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健之我思 – 病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五年前莫名的「背痠」,那個「痠」影響到生活跟工作,那時跑遍中西醫,尋求解決之道,所有檢查,僅剩核磁共振未能完成。那隧道,有著幽閉恐懼的我雖然克服了,但那個痠,卻無法讓我平躺靜置三十分,檢查因未能完成,背痠當然也找不出原因。
在某天早上晨跑中,回到家,很奇妙的背痠不見了,原因,也無須追究了。

去年十月,五年過了,那背痠又來,來的快也來的痠,早已忘卻當年的痠,只知這次的痠,連跑步都不能,因為震動,導致那痠感極度不舒服。
一樣的流程有走了一遍,先是中醫針灸,後來直接至大醫院掛了神經內科,一樣的X光無異,一樣的神經傳導測試無異。
「你這個應該跟脊椎無關,頸椎間距正常,暫停你的跑步,休息觀察看看!」神經內科醫生很篤定地這樣說。
「試著熱敷,相信症狀會減輕,看來是肌肉問題才是。」醫師再這樣跟我說。
當初買給長輩的熱敷墊,最後回到我手上,熱敷後的背的確減緩不少痠感,可,還是不能跑步........

當中跑了一次五公里,忍著痠,回到家吞了肌肉鬆弛,那一晚根本痠到睡不著,之後回診了三次,確確實實聽從醫囑,休息了一個月。
跟五年前一樣,痠,她又不見了...莫名地來,也莫名地走。
不過
這次痠走了,卻留下手指的麻,左手食指。
而這次的核磁共振逃不了了,麻,不會造成難受,所以這次成功平躺靜置了半小時,結果,比痠,還好抓,X光看不出異常,但核磁共振看到了我神經叢管道窄小問題,在其中某節有突出現像。
於是,開刀是醫生們的建議,神經內科如此,連復健科也是如此。但我卻不認為如此,選擇了加強自己頸椎肌肉,以及坊間復健科診所的復健,開始了復健之路。
因為「麻」影響跑步不多,所以休息一整個月後,從走到快走到超慢跑,恢復到跑步,三個月的時間,搭配著復健,讓我有了在跑步思考外,在復健中,也讓我觀察復健的人生百態。

