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他人感到難過?先顧好自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最近跟自己的配偶產生了意見上的分歧,因為擔心自己的家人而產生了悲傷的情緒,對方卻告訴我,你不應該先擔心自己嗎?
他告訴我,別人看我們都覺得我們令人擔心,你卻反過來擔心他們不是很好笑嗎?
他又舉例說,就比如他曾和一個家產萬貫的人一起在外聊天,對方整個人健康堪慮,沒有運動,並表示他的快樂就是整天在家打電動,每個月都課金上千萬。
他就問我,所以這時候你應該要替他感到難過嗎?應該要覺得他過得很悲慘嗎?因為他沒有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
我說確實是如果是他的家人,難道不會為他的健康狀況而替他感到難過嗎?會希望他健康,希望他可以好好過生活,而不是一直窩在那邊打電動傷身。
他回答我道,人家就是有錢想要這樣做,他覺得很快樂,如果我們去可憐他,替他感到難過,好像我們沒有那個資格去說,對方會覺得我們是不是有病?
健康快樂與有沒有錢是兩件事情不是嗎?我問他。
他說,是啊,但人家就是有錢想要傷身這樣不行嗎?這就是他的快樂,如果我們去說他什麼,他也會覺得我們也沒過的比他好,憑什麼替他感到難過?擔心他什麼?
雖然以一般的社會標準來看,好像我們必須要把自己的「生活過好」,才有資格去替別人「難過」什麼,或者是才能夠去表達好像對方的生活有可以改善的地方。但實際上這個樣子嗎?好像必須要是某些人才有資格作為一個標竿去告訴其他人「更好的生活方式」?
這種討論最後變成一個很奇怪的對話,老實說自己到後面也有點錯亂了,雖然每個人有自己面對自己人生的方式,或許一個人不是那麼有錢但他很快樂很健康,或許一個人很有錢好像很快樂但很不健康......
總之,最後只能下一個勉強的結論,我們得要自己過得好才能夠去讓其他人也變得像跟我們一樣。
其實本來的初衷是覺得自己的父親退休了以後好像人生過得不是很快樂,因為他覺得自己失去了人生價值(賺錢的能力)但對於自己的配偶來說,他不覺得這個有什麼問題,他說解決生存問題不就是每個人都會想的嗎?所以他會因為這樣而感到不快樂也是正常的。
但對我來說,一個人的快樂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勝過於金錢的事情。
每個人的思考方式真的很不一樣,到底怎麼做才是好的呢?是不是有時候我們自己擅自為他人感到難過是自己的庸人自擾而已呢?
如同配偶所說的一樣,好好把自己過好就是最好的了。先顧好自己,別一直管別人。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7會員
93內容數
人生探尋,目標與意義,生活中的一些想法,自己試了覺得好像是這麼一回事,可以分享,可以談談,可以隨意聊聊,發現生活,發現人生不同的觀點,跳脫原本的思考框架,找到快樂與幸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Mizuna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語言學上有個有效溝通的四個合作原則,分別是「質」、「量」、「關係」、「方式」。有時候兩個人之間的溝通總是要溝通很久,可以了解一下語言學上的這個四個合作原則,避免浪費時間。 總是發現和對方一直起衝突,每次溝通個什麼事情都老半天沒有辦法決定之外,又會引發新的爭端嗎? 簡單的日常對話很容易出現溝通失效,舉
最近剛過完年,大家都會互相關心這個年過得如何,好像對於「大人」來說,都挺痛苦的。 無論是要面對「靈魂拷問」或是許多事情,尤其是面對「拜拜」準備,似乎是許多人的惡夢,好像過年等於忙碌,沒有辦法好好休息。 如果過一個年讓人感覺到十分痛苦的話,為什麼不可以不過年呢?比如說,不要跟大家一起過年,或者不需要「
許多人對於因果和修行之間的關係不是很清楚,也有些人說,反正我只要多做好事就好了,是這樣嗎? 因果不是像我們一般理解的那樣,因為我們做了什麼所以受到什麼果報,它更加的複雜,通常不僅止於我們做了什麼,而是我們的起心動念是什麼。 具體一點就是,我們做了什麼都是中性的,沒有好、沒有壞,是我們做的時候產生的念
很多人會覺得因為自己做不到,所以把自己的夢想交到別人的手上。 比如,父母自己沒有當律師、醫師、工程師,所以乾脆讓自己的小孩去做。 不過究竟,這些職業到底算不算是「夢想」,也是另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我們都在忙什麼呢?如果現在馬上讓你成為這些職業的話,是我們想要的嗎?給予我們這些工作,難道我們就會開開
