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易經包括「經」跟「傳」兩個部分內容。「經」是全書的核心,「傳」則是解釋「經」的。一般認為「經」是周文王和周公共同著的,「傳」則是後人累計並由孔子整理而成的。
原文: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包犧氏,神農氏作。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
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
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即无不利」。
本章說明聖人要為天下謀利益,天下萬民需要什麼,聖人就發明什麼給天下萬民使用,用以對應天地之間的變化,繼續生存下去。古者包犧氏就是伏羲氏治理天下,以觀象於天,以觀法於地,做出對天下百姓需要的器具來生存。這就是八卦的起源。能夠會通天地神明也能夠觀察萬物的狀態,發明很多獵獸捕魚的工具。這是離卦之象。
這一篇開始講八卦卦象的象徵,根據當時社會所流行的事物呈現出來的卦象說明卦辭。過去起始的時代,現在科技時代,太空技術的提升,我們運用了自身的需求和周邊事物相結合,打造出自己所需的器具,制度和工具來,改進自己的生活。這是離卦。
繼續說下去。
「科技始終來自人性」這句話是商業用詞。但也是生活上必須的用語。不過我要藉著這一篇易經掛辭更正被現代人扭曲的「科技始終來自人性」這句話。
文明進步,人類生活進步,人們利用很多身邊的事物做出自己需要得工具用在生活上,「觀象制器」,時代走到哪裡,人們需要什麼就做什麼?以手機為例,就是最好的例子,手機從無到有,從通話,到照相,購買衣住行,等等多功能用途,儼然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科技來自人性不是做壞事,是做好事,有的人故意將不好的事扭曲為科技始終來自人性作為一個科技犯罪的藉口。有利於社會的科技,天下人的生活大事。順著天道而行的科技始終會被天下人看見,也能獲得天下人的庇佑,雖然一時的挫敗,只要持心不變,最終是會得利的,孔子說:『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即无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