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糞中的詩意——論《石人 Stone Age》陳伯義攝影個展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1839當代藝廊
「人不過是無足輕重的影子。」
乍看之下,會誤以為陳伯義的這一系列作品都是繪畫。一個個石塊在極為強烈的光線照射下,佐以黑白攝影的特性,便像是一座座無垢的舞台,於其上躍動的,繪畫顏料般的痕跡,似是書法寫意的線條,又恍若遠古文字的符號。
實際上,這些石頭上的痕跡,都是鳥糞。
動物的排泄物與富有禪意的攝影作品間,濃厚的對比性實在令人忍俊不禁。陳伯義的鏡頭將人們避而遠之的排泄物,轉化成了藝術作品,於是這些溪谷間乏人問津的石塊,被昇華、重塑為藝術家想強調的:日常中的繪畫性,以及在圖像的空間中,物件如何被重新編排為另一維度的媒介。
這系列作品可被看作繪本性的敘事,一道道鳥糞構成了狀似人形的剪影,時而僵硬地佇立著,時而三兩成群,營造出宴會般的喧鬧。在這種視角下,石塊和偶爾露出的草僅僅作為主角——也就是「人影」——的陪襯而存在。
作品中,除了插畫般的畫面編排之外,最直觀感受到的,就是其光影的精準掌握。近似於林布蘭繪畫的作法,石縫中白色的痕跡被凸顯出來,畫面的其餘部分都留於純黑,對比極其強烈,石塊徒留基本的形體,觀者的視線不由自主地轉移到畫面中的主角上。
突出石頭的紋理
可也有那麼幾幅,陳伯義採取相反的做法,故意突出石頭的紋理,白色的痕跡頓時顯得像一個匆匆經過的意外。這種相反的攝影操作,可看出陳伯義有意討論「人影」和「背景」的主客關係。
在展覽的論述裡頭,陳伯義寫了一句「人不過是無足輕重的影子。」我想這能作為理解《石人》系列作品的一大出發點。
觀看作品時,絕不會將其中的「人影」想成一道影子,儘管我們都清楚,它徒有輪廓,和似是而非的動勢,但它主導了整個畫面,一切戲劇張力和版面勾劃都因其而生,又順應它的線索,群起舞動。
可陳伯義說人是「無足輕重的影子」,於是整個觀看邏輯都被顛倒,可能的解釋有兩種:一是藝術家真正看見的,是畫面之外的某物,藝術家將他拍攝下的「人影」作為某起事件的結果,我們一窺的僅是編造過的終末。
二是,畫面中的主角確實是藝術家想捕捉的對象,可終究也只是溪畔石頭上的偶然痕跡,沒了鏡頭、沒了藝術的潤飾,這些剪影便不復存在,攝影定格的永恆,實際上毫無重量,若非一場精心的觀察,鳥糞就只是鳥糞,石頭只是石頭,並不具備任何神聖性或藝術性。
在夾縫構成的無限中,大自然的一筆一劃都令人無比著迷。陳伯義完美把握了這種隨機性,基於對於銀鹽攝影的堅持,在光影閃爍的背後,異材質被組合為一張畫面,似是繪本的插圖,又似是戲劇演出的側拍,更似是對自然蘊含的神靈,一種無聲的祈禱。
avatar-img
18會員
58內容數
Taipei, Taiwan/Bachelor of Art Theory and Curation/Master of Art History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藝術評論 的其他內容
整個展場都像是一個建構中的遊戲場景,木板製作的假草叢,營造出劣質的RPG遊戲感。一塊塊細碎的行走空間被木板切割開來。木板上刻意留著去背後的灰白方格,彷彿在暗示每個板子都是圖層的疊合,使得整個空間更加擬真、又非真。
展覽人山人海的背後因素,更甚也源自於人類對於奇觀的追求。追尋此類暴虐的、盛大的、獵奇的影像和視覺刺激,是許多藝術領域的共通現象。 此展一方面帶來奇觀,另一方面又在奇觀中深埋對於「後人類」的隱憂。整個展覽充斥「恐怖谷」的不適感。正是這種下意識的排斥心理,才使得展覽意圖傳達的問題有了討論的餘裕。
