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4/21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社區安寧療護

「在宅老化」要真能做得完整,有沒有社區醫療照護是關鍵,目前擔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的黃勝堅醫師,在他擔任台大醫院金山分院院長時就組織了成員有三十二人的社區安寧團隊,走進巷弄,醫生出診到病患家,為生命末期的病人提供全套服務,包括了疼痛控制,心理照護、善終準備,臨終照護、悲傷輔導……等等,讓病人與家屬,都能生死兩相安。
雖然絕大多數生命末期的病人,都想回到熟悉的住家,但是因為家屬無力照顧無法完成這個心願,頂多到臨終前留下最後一口氣,救護車送回家裡過世。
黃院長推動社區安寧一開始阻力很大,許多醫生很不情願,認為醫生待在醫院讓病人來比較有效率,但是最後當醫生走入社區,不只看到病,還真正地看到病人與家屬後,又燃起當初行醫時的熱情。
許多末期病人在各醫院轉來轉去,因為健保給付制度要求病人不能在一個醫院待太久,每轉換醫院一次、病人與家屬就折騰一次,醫護人員也麻煩,醫療資源也浪費,讓病人能夠回到住家的社區安寧療護,可以減少無效醫療及醫療資源的耗用。有統計發現,未接受安寧照護的患者,死前一個月的醫療費平均三十五萬元以上,而接受安寧照護的病人只會花十來萬元,更重要的是,到了生命末期,應該要讓病人更舒服,而不是用藥物或儀器,讓他更痛苦。

自助助人的時間銀行

最近與旅居英國的朋友利用返台省親的機會碰面,知道他想在退休後回台灣創立時間銀行的社會企業。他想推動的模式與瑞士及台灣正在做的不同,不以長照老人為標的,而是擴及所有年齡層的交換服務,跟英國比較像。
時間銀行的概念在十八世紀就被提出,可惜不敵以貨幣為媒介,換取任何服務的資本主義,時間銀行認為不管服務的內容為何,而是以服務的時間為計量單位,也就是視所有服務都是具有相同價值。
台灣在二十多年前,就有社團或社區在推動時間銀行,志工服務長者可以儲存服務時數,供自己年老時提領使用。只是或許當年的時機尚未成熟,所以推動的規模與成效都不夠理想,如今高齡海嘯席捲台灣,使得許多民間團體捲土重來,包括新北市政府也在四年多年成立「佈老時間銀行——高齡照護存本專案」,這裡的高齡照顧跟政府的長照以醫療照護不同,而是偏向於生活服務方面,比如陪伴散步運動或購物,或者文書服務……等。
目前世界各國以高齡服務為主的時間銀行,大概是瑞士的聖加侖市最為知名,這是由政府與民間合作,設定由六十歲初老者服務八十歲以上長者的經營模式。
這種「初老」服務「老老」的方式,絕對比專業制式的照顧更有人情味,帶有志工及朋友的性質而且年齡相近,彼此講話有共鳴、而且對擔任服務的剛退休初老者也很有幫助,不會因為退休後生活失去重心而陷入空虛甚至憂鬱的茫然,也會因為助人的成就感而活得更積極。
另外,在這個時代我們習慣費盡心神賺錢,以為只要有了錢就可以買到一切所需要的,但是前人的經驗告訴我們,再多的錢,也無法換得真誠的人際關係,而孤獨與疏離,更是錢解決不了的困境。
時間銀行並非如我們理解中的銀行,只是提供讓我們貯存與交換的機構,而是企圖建立人人都有價值的信念,也就是每個人的時間都等值,而且每個人都有能力為他人服務。
不過時間銀行若要能永續經營,必須克服幾個問題,也就是服務的品質如何確保?需求的技能是否有人能提供?供需能否平衡?媒合是否有效率?如何確保彼此的安全?
對於造成過往時間銀行失敗的這些原因,我相信透過現代科技的工具應該都能有效解決,至於是否能夠永續,只要參加的人數夠多,規模夠大,就沒問題了。
英國目前有三百多個組織,共有三萬多個志工參加,三百多萬個小時交換的規模,而且還在迅速成長中,因此,我對這個因應時代變遷產生的新需求,而且可以達到自助、互助、助人的社會企業,是否能在台灣發展,是滿懷期待的。
人人都可以過著真正富足的生活
美國自然作家梭羅認為,我們的財富應該用我們的閒暇時間而不是用擁有的財富來衡量。如果以這個標準來看,每個退休的人,都是富裕的人,或者雖然還沒有退休,但是能夠拒絕物質誘惑,不為了賺更多錢而犧牲自己時間的人,也是個富足的人。
就像古希臘大哲學家柏拉圖所說的:「當你的物質所需已經周全,還花更多時間去工作,會喪失生命中更重要的追求。」的確,當我們已經有衣服穿,有東西吃,有地方可以睡,還花更多時間去賺錢,只是為了滿足我們的物質欲望時,當然就沒有時間與精力去追求精神'與心靈上的滿足,畢竟每個人一天只有24小時,你耗費在這裡,就沒有時間做另外一件事了。
省下對物質慾望的追求,除了可以省下為賺錢而工作的時間之外,也可以省下許多「維護」「管理」「照料」我們擁有的那些東西的時間。有時候想想也真好笑,我們花越來越多的時間來工作為了買越來越多的東西,休閒時間也全耗費在照料這些東西,然後我們就成為梭羅眼中的窮人了。
有很多研究都顯示,擁有物品帶給我們的快樂遠遠比不上生命的經驗或屬於精神上的體驗,如果用學術點的話來講,將我們的時間花在「非市場」性的活動,反而可以給我們獲得更大的滿足,比如說,多一點時間跟自己在乎的人建立友好親密關係,有時間從事自己喜歡的興趣或運動......等等。
當然,有人會說,有些屬於體驗式或精神性的活動也要花錢,也兼具部分市場性,比如旅行。沒錯,旅行是要花交通費或住宿費,但是事事都讓別人安排好的高檔旅遊,往往比不上較多自己動手自己決定的旅行來得好玩,就像我總是認為,需要花門票進場的遊樂場所,比不上不用花錢的旅遊點,比如徒步走在天之涯海之角,或者深入陌生的市集與當地人閒話家常,都可以帶給我們身心靈更高的體會與享受,就像雖然有錢似乎比較容易交到朋友,但是用錢交到的朋友往往不是善緣。
除了有時間的人才是真正的富有這個標準之外,也有人認為富有的標準不是金錢的多少,而是能不能佈施分享給別人來衡量,能慷慨地捐出去的才是自己真正擁有的錢,若是分分毫豪只為自己,即使家財萬貫,也算是窮人。
其實佈施不見得非得錢不可,用我們的時間,用愛,也都是佈施,德雷莎修女說:「如果沒有辦法愛別人,也沒有人愛你,那你就是世界上最窮的人。」
因此,真正富足的生活,並不是追求金錢名利與財貨的堆積,而是善待我們每天所遇到的每一個人,珍惜我們使用的物品,處處為別人著想,以溫暖的微笑與正面的言語鼓勵別人,這種時時可以佈施的富裕行為,不必擁有很多錢就做得到。
很多人害怕退休後沒有足夠的金錢,沒有足夠的生活保障,惶惶終日下,不免陷於憂鬱自閉,但是英國湯普森醫院牆上刻有一排字:「你的身軀或許很龐大,但需要的僅是一顆心臟。」這是一位在醫院過世的著名影星所說的話。是的,要人要活下去,只要一顆心臟,要活得好,也只要一個有愛的閒適自在的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