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只聽孩子講什麼,還要用心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今天上班聽《下一本讀什麼》的 #高成長思維,雖然是在講創業,但其中一個點又打到我了。
《不要聽顧客「說」什麼,而是要看他們「做什麼」。》
作者舉例google創立時,為了設計網頁頁面有幾個連結,先從顧客意見開始調查,發現大家都覺得「越多越好」例如30個。但換個方式,設計了10、20、30個連結的不同頁面,發現大家幾乎只看十個就放棄了。當然原因很多,大多是因為連結越多,網頁跑越慢。不完全說明顧客「說的跟做的不一樣」,但仍然是個很好的切入點。
我認為,不光是聽別人說什麼,而是用看的,看別人的行為,就有可能同理他,設身處地的幫他想。可以這樣引申…
不要只聽孩子了什麼,而是要看孩子了什麼。
我家五歲半的妹妹最近處於情緒暴躁期,只要不順她的意,就開始兇人、烙狠話、宛如個流氓。
「幹嘛!」
「為什麼都要聽你的!」
「我不喜歡你!我不要跟你當好朋友!」
「我要把你埋起來!」
「走開!請你離開!」
如果不聽她講的話,只看她的行為,那就是「什麼都不動作的停在那裡」。
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可以比較能接受,這種行為,是不是一種 無聲的求教
曾經在事後問她,「為什麼會這樣?」,她說「我也很想做啊,但我的身體就是不想,我也沒辦法。
之前聽到,整個暴怒!「什麼叫身體不想,什麼叫沒辦法!你必須自己控制自己啊,如果你都控制不了你自己的身體,誰能幫你,只有你能幫你自己…….」
她也只是個五歲的孩子,是不是需要時間去整合,無論是心理與生理、大腦與身體、情緒與現實。
下次,我可以選擇,努力地看她的行為求助,而不是,被她的言語煽動,挑起我的情緒。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從臉書轉到這裡,2023年希望維持72+本/年的閱讀量,並增加閱讀的廣度與深度。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學以自用 的作者,從跟女兒一起學了西洋棋、因為講話發聲的問題去學唱歌,進而參加社區合唱團、學衝浪、學素描、學游泳、學雜耍、學鑄造戒指,看得我心癢癢。 中年學習,是為了我自己,不是為了分數、不是為了升遷;在孩子面前學習,是為了當榜樣,告訴孩子,學習是一輩子的事。
剛剛上班前,聽完《#下一本讀什麼》podcast。今天選的是《#留白工作法》,這是一本主打在職場裡刻意的留白。教養裡的留白呢? 提醒再提醒,常常搞得我像老媽子般不斷的碎念,不僅打斷小孩的步調,脾氣一來,小孩也會故意唱反調的不肯動作,雙方僵持在那。
#送書人 裡的卡爾清楚的知道每個人的喜好,熱衷於將書本包裝好,徒步親手送達客人手中。他每天的行程固定、路徑固定、步伐固定,就像是城市裡的鐘聲,屬於街景中安穩的存在。 但真的是這樣嗎?一個小女孩夏沙打破了這一切。
渣男,不是只有亂劈腿的才算。作者將渣男分成七種人格特質,在我們身上,充其量是一種念頭,一種想法,或是一種短暫的情緒,不是我們的中心思想。我們可以放下念頭,可以轉移注意,可以換位思考,我們知道我們有別的選擇。但是,病態人格的渣男,沒有辦法,他們遊走在極端的邊緣
頻繁交易,走短線操作,根據零和遊戲和馬太效應,有錢人越有錢、好的越好、多的越多,但我們可能是少的越少,壞的越壞。 大家都知道,要靠複利,錢滾錢,賺的再加碼進去,逢低買進,但為何總等不到複利的甜頭,就已經開始錢吃錢,吃到變沒錢。
同時出生的兩兄弟「大大」和「小小」,顧名思義。大大大到要用泳池喝湯,水井插吸管喝水,大樹當成手搖鼓,打嗝像是暴風雨。而小小就跟你我一樣。 時光悠悠,童年流逝。 小小年紀變大,身體長大了。 大大年紀變大,身體縮小了。 沒錯,事情就是這樣,隨著時間過去,小小變大了,大大變小了。
#學以自用 的作者,從跟女兒一起學了西洋棋、因為講話發聲的問題去學唱歌,進而參加社區合唱團、學衝浪、學素描、學游泳、學雜耍、學鑄造戒指,看得我心癢癢。 中年學習,是為了我自己,不是為了分數、不是為了升遷;在孩子面前學習,是為了當榜樣,告訴孩子,學習是一輩子的事。
剛剛上班前,聽完《#下一本讀什麼》podcast。今天選的是《#留白工作法》,這是一本主打在職場裡刻意的留白。教養裡的留白呢? 提醒再提醒,常常搞得我像老媽子般不斷的碎念,不僅打斷小孩的步調,脾氣一來,小孩也會故意唱反調的不肯動作,雙方僵持在那。
#送書人 裡的卡爾清楚的知道每個人的喜好,熱衷於將書本包裝好,徒步親手送達客人手中。他每天的行程固定、路徑固定、步伐固定,就像是城市裡的鐘聲,屬於街景中安穩的存在。 但真的是這樣嗎?一個小女孩夏沙打破了這一切。
渣男,不是只有亂劈腿的才算。作者將渣男分成七種人格特質,在我們身上,充其量是一種念頭,一種想法,或是一種短暫的情緒,不是我們的中心思想。我們可以放下念頭,可以轉移注意,可以換位思考,我們知道我們有別的選擇。但是,病態人格的渣男,沒有辦法,他們遊走在極端的邊緣
頻繁交易,走短線操作,根據零和遊戲和馬太效應,有錢人越有錢、好的越好、多的越多,但我們可能是少的越少,壞的越壞。 大家都知道,要靠複利,錢滾錢,賺的再加碼進去,逢低買進,但為何總等不到複利的甜頭,就已經開始錢吃錢,吃到變沒錢。