快樂怎麼會跟哀傷差不多呢?狂喜怎能拿去和午後的閒散漫步做對比呢? 於是我明白了,他是站在比我們都還要高的維度去看世界上的情緒。知曉世界的一切之後,狂喜和悲憤都一樣輕盈,每天都有人在死去,也有胎兒降生。每一份情感都同等地沈重,卻也同樣微不足道。這造就了他的從容。
⋯⋯可以扣合到克拉伯耶在創作論述中提及的「物質的歧異性」。在他的作品中,水與火可以融合,他在美術館裡打開了一道罅隙,凝固的分秒在此處匯聚,每個踏入其中的觀眾都被一種冥冥之中的偶然捕獲。
整個展場都像是一個建構中的遊戲場景,木板製作的假草叢,營造出劣質的RPG遊戲感。一塊塊細碎的行走空間被木板切割開來。木板上刻意留著去背後的灰白方格,彷彿在暗示每個板子都是圖層的疊合,使得整個空間更加擬真、又非真。
展覽人山人海的背後因素,更甚也源自於人類對於奇觀的追求。追尋此類暴虐的、盛大的、獵奇的影像和視覺刺激,是許多藝術領域的共通現象。 此展一方面帶來奇觀,另一方面又在奇觀中深埋對於「後人類」的隱憂。整個展覽充斥「恐怖谷」的不適感。正是這種下意識的排斥心理,才使得展覽意圖傳達的問題有了討論的餘裕。
快樂怎麼會跟哀傷差不多呢?狂喜怎能拿去和午後的閒散漫步做對比呢? 於是我明白了,他是站在比我們都還要高的維度去看世界上的情緒。知曉世界的一切之後,狂喜和悲憤都一樣輕盈,每天都有人在死去,也有胎兒降生。每一份情感都同等地沈重,卻也同樣微不足道。這造就了他的從容。
⋯⋯可以扣合到克拉伯耶在創作論述中提及的「物質的歧異性」。在他的作品中,水與火可以融合,他在美術館裡打開了一道罅隙,凝固的分秒在此處匯聚,每個踏入其中的觀眾都被一種冥冥之中的偶然捕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挑高的空間看畫,是敞徉式的自在好像在偌大的鳥籠裡飛翔。55件20世紀的佳作,資訊量爆炸多,感覺也流竄說它今天很自大🫠
Thumbnail
我想拍攝模特卸下社會角色的一面。 被攝者說,他以為自己沒有包袱,但只要面對鏡頭依然不自在,即便對我和環境無太多戒備。 我們異口同聲說出濱口龍介<在鏡頭前表演>中提到的「無窮盡的未來凝視」 拍攝結束。 閒談間,他說被拍時,自己被鏡頭單方面的觀看,直到我說:「把鏡頭當成岩洞中那隻沉穩的青蛙。
Thumbnail
安哲搬演虛擬和真實,以夢土作為基底、孤寂作為語言,後設性地指出影像背後的歷史和政治意圖。在電影中,時常會看到時間藉由空間的長鏡頭移動嫁接置換;這樣的凝視,放大了歷史的進程和所有的無可奈何,同時輾壓了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
Thumbnail
生命是無數足跡的串接 我們在足跡與足跡間徘徊 過往歷路 一只深深的足印 一樣地 會掩蓋在黃沙捲天舖地之下 這才彷彿懂得覺醒 過去如一尺尺幻影 只保留一丁點殘像在記憶體間 遊盪 人生懂得殘像幻影 才懂得目視前方 學庸2006.06.06 作品號03-0255-03
Thumbnail
【反身顯影: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 當藝術家透過自我與他者的對話、開展多元議題反思,觀者該如何理解? 不得不說,藝術家鏡像中的自我身影,某些作品令人感到詭異、毛骨悚然,有種超現實感。 再加上還有18禁作品,與其說是攝影展,反倒像是行為藝術展。 滿滿迷濛詭異氣息的展覽……
Thumbnail
生命是無數足跡的串接 我們在足跡與足跡間徘徊 過往歷路 一只深深的足印 一樣地 會掩蓋在黃沙捲天舖地之下 這才彷彿懂得覺醒 過去如一尺尺幻影 只保留一丁點殘像在記憶體間 遊盪 人生懂得殘像幻影 才懂得目視前方   學庸95.06.06
Thumbnail
泥҉ 土҉ 有҉ 埋҉ 葬҉ 父҉ 親҉ 的҉ 香҉味҉҉ 嫩҉ 葉҉ 有҉ 母҉ 親҉ 血҉ 汗҉ 的҉ 香҉ 味҉ _____ 節自 巫永福《泥土》
Thumbnail
