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是華夏文化中很早出現的一套符號系統,目前流通的形式是以陽爻、陰爻為基本元件構成八種卦象,再由此八卦兩兩組合成為六十四種卦象。由於出現很早、應用廣泛,因此成為許多知識領域的基本分類架構,在代代相傳後,醞釀出了華夏獨特的「易文化」。
只是,在所有的「易文獻」中,整個系統保留最完整的,仍屬「周人」所留下的「周易」。
那麼,誰是「周易」的作者?
根據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所說:「文王拘而演易」,可見得在司馬遷看來,最早將六十四卦所畫出來的是周文王,不過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易經」中的其他「易傳」,應該是後人在各種情況中慢慢累積出應用經驗後留下的各種紀錄。據稱,孔子在熟年時發現易經的文獻後,反覆研究到愛不釋手的程度,甚至於讓串連竹簡的牛皮繩常常斷掉,因此讓後世的我們因此有了「韋編三絕」的成語。
那麼,為何「周易」(易經)會令孔子如此著迷呢?
這應該與孔子本就仰慕周朝文化有關,孔子可能在易經中發現了周人治理天下的秘密,所以、一心希望天下太平、中原各國不要吵鬧不休的孔子,決定率領弟子把這套占卜體系所衍生出的會議紀錄好好整理,期望大家可以在每次占卜中得到一些善意的啟發。
我們也可從這看出,壯年時東奔西跑、苦勸各國和平相處的孔子到了熟年時,其實已慢慢轉型成為「設計」人性的政治哲學家。畢竟,依常理判斷,就算是很愛和孔子頂嘴的宰予遇到問題想要求卦算命時,也不會無聊到直接和「命運之神」吵架吧!
不過,什麼是「命運之神」呢?
我們可以試著從「八卦的陰陽觀」切入。
雖然我們今天所說的「易經」指的多半是孔子與其弟子所整理過的「周易」相關文獻,但其實華夏文化從很早之前就有占卜幫助決定的習慣、所以夏商時期其實也有「易山」、「歸藏」兩部易書。因此,所謂「一陰一陽謂之道」這個易經的基本觀念發軔的時間應該是早於周朝。如果再參考我們今天讀到的周易繫辭傳內容說:「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以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進取諸身、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我們大概可以猜想孔子似乎認為這個陰陽觀念很可能是先人(包犧氏)在觀察天地寒暑變化時所發展出來的。
我們也可以由此猜測,孔子以為,伏羲最初畫八卦的用意,應該是要整理其所發現的自然規律,而最終的目標是要像今天的(天氣)預報專家,透過預測氣候與物候的變化、以協助判定決策成功或失敗的可能性(吉凶)。
所以,繫辭傳說:「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日月運行、一寒一暑。」現代人如果可以發揮一點慧心來超解這段話,應該還是可以很容易理解易經陰陽最早的概念是根基於寒暑與晝夜的現象。
不過,要如何同時架構出一套符號體系,同時顯示「寒暑」與 「晝夜」的變化呢?
很顯然地,這需要一點巧思,而華夏諸賢經過不斷努力,終於在宋代出現了太極圖來統整這些資料。
太極圖的創作中其實充滿了「幾何精神」,依舊值得現代讀者費心了解一下,只是為了避免離題太多,我們還是先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解孔子是如何詮釋易經中的陰陽觀。
關於這點,我們可以試著解讀易經繫辭傳中的謎之珍句:「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現代人要解釋這段話,雖然難免有些困難,但如果參考接下的「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意思就相對清楚了——「不論是天地之道、日月之道、天下之動」其實都可以通過「晝夜」的變化來發現。
至於什麼是晝夜的變化呢?指的主要應該是「晝夜長短的變化」,而這些都要通過很有耐性的測量才可以辦到。所以「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應該是指很有耐性、又可以信賴的觀察 —— 也就是說要想明白天地運行的方式,必須仰賴很有耐性又可靠的觀察者。這段話,某種程度也說明了天文學家在設計曆法時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試想一下,在曆法尚未完善之時,若有誰能預判氣候與物候變化的規律性,對一般民眾的生活可以有多大的幫助?得到幫助的民眾又豈會不尊敬掌握這些規律的人?當然,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想像,當人類的物質文明越來越發達,自認為越來越能因應甚至控制天地的變化時,人們對於天文的興趣和天地的崇敬也會隨之消減。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承認地球其實是有個會不斷變化的有機生態系,我們又不得不承認要想準確的預測各種自然與社會的變化,其實是困難的事,所以,易經繫辭傳中也說:「陰陽不測為之神」。
總之,孔子身為愛用占卜決定國家大事的商(朝)人之後,到了熟年之後,對於如何占卜有了一套新的想法,所以很積極地嘗試著用(西)周人的辦法,想要以此改變各國交往和決策的心態與方式,希望天下各國間能夠避免互相征戰、和平相處。
當然,我們身為後人,也知道孔子並未成功,儒門的陰陽觀是在武帝時經過董仲舒的一番重新詮釋後,才發揮了維持帝國局面的作用。
一個值得注意的文化觀察是,後世漢族的通俗文化令很多人對周朝的想像是透過明代小說「封神演義」而來的,但其所反映的比較多像是明朝的狀況,而和真實的周朝體制有一段落差。
那麼,真實的周朝體制究竟是怎麼樣的呢?