總是會有卻步的時候,看到其他人的已經成就,或是在年紀輕輕就能夠達成某些目標,對自己來說卻是相對起來艱難的。 實際上似乎不是這樣,時間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公平的。 每個人的一天都是24小時,怎麼樣子去利用它都是我們自己在掌握的。 所以當我們看見一個人的成功的時候,或許比起羨慕與嫉妒,應該是更值得尊敬對方
到靜坐在「坐」什麼? 所以靜坐到底要做到什麼程度?能夠幫助自己什麼? 其實就是在做一個練習,練習我們內心的力量,練習我們自己專注,練習讓我們去面對自己內心的一切恐懼、不安以及不習慣的事物。 我們在生活當中一定有煩惱,也會有事情讓我們無端感覺到恐懼,出於沒來由的不喜歡的事物等。 這些事情在沒有被觸發之
語言學上有個有效溝通的四個合作原則,分別是「質」、「量」、「關係」、「方式」。有時候兩個人之間的溝通總是要溝通很久,可以了解一下語言學上的這個四個合作原則,避免浪費時間。 總是發現和對方一直起衝突,每次溝通個什麼事情都老半天沒有辦法決定之外,又會引發新的爭端嗎? 簡單的日常對話很容易出現溝通失效,舉
最近剛過完年,大家都會互相關心這個年過得如何,好像對於「大人」來說,都挺痛苦的。 無論是要面對「靈魂拷問」或是許多事情,尤其是面對「拜拜」準備,似乎是許多人的惡夢,好像過年等於忙碌,沒有辦法好好休息。 如果過一個年讓人感覺到十分痛苦的話,為什麼不可以不過年呢?比如說,不要跟大家一起過年,或者不需要「
許多人對於因果和修行之間的關係不是很清楚,也有些人說,反正我只要多做好事就好了,是這樣嗎? 因果不是像我們一般理解的那樣,因為我們做了什麼所以受到什麼果報,它更加的複雜,通常不僅止於我們做了什麼,而是我們的起心動念是什麼。 具體一點就是,我們做了什麼都是中性的,沒有好、沒有壞,是我們做的時候產生的念
很多人會覺得因為自己做不到,所以把自己的夢想交到別人的手上。 比如,父母自己沒有當律師、醫師、工程師,所以乾脆讓自己的小孩去做。 不過究竟,這些職業到底算不算是「夢想」,也是另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我們都在忙什麼呢?如果現在馬上讓你成為這些職業的話,是我們想要的嗎?給予我們這些工作,難道我們就會開開
總是會有卻步的時候,看到其他人的已經成就,或是在年紀輕輕就能夠達成某些目標,對自己來說卻是相對起來艱難的。 實際上似乎不是這樣,時間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公平的。 每個人的一天都是24小時,怎麼樣子去利用它都是我們自己在掌握的。 所以當我們看見一個人的成功的時候,或許比起羨慕與嫉妒,應該是更值得尊敬對方
到靜坐在「坐」什麼? 所以靜坐到底要做到什麼程度?能夠幫助自己什麼? 其實就是在做一個練習,練習我們內心的力量,練習我們自己專注,練習讓我們去面對自己內心的一切恐懼、不安以及不習慣的事物。 我們在生活當中一定有煩惱,也會有事情讓我們無端感覺到恐懼,出於沒來由的不喜歡的事物等。 這些事情在沒有被觸發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就別指望他分擔點什麼了吧 放過彼此更好
Thumbnail
讀後感會有小說劇透,但我試著將劇透範圍縮小,比如說,我只講開頭,講過程中像從我心裡寫出來的句子,並且透露一下結局是好是壞。 如果你想保有完整的閱讀體驗,建議先看完這本書,我認為這本書是值得買的;如果上述劇透程度(或者再高出一點的程度)都能接受,請接著往下看。
Thumbnail
《老公寓》這本書透過一位12歲男孩李騰良的故事,探討貧困家庭中父子關係的複雜性。騰良在面對父親的酗酒與家庭困境時,努力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透過故事,反映出家庭動力系統如何影響後代命運,並提出了對於孝順和父母良知的深刻思考。這不僅是一本少兒小說,更是對家庭、愛與生命思考的引導。
Thumbnail
伴侶面對他人的反饋時,時常連結到的自我評判。內容除了分享原生家庭的影響之外,我們也試著在相處中讓「沒做好也沒關係」的心態,反映出無條件的愛與支持,提出在關係中擁有更健康的交流靈感,讓伴侶在支持他人的同時,也能夠感受到自身的價值與被愛的可能性。
Thumbnail