同時出生的兩兄弟「大大」和「小小」,顧名思義。大大大到要用泳池喝湯,水井插吸管喝水,大樹當成手搖鼓,打嗝像是暴風雨。而小小就跟你我一樣。 時光悠悠,童年流逝。 小小年紀變大,身體長大了。 大大年紀變大,身體縮小了。 沒錯,事情就是這樣,隨著時間過去,小小變大了,大大變小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孩子遲遲不開口說話,可能是因為口腔肌肉張力、認知理解能力、社會學習能力及內在動機等方面的問題。本文從增進孩子的動作控制能力、提高對事物的理解、模仿、簡化字詞等方面提出具體建議。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家長面對小孩說難聽話的困擾,以及採取的教育方式。從嚴厲的懲罰到轉變為鼓勵誠懇的教導,希望能夠改善小孩的言行舉止。
Thumbnail
「孩子心裡想的事情,會說出口的部分連1%都不到」 父母跟老師要隨時觀察孩子, 才能在第一時間察覺孩子的異狀。
幼兒園大班的女兒,我請她拿故事書一起來親子共讀,她回我『聽不到』, 我的怒火正在點燃......
Thumbnail
常覺得和兒子說話時,會小小被他激怒。 一次例行性到學校,師長告訴我,希望兒子在與他人有不同看法時,不要急著通盤否定他人的觀察與推論。 兒子雖天性善良卻說話直白,這在他人眼中叫做白目,對和錯對他而言,就像是非題。我苦思良久才想到解方。 我建議他在不同意他人意見時,以微微點頭說:「有可能喔」來
Thumbnail
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有正向意圖,瞭解情緒背後的原因,可以幫助家長更好地引導孩子的成長。透過本質的瞭解,父母可以針對孩子的固執、愛吹牛、依賴等行為給予適當的建議和支持。適時的鼓勵和陪伴是培養孩子健康心理的重要一環。
Thumbnail
你可能會想,我這麼愛孩子,為何孩子不聽我的話? 很多父母都會抱怨孩子「講不聽」,後來我理解了,這一切都是小孩都在學習、成長的過程,轉念之後,改用遊戲、好玩的方式來陪伴孩子、用尊重的態度和孩子溝通。
Thumbnail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親子間的深度對話似乎變得愈來愈稀缺。我們常說親子溝通是關鍵,但真正的溝通不只是言語交流,更在於能否耐心傾聽。 當孩子帶著滿腔熱情分享他們的小世界時,父母的耐心聆聽無疑是對他們最大的尊重和支持。這不僅能夠增進親子間的理解和信任,更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和問題解決能力。 那麼如何在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孩子遲遲不開口說話,可能是因為口腔肌肉張力、認知理解能力、社會學習能力及內在動機等方面的問題。本文從增進孩子的動作控制能力、提高對事物的理解、模仿、簡化字詞等方面提出具體建議。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家長面對小孩說難聽話的困擾,以及採取的教育方式。從嚴厲的懲罰到轉變為鼓勵誠懇的教導,希望能夠改善小孩的言行舉止。
Thumbnail
「孩子心裡想的事情,會說出口的部分連1%都不到」 父母跟老師要隨時觀察孩子, 才能在第一時間察覺孩子的異狀。
幼兒園大班的女兒,我請她拿故事書一起來親子共讀,她回我『聽不到』, 我的怒火正在點燃......
Thumbnail
常覺得和兒子說話時,會小小被他激怒。 一次例行性到學校,師長告訴我,希望兒子在與他人有不同看法時,不要急著通盤否定他人的觀察與推論。 兒子雖天性善良卻說話直白,這在他人眼中叫做白目,對和錯對他而言,就像是非題。我苦思良久才想到解方。 我建議他在不同意他人意見時,以微微點頭說:「有可能喔」來
Thumbnail
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有正向意圖,瞭解情緒背後的原因,可以幫助家長更好地引導孩子的成長。透過本質的瞭解,父母可以針對孩子的固執、愛吹牛、依賴等行為給予適當的建議和支持。適時的鼓勵和陪伴是培養孩子健康心理的重要一環。
Thumbnail
你可能會想,我這麼愛孩子,為何孩子不聽我的話? 很多父母都會抱怨孩子「講不聽」,後來我理解了,這一切都是小孩都在學習、成長的過程,轉念之後,改用遊戲、好玩的方式來陪伴孩子、用尊重的態度和孩子溝通。
Thumbnail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親子間的深度對話似乎變得愈來愈稀缺。我們常說親子溝通是關鍵,但真正的溝通不只是言語交流,更在於能否耐心傾聽。 當孩子帶著滿腔熱情分享他們的小世界時,父母的耐心聆聽無疑是對他們最大的尊重和支持。這不僅能夠增進親子間的理解和信任,更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和問題解決能力。 那麼如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