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的歸宿:讀歐大旭《碼頭上的陌生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我在英國唸大學時,一名來自古老而龐大家族的金發男孩,正向我簡述他的家族史。我們家族只有一部分是貴族,他笑說,另一部分來自19世紀的工業財富。我仔細聽他解說公爵、侯爵、伯爵等制度。我初到此時,對於人們著迷於社會背景,以及能在不經意的閒談間論及家庭背景,而無傷大雅,深感興趣。」

與此相對的,在多個段落裡,身為馬來西亞移民後代的作者,一再點出自己的家族記憶總是被當事人輕輕放下。在一次罕見的時機,父親聊起自己的兒時記憶——在國境之北的叢林鄉鎮與親戚一起長大,四處尋找工作機會。父親說,

「這只是一群窮人的故事,對你而言一點也不有趣。」

在另一個段落裡,祖父執意將與患上精神疾病的男人帶回家裡。他是祖父兒時一同移民馬來亞的同伴,無親無故,只記得祖父的名字(而精神病院循此聯絡上家裡)。男人一言不語,但極為有禮。三天後,跳河自盡。母親說至此,兩人陷入一段沉默,「所以,你待會要到哪吃晚餐?」我問母親為什麼,她說,

「哎呀,這都是無聊的事,有什麼好說的。」

任何人都有故事,但不是每個人的故事都會被人們記得,甚至包括當事人也認為自己的經歷「無聊」而不願提起。這本書嘗試透過捕捉家族的記憶,重塑作者自身的面貌(face)。

獲得新加坡政府獎學金的姊姊,正與一群同齡人住在離校兩小時車程的宿舍。當我們到她宿舍時,即便是擁有斯巴達式童年的父親,也說「這一點也不好」。姊姊孤獨、想家,每日長時間學習,只為了不丟失獎學金。唯獨祖父,孑然一身來到馬來亞打拼,不解何為鄉愁。母親嘗試向他解釋。「但我們是移民」,對祖父而言,這似乎能解釋一切。
祖父不理解的是,他是移民,而我是移民的孫子。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同。

衝突的是,這改變不了出身為國家少數族群(華人)的事實。

在馬來西亞,不可挑戰的族群地位與關係,迫使少數者必須一定程度地調整去適應。適應自己被稱為移民,但不可能誤認自己為移民,因為在此出生的這一代,並沒有從哪裡來的原鄉。或許在某個地方的人們,說著你祖父輩的口音,但你畢竟不屬於他們。

「事實上,越早將自己視為移民,越能避免被他人指責滾回X/Y/Z國而感到困惑。唯一問題是,你不可能覺得自己真的是移民。這只是別人對你的描述。」
當我第一次被人罵華人豬(Cina Babi,馬來西亞常見針對華人的歧視用語),我其實很疑惑華人是豬,究竟是因為華人吃煮(佔人口多數的穆斯林不吃豬肉),或是某種更深層的原因。當時我年僅六歲,祖母笑說,他們只是小孩,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你的話讓我的疑惑迅速消失。而我沒說的是,他們並不是小孩,而是成年人。

歐大旭(Tash Aw)出生台北,在馬來西亞成長,定居於英國。《碼頭上的陌生人》(Strangers on A Pier)是他對自我背景探尋的著作。在一篇簡短的訪談裡,很好的總結(準確來說,是與我的閱讀理解相同的總結)這本書的意圖:

「我的父母總是對我說:「你為什麼對這些故事感興趣?它們太無聊了。沒有必要寫像我們這樣的人,我們並不重要,你為什麼不寫寫更有趣的人呢?」這樣的說法,也意味著一百年後,像我父母、祖父母這樣普通人的故事將會消散,只因他們是無權無勢的移民。在文學世界裡,他們的故事被認為是不值一提的,文學將只充斥著資產階級敘事。因此,這本書是試圖找回一些過往,紀念我父母與祖父母所經歷過的一切——這也是我人生故事的一部分。」

我在台北捷運的幾天通勤裡,讀完《碼頭上的陌生人》。同為馬來西亞華人移民第三代,雖然出身時間有落差,但能共感的部分極多,往往在同一頁裡停下尋思,無法輕易翻頁。《碼頭上的陌生人》至少可以寫成長篇著做,卻被毆大旭濃縮在一百頁裡。不曉得其他背景的讀者會是何種感受。

