在臉書社群轉貼素食先生的圖文,直到最近思考了一下,這樣似乎打亂了社團的秩序,也許有更好的方式傳達素食先生的理念....
一個生活腳步快速的時代,資訊爆炸的時代,人與人的連結與聯絡大多使用社群軟體,在這樣的時代更多的是觀察他人,放大他人的言行,大多時間是關注他人,卻極少觀察自己不內外,疏忽了自身外在的言行,更不瞭解自己內心的聲音,吃素後找到內心的平靜。
一個步伐快速的社會,我們大多時間了解他人,關係社會局勢,看一些與自己沒有關係的社群動態,但鮮少人會了解自己,當我們手指向他人哪裡沒做好,什麼事情不符合你的預期,手指著他人批評,卻不知道一根手指指向他人,剩下的四根手指頭卻指向自己,這意味著要學會內省與觀察自己,這是要優先要做的,了解自己聆聽自己的..
緣分這種東西很奇妙,從來沒有想過會成為“素食先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多數人都會有一個想不通的問題--明明自己沒有做甚麼傷害別人的事,卻總是被他人傷害?其實,如果我們反觀自己,眼睛向內看而不是向外看,你會發現,有時候是我們無意中去傷到了別人而不自知,因為我們總是習慣性的只看他人的缺點,忽略了他人的優點;有時候則是我們說話的口氣讓人覺得不舒服,也許當下的你
【生活日誌記錄思考】 他人對自己不友善,應心存感恩並從中學習,將別人的惡心轉為自己的善念,讓自己的智慧藉此能夠成長。而不是去跟別人爭執,起衝突只會把別人的敵意再擴大,並沒辦法解決事情,反而會使事態更加嚴重。 靜下心來用心去觀察,瞭解正在作祟的私心,其實就會發現自己的堅持,完全只是無意義的執著。讓
Thumbnail
不自覺地批評他人 我們常常會不自覺地批評他人,眼裡只看到別人外在的污點,卻忘了反思自己內心的垃圾。或許那污點只是別人一時的過錯或無心的疏忽,但我們卻不假思索地放大,甚至輕易地加以評價。反觀我們自己,內心的陰暗角落可能充滿著執著、自私、嫉妒與偏見,但這些卻往往被我們忽略或掩蓋。 挑剔他人卻
Thumbnail
侄子的成長,從能辨識誰該叫什麼稱呼開始,其實就啟蒙他的「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能力。 侄子身邊的大人很喜歡跟他有語言上的互動,他知道的字彙不多,但很會模仿別人講話,而且會記得誰講過什麼。 每個人說話、行為都有自己的慣性(模式),自己不容易發覺,從孩子的模仿看得很清楚。
Thumbnail
當年紀越來越大,開始漸漸覺得「教育可以使人脫離貧窮、向上流動」是個天大的笑話。沒錯,教育的確可以增加人們在社會上的向上流動率,可是前提是你先要有資本接受教育。當教育商品化時,金錢是一個限制。也有些無論有沒有接受過教育也改變不了的先天性條件,例如種族,就註定了你的地位。
一昧的述說他人終有一天會難以平衡,正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沒有自身的縱容,又怎會演變至今日的地步,故,首要之務是理解自己,並針對自己撰寫,進而避開同樣的問題。 1.嫉惡如仇: 這點是真不好改,對我而言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就是錯的,那便不該出現於決策之中,然而也正因這點,於世人皆有出入,因為終究太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Thumbnail
猜測和想像是件可怕的事,我們只顧著自己的想法,忘記去看別人是友善的,我們心裡充滿忌妒,是因為我們很羨慕,別人過的比我們好,所以讓我們露出了,人性的黑暗面。
Thumbnail
許多人因長時間的負面情緒,陷入低潮不知如何是好,或是突然被情緒淹沒。《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透過作者在心理諮商實務工作的案例,以對話形式表達出來,帶領讀者重新認識情緒。這本書以情緒變化三角形為基礎概念,透過「覺察」重新自我理解,找回內在安穩的力量。
Thumbnail
情緒就好像水,好像一汪深潭。我們每個人都會遇見,也難免要在其中沉溺掙扎。理解如何和情緒相處,就像學會游泳,你要嗆水嗆上無數次,接受並習慣對水的恐懼,才能在其中自在地悠游。
Thumbnail
多數人都會有一個想不通的問題--明明自己沒有做甚麼傷害別人的事,卻總是被他人傷害?其實,如果我們反觀自己,眼睛向內看而不是向外看,你會發現,有時候是我們無意中去傷到了別人而不自知,因為我們總是習慣性的只看他人的缺點,忽略了他人的優點;有時候則是我們說話的口氣讓人覺得不舒服,也許當下的你
【生活日誌記錄思考】 他人對自己不友善,應心存感恩並從中學習,將別人的惡心轉為自己的善念,讓自己的智慧藉此能夠成長。而不是去跟別人爭執,起衝突只會把別人的敵意再擴大,並沒辦法解決事情,反而會使事態更加嚴重。 靜下心來用心去觀察,瞭解正在作祟的私心,其實就會發現自己的堅持,完全只是無意義的執著。讓
Thumbnail
不自覺地批評他人 我們常常會不自覺地批評他人,眼裡只看到別人外在的污點,卻忘了反思自己內心的垃圾。或許那污點只是別人一時的過錯或無心的疏忽,但我們卻不假思索地放大,甚至輕易地加以評價。反觀我們自己,內心的陰暗角落可能充滿著執著、自私、嫉妒與偏見,但這些卻往往被我們忽略或掩蓋。 挑剔他人卻
Thumbnail
侄子的成長,從能辨識誰該叫什麼稱呼開始,其實就啟蒙他的「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能力。 侄子身邊的大人很喜歡跟他有語言上的互動,他知道的字彙不多,但很會模仿別人講話,而且會記得誰講過什麼。 每個人說話、行為都有自己的慣性(模式),自己不容易發覺,從孩子的模仿看得很清楚。
Thumbnail
當年紀越來越大,開始漸漸覺得「教育可以使人脫離貧窮、向上流動」是個天大的笑話。沒錯,教育的確可以增加人們在社會上的向上流動率,可是前提是你先要有資本接受教育。當教育商品化時,金錢是一個限制。也有些無論有沒有接受過教育也改變不了的先天性條件,例如種族,就註定了你的地位。
一昧的述說他人終有一天會難以平衡,正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沒有自身的縱容,又怎會演變至今日的地步,故,首要之務是理解自己,並針對自己撰寫,進而避開同樣的問題。 1.嫉惡如仇: 這點是真不好改,對我而言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就是錯的,那便不該出現於決策之中,然而也正因這點,於世人皆有出入,因為終究太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Thumbnail
猜測和想像是件可怕的事,我們只顧著自己的想法,忘記去看別人是友善的,我們心裡充滿忌妒,是因為我們很羨慕,別人過的比我們好,所以讓我們露出了,人性的黑暗面。
Thumbnail
許多人因長時間的負面情緒,陷入低潮不知如何是好,或是突然被情緒淹沒。《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透過作者在心理諮商實務工作的案例,以對話形式表達出來,帶領讀者重新認識情緒。這本書以情緒變化三角形為基礎概念,透過「覺察」重新自我理解,找回內在安穩的力量。
Thumbnail
情緒就好像水,好像一汪深潭。我們每個人都會遇見,也難免要在其中沉溺掙扎。理解如何和情緒相處,就像學會游泳,你要嗆水嗆上無數次,接受並習慣對水的恐懼,才能在其中自在地悠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