陳顥仁以詩為磚塊,建構詩的島嶼建築誌,《坡上的見證者》見證城市中人們的所見與所愛。而林宇軒則以《心術》中的當代心靈回顧歷史人物與社會議題,「詩」作為一種心術,背後隱含著無數的徒勞。
Thumbnail
儘管相對於攝影作品的震撼感,他在文字的運用上並沒有那麼熟練,卻依舊能夠讓讀者藉由故事,了解那段長久被忽視、缺漏的重要台灣經濟發展史。
Thumbnail
透過近於「挖出黑歷史」的方式,全書簡要地帶領讀者認識這批「詩人群」,同時揭露了詩人在「紙本」之外的另一面。當中的議題有許多延伸討論的空間,比如楚影在臉書與文學論壇間「活動模式與效果」的差異、陳允元「被遺忘的孔雀獸」究竟是「被遺忘」還是集結時的「刻意捨去」等,這些現象在網路時代都值得進一步探尋。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挑高的空間看畫,是敞徉式的自在好像在偌大的鳥籠裡飛翔。55件20世紀的佳作,資訊量爆炸多,感覺也流竄說它今天很自大🫠
Thumbnail
我想拍攝模特卸下社會角色的一面。 被攝者說,他以為自己沒有包袱,但只要面對鏡頭依然不自在,即便對我和環境無太多戒備。 我們異口同聲說出濱口龍介<在鏡頭前表演>中提到的「無窮盡的未來凝視」 拍攝結束。 閒談間,他說被拍時,自己被鏡頭單方面的觀看,直到我說:「把鏡頭當成岩洞中那隻沉穩的青蛙。
Thumbnail
安哲搬演虛擬和真實,以夢土作為基底、孤寂作為語言,後設性地指出影像背後的歷史和政治意圖。在電影中,時常會看到時間藉由空間的長鏡頭移動嫁接置換;這樣的凝視,放大了歷史的進程和所有的無可奈何,同時輾壓了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
Thumbnail
生命是無數足跡的串接 我們在足跡與足跡間徘徊 過往歷路 一只深深的足印 一樣地 會掩蓋在黃沙捲天舖地之下 這才彷彿懂得覺醒 過去如一尺尺幻影 只保留一丁點殘像在記憶體間 遊盪 人生懂得殘像幻影 才懂得目視前方 學庸2006.06.06 作品號03-0255-03
Thumbnail
【反身顯影: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 當藝術家透過自我與他者的對話、開展多元議題反思,觀者該如何理解? 不得不說,藝術家鏡像中的自我身影,某些作品令人感到詭異、毛骨悚然,有種超現實感。 再加上還有18禁作品,與其說是攝影展,反倒像是行為藝術展。 滿滿迷濛詭異氣息的展覽……
Thumbnail
生命是無數足跡的串接 我們在足跡與足跡間徘徊 過往歷路 一只深深的足印 一樣地 會掩蓋在黃沙捲天舖地之下 這才彷彿懂得覺醒 過去如一尺尺幻影 只保留一丁點殘像在記憶體間 遊盪 人生懂得殘像幻影 才懂得目視前方   學庸95.06.06
Thumbnail
泥҉ 土҉ 有҉ 埋҉ 葬҉ 父҉ 親҉ 的҉ 香҉味҉҉ 嫩҉ 葉҉ 有҉ 母҉ 親҉ 血҉ 汗҉ 的҉ 香҉ 味҉ _____ 節自 巫永福《泥土》
Thumbnail
陳顥仁以詩為磚塊,建構詩的島嶼建築誌,《坡上的見證者》見證城市中人們的所見與所愛。而林宇軒則以《心術》中的當代心靈回顧歷史人物與社會議題,「詩」作為一種心術,背後隱含著無數的徒勞。
Thumbnail
儘管相對於攝影作品的震撼感,他在文字的運用上並沒有那麼熟練,卻依舊能夠讓讀者藉由故事,了解那段長久被忽視、缺漏的重要台灣經濟發展史。
Thumbnail
透過近於「挖出黑歷史」的方式,全書簡要地帶領讀者認識這批「詩人群」,同時揭露了詩人在「紙本」之外的另一面。當中的議題有許多延伸討論的空間,比如楚影在臉書與文學論壇間「活動模式與效果」的差異、陳允元「被遺忘的孔雀獸」究竟是「被遺忘」還是集結時的「刻意捨去」等,這些現象在網路時代都值得進一步探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