這篇段落多按自己理解從英文著作意譯。繁體譯本即將由時報出版,會有比較精準的用詞。裡頭不時穿插馬來西亞習慣用詞,不曉得譯本會如何呈現,但馬來西亞華人讀者閱讀原著時,大概會莞爾一笑,甚至感受到其中的自嘲。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克敏的沙龍
7會員
29內容數
本系列主要書寫東南亞各國之間的主權爭議。東南亞各國在歷史上常有彼此重疊現象,不若東亞有較清晰的領土繼承,也因此當轉變為擁有明確邊界的現代國家時,歷史主權(historical claim)會變得異常複雜。我嘗試在主權爭議裡,釐清邊界的意思和由來。
克敏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5/05
美國高等法院意見書曝光,打算推翻保障女性墮胎權的「羅訴韋德案」(Roe v. Wade)判例。「選擇派」(女性自主權)與「生命派」(胎兒生命權)雙方觀點再此引起注意。AKA Joe Roe紀錄片的主角正是Roe v. Wade判例的原告,敘述其臨終前的自白。
Thumbnail
2022/05/05
美國高等法院意見書曝光,打算推翻保障女性墮胎權的「羅訴韋德案」(Roe v. Wade)判例。「選擇派」(女性自主權)與「生命派」(胎兒生命權)雙方觀點再此引起注意。AKA Joe Roe紀錄片的主角正是Roe v. Wade判例的原告,敘述其臨終前的自白。
Thumbnail
2022/02/25
2月25日《時代革命》上映,並在兩天前於台北首映。《時代革命》不是一部講述2019年夏天的抗爭,而是關於抗爭記憶的保存。這也說明何以受訪者在片中與導演在片外反复強調「香港人」的身份記憶。
Thumbnail
2022/02/25
2月25日《時代革命》上映,並在兩天前於台北首映。《時代革命》不是一部講述2019年夏天的抗爭,而是關於抗爭記憶的保存。這也說明何以受訪者在片中與導演在片外反复強調「香港人」的身份記憶。
Thumbnail
2021/08/13
雖然讀過余英時不少著作,但對其人如何,一直沒有深究,而只是從其文推其人。這三本是首先浮出腦海的著作,原本沒有特別挑選,似乎也有某些相連的關係。 《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方以智晚節考》、《朱熹的歷史世界》
Thumbnail
2021/08/13
雖然讀過余英時不少著作,但對其人如何,一直沒有深究,而只是從其文推其人。這三本是首先浮出腦海的著作,原本沒有特別挑選,似乎也有某些相連的關係。 《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方以智晚節考》、《朱熹的歷史世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幸福的鬼島》一書深入探討臺灣的歷史,作者透過自身及家族的經歷,反思了二戰後臺灣社會的身份認同與記憶。書中揭示了歷史的複雜性,以及個人在家庭和國家歷史中的角色。透過作者的故事讓人反思自家的上一輩又是如何經驗這段歷史,這不僅是對個人過去的探索,更是對整個臺灣民族故事的追尋。
Thumbnail
《幸福的鬼島》一書深入探討臺灣的歷史,作者透過自身及家族的經歷,反思了二戰後臺灣社會的身份認同與記憶。書中揭示了歷史的複雜性,以及個人在家庭和國家歷史中的角色。透過作者的故事讓人反思自家的上一輩又是如何經驗這段歷史,這不僅是對個人過去的探索,更是對整個臺灣民族故事的追尋。
Thumbnail
飾演主角的博士唐•雪利(Donald Walbridge Don Shirley)因為從小出生在“黑人不被認可的世界”,儘管他出色的能力並肩當時的白人鋼琴家,但深入到南方巡迴的時候,依然遇到了種族歧視,而更諷刺的是,很多黑人也不把他當做自己同胞,因為他從小受到的教育是白人高級教育....
Thumbnail
