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1|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續】用腦?用心?思考者和感覺者

之前敘述過關於種族歧視的深刻故事:關於種族歧視及血統問題,一位牧師希望能夠將西方宗教和文化的光輝「使」一位印地安女孩「脫胎換骨」,然而,卻在他的外甥想要娶那位印地安女孩時,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偏見使牧師反對他的外甥反而要他的外甥去娶工廠老闆的白人女兒,後來因為印地安女孩偷聽到他們兩個的對話,黯然失魂之際,因為忌妒而暗生殺機,竟然殺了自己的情人後跑向曠野大自然的懷抱,不知所蹤。
之前我也有篇文章是在探討:用腦?或用心?
這次讀了一篇 Isabel Briggs Myers, with Peter B. Myers 的 “Effect of the TF Preference” ,文章標題中的T代表Thinker 思考者,F代表的是Feeler 感覺者,雖然我快速瀏覽過整篇文章,外文文章的架構和用詞對我還是造成一點點困擾,有些意思抓不到,最清楚的一段,是在講對於兩性的刻板印象:男生傾向是思考者,女生傾向是感覺者。
關於思考者容易用「對/錯」判斷事物,而感覺者則是傾向用「同意/不同意」來判斷事物。
將這個概念帶入前述的故事中,牧師在決定事物的時候是思考者呢?還是感覺者呢?而他在「感化」印地安人時,是否抱著所謂感性的宗教偉大情操,卻碰到血緣可能混雜的衝突時,根深蒂固的偏見思考告訴他,這是錯誤的,這是他不同意的。所以牧師算是感覺者呢?還是思考者呢?
批判性思考」的導讀中,特別說到,牧師「感化」印地安女孩,本是一件「好事」,最後卻導致了「壞事」他外甥的死亡,及印地安女孩的謀殺。到底,世界上有多少原本用意良善,最後卻醜陋了的結局?這樣的悲劇是不是常常上演呢?而我的生活中,是否有過這樣的例子?
我立馬想到的是,原本許多天災人禍的捐款是各方善心愛心,最後捐款卻無法真正好好照顧到災民的例子。只能暗自祈禱之前的土耳其大地震,各方的愛心和物資及善款都能夠有最好的去處。讓好意成就美事吧。
最後一題是關於忌妒
忌妒是屬於用腦呢?還是用心呢?是屬於思考者的呢?還是感覺者的呢?在忌妒的「情感」當中,是否也有思考的邏輯存在呢?
我開始覺得用腦和用心是互為表裡的,忌妒可能一開始是一個情緒,但其中也有「別人威脅到我」或者「我是不是不夠好」的邏輯思考存在吧?
雖然在故事中,種族歧視和忌妒帶來了謀殺的悲劇。但我們不能說忌妒就是一件單純的壞事。一場愛情當中,如果沒有佔有慾和忌妒感,那還是真的愛情嗎?一對一的真愛某方面跟基督宗教一樣是排他性的吧?我這麼寫似乎有點偏頗,請原諒我,然而,能夠容許其他的愛的愛情,好像就失去了愛情的專一性,一如神鵰俠侶中的楊過和小龍女,如果楊過有了小三,小龍女有了小王,那麼,這樣千古傳誦的代表性的武俠愛情經典範例,還會是經典嗎?
在文章Effect of TF Preference 中,雖然我還無法精確駕馭全文的意思,但從最後一段作者的描述說:”The thinker’s judgment could be wrong!思考者的判斷可能是錯誤的!推測作者想要說的話應該是「思考」和「感覺」的平衡,可以帶來更好的判斷力和決策力吧!
--
如果你願意鼓勵我繼續寫下去,請給我個愛心。我漸漸難以奢求自己的文章可以被付費閱讀,但是你的愛心是我寫下去的動力。謝謝。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