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3|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從練習不聽話到聽見內心話

你是否曾覺得家人很難溝通,總無法同理你的感受?或是彼此之間總是相敬如冰、相愛相殺,無法互相理解,於是互相傷害。 如果是的話,那麼在芬妮的《練習不聽話》中,你或許會看到類似的自己。 作者芬妮從小就在計畫中按部就班的成長,但卻在三十歲當媽媽後,發現人生並不是所有事情都能照計畫進行。 在兒子即將滿四個月的母親節前夕,鄰居親手斷送了兩個稚子以及自己的生命。這對於當時的的芬妮,造成了非常大的悲傷以及沮喪。她不明白為何她才剛升格為母親,卻有另一位母親帶著年幼的孩子辭世, 為了避免觸景傷情而搬回娘家,但卻因為沒有好好說出自己的憂傷與感受,而與母親之間無法互相理解,甚至被母親說一直住在娘家會沒出息。 她不禁問自己:
以前對於人生若有任何疑難雜症,都還可以請教母親。但碰到與母親之間的衝突時,又可以請教誰呢?
在讀了周志建老師的《跟家庭的傷說再見》後,她認識到原來自己心中有個「內在小孩」,而唯有認回這個驚恐的內在小孩,才能為那個自己,找到一個安放的位置。 於是她試著寫下成年後給母親的第一篇作文。一方面接受了自己受傷的事實,試著與自己和解;另一方面表達了想了解母親,試著與母親和解。 文中沒有忤逆或質疑的言語責怪,只有對自己情緒的坦承以及對母親的情感。 最終也得到母親的回應,化解了之間的衝突。
關於這本書的評價其實很兩極,我覺得或許是因為讀者的背景不同,而造成了感受不同。
有些讀者覺得作者自己不以成熟的方式與母親溝通,還出書抱怨母親。 但那篇寫給母親的作文,有多少人是辦不到、說不出口的?而這篇作文,又給了多少人想要與原生家庭和解的勇氣? 至於說作者出書抱怨母親的讀者,我想應該是因為這本書與自己的理念不合,所以沒有讀到作者在書中提到對母親的感謝。 甚至在這本書的後記也有提到,作者為了表示尊重當事人,將稿子先給母親看過。雖然母親表示尊重作者而不先看稿子,但也一樣獻上祝福。 另外有讀者不懂為何鄰居自殺有如此大的影響。我想這或許是因為作者的個性 對周遭的人事物較容易產生共感吧。 我想起大學時期,一位見過幾次面的高中學弟在租屋處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那一陣子我就像書中提到的:
如果我多關心鄰里,她是不是就不會想不開?如果我早一點發現異狀,是不是就可以提供資源協助?如果我多多行善、關心社會,是不是就可以避免憾事發生?
心中不時會出現這樣的自我檢討。 如果就連我這種只是聽到消息的人都會受到影響,更遑論作者經歷了那種「即使將大門緊閉,依然能聽見隔壁家屬歇斯底里的尖叫與撕心裂肺的哭吼。」的臨場感受。 或許有讀者會覺得這本書只是作者任性的無病呻吟,但也確實有些人在這本書中,看到了現在的自己以及不同的可能。 最後,不論這本《練習不聽話》是否引起了你的共鳴,但我想我們都可以從中學習到藉由覺察自己內在的情緒,坦承內心真實的感受,試著與心結難解的親人,好好和解。 希望有一天,我們都能從練習不聽話,進而練習傾聽自己的內心話,最終能夠聽見彼此的真心話。
圖片來源:博客來
圖片來源:博客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