飾演主角的博士唐•雪利(Donald Walbridge Don Shirley)因為從小出生在“黑人不被認可的世界”,儘管他出色的能力並肩當時的白人鋼琴家,但深入到南方巡迴的時候,依然遇到了種族歧視,而更諷刺的是,很多黑人也不把他當做自己同胞,因為他從小受到的教育是白人高級教育....
Thumbnail
歐大旭(Tash Aw)出生台北,在馬來西亞成長,定居於英國。《碼頭上的陌生人》(Strangers on A Pier)是他對自我背景、家族記憶與身份探尋的著作。作者將好幾百頁的內容,精萃在一百頁裡,簡短而深刻。中譯即將出版,非常推薦。
Thumbnail
歐大旭(Tash Aw)出生台北,在馬來西亞成長,定居於英國。《碼頭上的陌生人》(Strangers on A Pier)是他對自我背景、家族記憶與身份探尋的著作。作者將好幾百頁的內容,精萃在一百頁裡,簡短而深刻。中譯即將出版,非常推薦。
Thumbnail
我是一名文科班的学生,而历史老师说过文科生必须得喜欢历史,就算只是假装的,也得表现出很爱历史的样子。语毕,她交代我们完成一份作业。 “在了解这世界的历史前,先了解自己家里的历史吧。” “问问看阿公阿嬷吧!他们会告诉你的。” 那一刹那,脑内竟生出了一个想法:我阅读课本,仅仅是以旁观者的角度观察历史,可
Thumbnail
我是一名文科班的学生,而历史老师说过文科生必须得喜欢历史,就算只是假装的,也得表现出很爱历史的样子。语毕,她交代我们完成一份作业。 “在了解这世界的历史前,先了解自己家里的历史吧。” “问问看阿公阿嬷吧!他们会告诉你的。” 那一刹那,脑内竟生出了一个想法:我阅读课本,仅仅是以旁观者的角度观察历史,可
Thumbnail
我們太多時候需要一個因果關係來尋求一個明確的解答,來回答社會上發生過的重大議題,最好這個解答出來也要與我們無關。 為什麼他殺了人?一定是因為錢吧、一定是因為身分卑微被刺激吧、一定是因為家庭問題吧、一定是因為精神有問題吧。 我們到底是想要圖個方便的因果關係?還是讓自己好過點的尋求安慰?
Thumbnail
我們太多時候需要一個因果關係來尋求一個明確的解答,來回答社會上發生過的重大議題,最好這個解答出來也要與我們無關。 為什麼他殺了人?一定是因為錢吧、一定是因為身分卑微被刺激吧、一定是因為家庭問題吧、一定是因為精神有問題吧。 我們到底是想要圖個方便的因果關係?還是讓自己好過點的尋求安慰?
Thumbnail
國族認同,或許是台灣人終其一生必須面對的議題。除了種族多元(原住民、閩客族群、國民政府遺族與新移民),不同殖民體制所帶來的影響,也讓台灣島上的族群認同,顯得更加複雜且多元。因為疫情間的互助合作,讓許多國家開始看見台灣,但同時也代表著「我們如何看待自己」,似乎也成為了一個不能再繼續含糊帶過的議題。
Thumbnail
國族認同,或許是台灣人終其一生必須面對的議題。除了種族多元(原住民、閩客族群、國民政府遺族與新移民),不同殖民體制所帶來的影響,也讓台灣島上的族群認同,顯得更加複雜且多元。因為疫情間的互助合作,讓許多國家開始看見台灣,但同時也代表著「我們如何看待自己」,似乎也成為了一個不能再繼續含糊帶過的議題。
Thumbnail
圖文書《死者的孩子》是一個關於作者本人台灣原民身份與腦海中父親的過去所拼湊出自身心理層面的探討。從事劇場工作的作者偕志語,從小在新北三重生活,父親是阿美族和噶瑪蘭族混血的原住民,但離開家後卻再也沒有回去。父親被族裡的人稱之是異教徒。而在偕志語在父親去世後與阿美族的祖母見面,祖母則稱為:死者的孩子。
Thumbnail
圖文書《死者的孩子》是一個關於作者本人台灣原民身份與腦海中父親的過去所拼湊出自身心理層面的探討。從事劇場工作的作者偕志語,從小在新北三重生活,父親是阿美族和噶瑪蘭族混血的原住民,但離開家後卻再也沒有回去。父親被族裡的人稱之是異教徒。而在偕志語在父親去世後與阿美族的祖母見面,祖母則稱為:死者的孩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