關於這點,司馬遷雖在史記中記錄下不少周人的事蹟,但並未就體制多加著墨,所以如今的讀者或可在史記之外、參考一些來自「他人」的觀點,猜想周人的體制。
周人的體制,按照西方學者的看法,是參照商人的體制而來,屬於一種錐形宗族(Conical Clan)。在這種體制中,家族成員的地位被依照出生順序所劃分,其中的大家族在宗族中占有最高的地位,而從主要宗族分離出來的支派則居次要地位、從次要宗族分離出來的則處於更低的等級,以此類推。
不過,雖然周人和商人採取相同的家族宗法,其擴展又更具侵略性。周人積極地建立了有城牆的城鎮,再透過這些城鎮控制周邊的衛星村落和當地部落。最終,整個周人控制的區域就是1700多個周人建立的堡壘和要塞,這些據點的周圍就有村民和異族在此活動。在西方學者看來,周人的堡壘就像是分佈在野生民族間的島嶼,隨著時間推移,通過與「野人」的不斷通婚和互相同化,慢慢形成了「華夏民族」。
在這種情況下,華夏民族漸漸發展出了以「先天之序」為尊的宗族觀念,似乎也不足為奇了。
(以下為創作部分)
雖然多拉龜指定要明道狗帶〈司馬遷〉到海邊解卦,但是小心的明道狗決定還是先請金陵獅王裁示比較妥當。只是,當明道狗一路飛奔到獅王的美聲宮後,卻遇上金陵獅王正在午休。
「真不湊巧!」一向隨遇而安的明道狗並不著急,他決定找個可以好好曬太陽的地方,充分休息,以回復因奔跑而消耗的體力與精神。
「如果,有雞腿可以吃,就太好了!」明道狗一邊想著雞腿,一邊發現報曉雞大步地朝自己走來。
「喔喔喔~~」報曉雞在明道狗面前站定後,昂首高歌一曲「聞喔起舞」。
「有什麼了不起。」明道狗不甘示弱,馬上也回報一曲「聞汪起舞」:「汪汪汪!」
就在這般你來我往的競唱下,在宮中午休的獅王被吵醒了,大叫:「吵死了!到底有什麼事?」
於是,報曉雞和明道狗一前一後,走入美聲宮內,面見獅王。
「啟稟獅王⋯⋯」報曉雞搶先開口:「我有一提案,保證獅王聽完後,可以安心休養,不必再為勝利號上的小豬們煩心。」
「你敢保證?」聽到「保證」兩字,獅王頓時輕鬆起來。
「是的。我敢保證。」報曉雞胸有成竹。
「說吧!」獅王坐了起來,準備好好檢驗報曉雞的提案。
「我年輕時曾在肚魯特學院學習幾何,拿特鴨算是我的晚輩。所以,我相信,如果由我擔任勝利號小豬的幾何導師,小豬們一定可以順利過關。」
「是嗎?」獅王有點懷疑,轉頭吩咐明道狗:「你去幫我找拿特鴨來問問。」
「這可不成。」報曉雞連忙阻止明道狗:「我這番計畫要瞞著拿特鴨才能成功。」
「為什麼?」獅王開始懷疑了。
「天機不可洩漏。」報曉雞一副神秘兮兮的樣子:「總之,由我出面來指導勝利號的小豬,聖上不必送他們到呆呆島上修行,在豬棚裡也可以培養出『幾何感』,順利贏得大金陵帝國的公民權。」
「嗯。」雖然有點擔心拿特鴨會不開心,但金陵獅王還是決定讓報曉雞去試試:「那你就隨明道狗去自由競技場的豬棚教小豬吧!」
「多謝聖上!」報曉雞得意洋洋的看著明道狗:「其餘有什麼事,都等我們去豬棚回來再說吧!」
「等一下!如果小豬還是學不會幾何怎麼辦?」明道狗對報曉雞的保證還是半信半疑。
「那就讓我和小豬們一起成仁取義吧!」報曉雞發出豪語。
「原來,報曉雞是屬木的啊!」明道狗突然領悟了報曉雞的生肖。
推薦參考書籍:
先哲的智慧 詩解周易 作者:趙鐵軍
統治史 (The History of Government)作者:Samuel Edward Fi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