跑步中聽到路人對話、看到路上的景物,能讓我省思,讓我有所悟。
復健中聽到醫病對話、看到復健的辛酸,也讓我省思,也讓我所悟。
陸續分享,穿插在跑步中。
這就是我的左手,復健的主角。
《跑步》,一個大家都會的動作,我在跑步當中看到自己也聽著別人,跑步中去感受人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如果一件事情要每天做、經常做,那就需要把它變得簡單容易。 阻力小了,自然就好進行下去。 所以我需要看清楚自己的阻力是什麼。
Thumbnail
當開始可以拿四腳走路時 每天起床要將膝蓋曲起來時 膝蓋內側都會很痛,於是都要忍一下做個10~15下左右的伸直、曲起來 這樣膝蓋內側就會不痛了 估計是右腿將近40天沒有實際出力踏地走動 所以除了肌肉急速變軟外而導致走路膝蓋有點無力🥲 所以建議,在醫生的建議下以及自己能承受的範圍內 一定
Thumbnail
脖子前傾、駝背、長短腳有救嗎?好在意體態怎麼辦?哪些情況需要物理治療?除了受傷後復健、中風的功能重建。還有減輕痠痛或疼痛、預防疾病、提升生活品質,也減少年紀漸長後身體問題重重。
 慢慢地生活回到原來的節奏,開始練習自行車,準備九月的比賽,肩膀真的還不行,頻繁的出差行李搬上搬下,後背包甩來甩去,肩周炎一再的發作。 開始密集的慢跑,一個禮拜四次,而不是前幾個月要死不活死拖活賴的一個月難得出去跑上幾次,想到一句網路笑話: 自從知道自己得了神經病之後,整個精神都好了起來。 積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從美國回臺灣後,復健的感受與差異。文章呈現了作者在臺灣復健所遇到的挑戰、設備的重要性以及回到臺灣後的珍貴回憶。透過這篇文章,讀者可以瞭解到在不同地點復健的體驗與感受。相信這些真實的心得將對有相似經歷的人有所幫助。
運動是保持身體健康的重要途徑,但運動也伴隨著一定程度的風險,尤其是運動傷害。在這種情況下,整復成為了復原的重要支持,它能夠通過專業的手法和技術,針對運動傷害進行治療和調理,從而加速復原過程,減輕疼痛,恢復身體功能。本文將聚焦於探討整復對運動傷害復原的關鍵性支持,並以台灣的撥筋堂為例,來探討整復在不同
Thumbnail
自兩年前以來都有肌力功能訓練的習慣, 主要緣由是不做事的肌肉讓其他肌肉做太多事情, 代償到受傷, 所以藉由專家的領導幫助我找回該做事的肌肉, 喚醒他給我起來做事! 初期訓練一年左右, 大致的身體狀況改變, 就是左肩訓練三週後疼痛就消失了! 然後每次訓練後的痠痛值會延伸1~2天, 剛練完當天跟隔天都
Thumbnail
曾經因為胸腔伴隨著呼吸疼痛懷疑自己是不是有問題,而做了很多胸腔檢查,卻被醫院告知你沒事的狀況嗎?又或是你曾經左胸腔跟手臂內側疼痛,懷疑自己是心臟有問題,而去做心臟檢查也沒問題?懷著自己會不會突然要躺進醫院的心,長時間下來卻也健康生活嗎? 以肌肉來看,闊背肌問題可能會
Thumbnail
大家開刀後都要馬上復健!!請協尋醫生或是復健師,不要自己去整骨,也不要因為打石膏都不動!消水腫後,活動範圍會增加,而動了才會消水腫,不動就會一直腫。 大家不要小看一個月不動的影響,我只是一個禮拜不動,醫生教我的復健動作,我做的時候覺得我在動腳,實際看著腳做的時候,我的腳根本不會動,真的是心有餘而力不
物理治療師的另一項重要幫助是指導,包括教學居家復健動作、改善不良姿勢、解答病患的疑問…等等,有時候,即便無法立即找到病痛成因,物理治療師也能幫助先排除其他無關因素,降低患者不必要的焦慮。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如果一件事情要每天做、經常做,那就需要把它變得簡單容易。 阻力小了,自然就好進行下去。 所以我需要看清楚自己的阻力是什麼。
Thumbnail
當開始可以拿四腳走路時 每天起床要將膝蓋曲起來時 膝蓋內側都會很痛,於是都要忍一下做個10~15下左右的伸直、曲起來 這樣膝蓋內側就會不痛了 估計是右腿將近40天沒有實際出力踏地走動 所以除了肌肉急速變軟外而導致走路膝蓋有點無力🥲 所以建議,在醫生的建議下以及自己能承受的範圍內 一定
Thumbnail
脖子前傾、駝背、長短腳有救嗎?好在意體態怎麼辦?哪些情況需要物理治療?除了受傷後復健、中風的功能重建。還有減輕痠痛或疼痛、預防疾病、提升生活品質,也減少年紀漸長後身體問題重重。
 慢慢地生活回到原來的節奏,開始練習自行車,準備九月的比賽,肩膀真的還不行,頻繁的出差行李搬上搬下,後背包甩來甩去,肩周炎一再的發作。 開始密集的慢跑,一個禮拜四次,而不是前幾個月要死不活死拖活賴的一個月難得出去跑上幾次,想到一句網路笑話: 自從知道自己得了神經病之後,整個精神都好了起來。 積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從美國回臺灣後,復健的感受與差異。文章呈現了作者在臺灣復健所遇到的挑戰、設備的重要性以及回到臺灣後的珍貴回憶。透過這篇文章,讀者可以瞭解到在不同地點復健的體驗與感受。相信這些真實的心得將對有相似經歷的人有所幫助。
運動是保持身體健康的重要途徑,但運動也伴隨著一定程度的風險,尤其是運動傷害。在這種情況下,整復成為了復原的重要支持,它能夠通過專業的手法和技術,針對運動傷害進行治療和調理,從而加速復原過程,減輕疼痛,恢復身體功能。本文將聚焦於探討整復對運動傷害復原的關鍵性支持,並以台灣的撥筋堂為例,來探討整復在不同
Thumbnail
自兩年前以來都有肌力功能訓練的習慣, 主要緣由是不做事的肌肉讓其他肌肉做太多事情, 代償到受傷, 所以藉由專家的領導幫助我找回該做事的肌肉, 喚醒他給我起來做事! 初期訓練一年左右, 大致的身體狀況改變, 就是左肩訓練三週後疼痛就消失了! 然後每次訓練後的痠痛值會延伸1~2天, 剛練完當天跟隔天都
Thumbnail
曾經因為胸腔伴隨著呼吸疼痛懷疑自己是不是有問題,而做了很多胸腔檢查,卻被醫院告知你沒事的狀況嗎?又或是你曾經左胸腔跟手臂內側疼痛,懷疑自己是心臟有問題,而去做心臟檢查也沒問題?懷著自己會不會突然要躺進醫院的心,長時間下來卻也健康生活嗎? 以肌肉來看,闊背肌問題可能會
Thumbnail
大家開刀後都要馬上復健!!請協尋醫生或是復健師,不要自己去整骨,也不要因為打石膏都不動!消水腫後,活動範圍會增加,而動了才會消水腫,不動就會一直腫。 大家不要小看一個月不動的影響,我只是一個禮拜不動,醫生教我的復健動作,我做的時候覺得我在動腳,實際看著腳做的時候,我的腳根本不會動,真的是心有餘而力不
物理治療師的另一項重要幫助是指導,包括教學居家復健動作、改善不良姿勢、解答病患的疑問…等等,有時候,即便無法立即找到病痛成因,物理治療師也能幫助先排除其他無關因素,降低患者不必要的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