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7/0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閱讀分享|追求幸福的勇氣

作者與簡介

作者岸見一郎,是居於京都的阿德勒心理學 學派熱衷者,也是阿德勒心理學會的諮商師。 阿德勒,奧地利醫生、也是心理學家,與佛洛伊德(著《夢的解析》)、榮格同為心理學三巨頭,為「個體心理學」創始人
這本書我在高中時已經閱讀過一遍,那時候在人際關係遭遇到困難,看的時候對於裡面的內容真是完全的切合當時的自己。然而在現在大一時,更有其中的一些批判,與想要感謝當初的自己。 這也是我認為要買書的原因(前提是會重複看),我覺得在不同階段就會有不同的感觸,有些書,越看越有感觸,一次是不夠的。本書內容部分出自阿德勒作品《自卑與超越》,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情緒都是為了某種目的而產生

一開始我想從阿德勒跟佛洛伊德的的目的論跟決定論的不同開始講起 同為心理學三大巨頭,卻在同一件事上有不同的想法。佛洛伊德相信,心理創傷是存在的,會造成我們心裡的傷痛。但是阿德勒完全不承認這一項行為。 有一個故事:你在咖啡廳喝著咖啡,之後店員走過你身邊,不小心把咖啡潑到你的衣服上,這時候有人會對著店員大罵。認為「是因為他潑我咖啡我才生氣」。
但是依照阿德勒目的論的角度,認為並不是如此。阿德勒認為「情緒都是為了達成某種目的而產生」,在這個角度就是「為了大吼所以憤怒」。
這裡要澄清,阿德勒不否認情緒的存在,或是情緒不重要等等,而是他認為:每一個人面對同樣的事情都有不同的情緒,因而產生某種結果。那你就不能說「因為他潑我咖啡所以我生氣」因為有其他人不會生氣,笑著當作事情過去就算了。
依照這樣的推演來說,這樣就沒辦法產生「家境差的都不會成功」這類的結論,因為真的有人是白手起家一路奮鬥到總經理或是醫生等等的例子。沒有所謂心理創傷,也就沒有所謂的宿命。
他認為,假如我們現在的人生已經被過去決定,相信過去就會塑造我們。那不就代表我們的宿命無法改變了嗎?因為過去無法改變。
所以他提出「不是事件本身影響我們,是我們對事件的定義」比方說我覺得自己家境不好,所以我不認真,認為我就是一輩子無法翻身,最後真的就達成這個結果了。但,還是有人不相信,一路奮鬥、學習,最終努力翻轉階級,最後成功。
所以一切對我們產生的影響,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取決於我們對事件的感受」 有些人化悲憤為力量,有些人則是遇到失敗就鬱鬱而終,幸福,或是不幸,這一切都是自己選擇的。

缺乏追求幸福的勇氣

阿德勒認為,這個世界是由我們定義的,我們假如 「性格」悲觀,就會產生悲觀的「世界觀」。舉例來說:這裡有半杯水,樂觀的人會相信「還有半杯水可以喝」,悲觀的人認為「半杯水喝完了」所以我快渴死了
意思就是,我們說「這個人有悲觀的個性」不如換成「這個人有悲觀的世界觀」,正是我們的世界觀,讓我們對這世界產生不同的想法。
因此,阿德勒認為,性格其實都是自己選擇的,就像我們認為水只有半杯或是還有半杯一樣,當然個性會受到家庭、環境影響,但是「假如是在童年時選、不是天生的性格,長大後就還可以重選」。
阿德勒說,性格可以改變,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你下定決心「不要改變」。 就像缺乏勇氣的人一樣,你寧願待在自己的舒適圈,儘管你認為自己有些地方不太好,但因為缺乏勇氣,所以不敢行動,認為這樣比較舒服。
比方說我們常常說「假如我有他這樣聰明就好」「假如我家也是有錢人家就好」我們把希望丟在不可能中,這樣就有理由不去改變。
在人際關係上也是如此,以我經營讀書帳為例,假設我因為「怕被炎上」「dcard到時候會公審我,沒有人會想看我po的內容」我就不經營讀書帳,那我正是缺乏勇氣,缺乏「被討厭的勇氣」去做我想做的事。 我相信每個人都有某些目的想要達成,例如「練習跳舞」但因為「會不會跳太醜被討厭」所以不敢嘗試,不只是缺乏「被討厭的勇氣」,更是「缺乏追求幸福的勇氣」。 注意一點,阿德勒不是強調要讓自己被討厭,而是在成為更好自己的過程,假如別人說了一句「你不行」「我並不覺得你會成功」希望你當作沒聽到,繼續成為想成為的自己。

個人想法

其實我認為,一個人會受到過去影響,一定就會受到現在影響,只不過阿德勒不希望我們與其埋怨過去,不如從今天開始往自己想要去的方向前進,這樣對自己、抑或是人生也是一個交代。
最後送上書中的一句話「無論之前你的人生發生什麼事,那對你將來要怎麼過日子一點影響都沒有」希望大家能慢慢實踐這句話
「唯有擁有被討厭的勇氣,才可以找到幸福」。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