多數人都耳熟能詳「助人為快樂之本」,但如果一味奔波幫助他人,卻忽略了自我,結果只會讓自己陷入困境。本文分享了幫助他人的代價,並提出了三點建議:明白助人的真正意義、學會拒絕和學會愛自己。
Thumbnail
將書放在書櫃旁的地板上,起身休息了一下。六層兩排的書櫃,過去一手打造的知識王國,我瀏覽著每一本書的厚度、書的脊椎、書的包裝、書的過去,以及書排列的弧度,沉迷了好一陣子。
本文探討如何在提升自我價值的同時,幫助身邊的人過得更好。作者認為大多數人都是自我為中心的人,因此應該預設每個人都是想讓自己過得更好,並且根據內心想法去行動,而不是取決於人情或眼光。
Thumbnail
近有所謂“公民團體”自發的“青鳥行動”,自詡以街頭的”大民主”補救國會的“民主”缺失,實質上乃在國會選舉未獲一席者圖顛覆由60%民意決定的國會組合,削弱國會在野黨監督執政黨的能力,成為執政黨非憲的別動隊,且以“青鳥”爲號。青鳥乃古代神話中替西王母“取食”者乃主子的僕從。
前言 先生的父母病了,先生回老家獨力照顧,妻子獨自在家,開始過起獨自上班,獨自上健身房,獨自生活的日子,一段時間後,覺得沒先生在,自己一人,滿好的,提出了離婚。先生的親友,先生的部份同事,甚至妻子的親友,和妻子的部份同事都覺得有些不可思議,指責妻子的不是:妻子不是該照顧公婆嗎?妻子不是該照顧先生嗎
Thumbnail
這篇整理了我這個月讀到關於「工具資源」和「個人品牌與行銷」相關的內容,並且幫大家附上了來源,如果你想了解我這個月發現了什麼不錯的內容都可以在這裡找到,而且我還會加上我的一點個人回饋。 另外每月資訊量不同,造成每一類的內容不一,有的內容會比較多,如果你只想看精選,我會在每一類中都挑出 3 篇我最推的
就別指望他分擔點什麼了吧 放過彼此更好
Thumbnail
讀後感會有小說劇透,但我試著將劇透範圍縮小,比如說,我只講開頭,講過程中像從我心裡寫出來的句子,並且透露一下結局是好是壞。 如果你想保有完整的閱讀體驗,建議先看完這本書,我認為這本書是值得買的;如果上述劇透程度(或者再高出一點的程度)都能接受,請接著往下看。
Thumbnail
《老公寓》這本書透過一位12歲男孩李騰良的故事,探討貧困家庭中父子關係的複雜性。騰良在面對父親的酗酒與家庭困境時,努力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透過故事,反映出家庭動力系統如何影響後代命運,並提出了對於孝順和父母良知的深刻思考。這不僅是一本少兒小說,更是對家庭、愛與生命思考的引導。
Thumbnail
伴侶面對他人的反饋時,時常連結到的自我評判。內容除了分享原生家庭的影響之外,我們也試著在相處中讓「沒做好也沒關係」的心態,反映出無條件的愛與支持,提出在關係中擁有更健康的交流靈感,讓伴侶在支持他人的同時,也能夠感受到自身的價值與被愛的可能性。
Thumbnail
多數人都耳熟能詳「助人為快樂之本」,但如果一味奔波幫助他人,卻忽略了自我,結果只會讓自己陷入困境。本文分享了幫助他人的代價,並提出了三點建議:明白助人的真正意義、學會拒絕和學會愛自己。
Thumbnail
將書放在書櫃旁的地板上,起身休息了一下。六層兩排的書櫃,過去一手打造的知識王國,我瀏覽著每一本書的厚度、書的脊椎、書的包裝、書的過去,以及書排列的弧度,沉迷了好一陣子。
本文探討如何在提升自我價值的同時,幫助身邊的人過得更好。作者認為大多數人都是自我為中心的人,因此應該預設每個人都是想讓自己過得更好,並且根據內心想法去行動,而不是取決於人情或眼光。
Thumbnail
近有所謂“公民團體”自發的“青鳥行動”,自詡以街頭的”大民主”補救國會的“民主”缺失,實質上乃在國會選舉未獲一席者圖顛覆由60%民意決定的國會組合,削弱國會在野黨監督執政黨的能力,成為執政黨非憲的別動隊,且以“青鳥”爲號。青鳥乃古代神話中替西王母“取食”者乃主子的僕從。
前言 先生的父母病了,先生回老家獨力照顧,妻子獨自在家,開始過起獨自上班,獨自上健身房,獨自生活的日子,一段時間後,覺得沒先生在,自己一人,滿好的,提出了離婚。先生的親友,先生的部份同事,甚至妻子的親友,和妻子的部份同事都覺得有些不可思議,指責妻子的不是:妻子不是該照顧公婆嗎?妻子不是該照顧先生嗎
Thumbnail
這篇整理了我這個月讀到關於「工具資源」和「個人品牌與行銷」相關的內容,並且幫大家附上了來源,如果你想了解我這個月發現了什麼不錯的內容都可以在這裡找到,而且我還會加上我的一點個人回饋。 另外每月資訊量不同,造成每一類的內容不一,有的內容會比較多,如果你只想看精選,我會在每一類中都挑出 3 篇我最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