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喜做,甘願受」這樣勵志的話語,我們都懂,有時也會勸勉彼此;然而,當「不預期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或你想改變現況時,聽到別人這番勸勉的話,當事者的反應也常常是:「你說的我都懂,可是我就做不到」、或「用說的容易,你做看看」、「用說的比較快」,諸如此類的台詞你是否也感到很熟悉呢。
平時看很多勵志文章後,當時當刻覺得很有道理、很被鼓舞,可是真的要面對當前問題時,自己卻很難落實地運用到生活中。但這也表示「當事者」的心裡是有認同文章的說法或別人勸說的道理,或許他也努力過,但卻因為「無法做到」而感到更無力。
一個人想瘦身,可是就是無法控制食慾,運動也常提不起勁;或者明知道該唸書、要早點休息,卻忍不住地滑手機、追劇到很晚;想戒菸的人,也總不是想戒就輕易戒得了的,這些也都存在著「知道卻做不到」的相似情境中。
面對自己個人的事都不容易改變了,更何況人際之間相處,要為了對方而去做出不同以往的調整,那麼難度肯定是更高。因為這其中包含著自己不易察覺的「慣性思維、慣性模式」,這些因素會讓人看不到自己盲點。
請試想下,如果你遇到一位心儀的對象,是「無論如何」都想跟他在一起的想法,那麼這份「動力」就會推著自己去面對很多困難、願意鍥而不捨的想辦法和對方在一起。或者最常聽到的,當一個人被醫生警告身體亮了紅燈或被判定甚麼疾病,以至不得不做出改變的時候,此時「當事者」如果真的「有決心」想改變生活樣態,願意「立志」要成為健康的人,那麼之後所帶來的行動常常會有「因禍得福」的發展,成了轉變生命的契機。
很多經驗後我們才會真的明白「知道,做得到」是一種能力,其實是需要學習和練習的,只是一直對自己「信心喊話」是不夠的。因為文字上的鼓勵,有時會如一種催眠的效應,我們會以為自己就是那樣的人,但是實際上,事情之所以沒有進展,是因為要改變「慣性」,除了意願以外,更深層的想法和動機也都影響著我們的行動,而我們又很容易去合理化而更加強化了這個慣性思維,而通常這個慣性思維也是造成「行不通」的因素之一。
決心想要改變、也看清慣性思維後,首先可以讓大腦的指令更簡化清晰,更清楚的路徑,這樣比較容易產生有效益的執行力。否則會不知道為什麼自己一遇到事情,總是一樣的情緒反應、又說出不想說的話、個性或習慣不動如山;那些看似努力的「自我喊話」久了,面對的境況都沒有改變時,自己內心也會愈來愈不喜歡那個自己,甚至覺得都是別人帶給自己那麼多麻煩事。
「原子習慣」一書連續兩年半在各大通路暢銷書排行榜名列前茅。書中就提出善用「複利」效應,讓猶如原子一般極小的習慣「利滾利」滾出巨大的差異,每天都進步1%,一年後,你會進步37倍。作者詹姆斯克利爾在高二的一場棒球賽中意外被球棒擊中臉,嚴重受傷。經過好幾個月的治療,雖然後來也進入大學棒球隊,卻只能坐在板凳席,幾乎沒有上場機會。然而,在頭部嚴重受傷之後的第6年,他被選為他所就讀大學的最佳男性運動員,並且入選ESPN,的全美明星陣容,整個美國僅有33人獲得這項殊榮。從運動生涯已幾乎結束,到入選全美明星陣容,甚至在畢業時獲得學業方面的總統獎章,他是怎麼做到的?因為他善用了「原子習慣」的力量!
「原子一般極小的習慣」,意指如果你想改變早睡習慣,那麼就從習慣的時間先提早10分鐘開始試;想運動,可從15分鐘散步開始,不要一下子太劇烈,因為過度用力後帶來的疲累反而容易中斷,所以從「輕而易舉」的行動開始是很重要的觀念,過程中如何「讓習慣是有吸引力的」,則可以多看一些成功案例、加入喜歡的社群社團收集資訊。你想成為甚麼樣的人,可以去多接觸那樣特質的人的資訊,你會從中更加感受到這真的是你希望去的方向、是你希望的生活,那會更加帶動自己願意踏實的落實眼前的這一小步。如果這一步行不通,那麼就再調整、再縮小這一步,這每一小步的改變,也代表這你生命的向度已經悄悄的微調到另一個「正向循環」的平行時空,它會帶你走向不同的風景與視野,而你也悄悄的為自己改版更新了。
所以為什麼說習慣是養成的,「養成」不就意味著需要一段時間去培養它才會成為一個習慣,所謂不好的習慣,也是養成來的。那麼建立一個小的容易執行的方式開始,並釐清自己是否也有「習慣速成」的觀念和動機呢?並且在設立目標前,可以想想這個目標可以「讓自己成為甚麼樣的人」。
讀書會學員曾分享,當自己立志要「愛自己」之後,她才發現以前對自己有多麼敷衍,而後也因立志要成為「懂得說好話的人」,才更看見自己以前的慣性是如此強烈而囂張的影響著自己;但也因為有這番「深刻」的發現,所以才更體認到必須給自己時間,從提醒自己「有情緒時儘量不輕易發言」開始練習,慢慢地讓自己往想要的方向嘗試及改變,而且他發現「更有意識」(也是更有覺知)的想改變時,一開始調整速度雖然慢,但因為心情可以比較持平,所以一步步會比預期的感受到效益與鼓勵。因為有了「決心」再加上每次「一點點」的調整,再看著書本、筆記上自我勵志的話語,也會感受到愈加靠近那個喜歡的自己了,此時心裡會有一份淡淡的喜悅,也讓自己想好好呵護那個已冒出頭的新芽,知道需要慢慢灌溉培養它。
綜觀上述,凡事不能要求「改變太多、太大」,否則會難以「持之以恆」。另外當事者本身要很有決心,覺得非改不可。或者,當你聽到別人說「你說的我懂,但我做不到」時,那也表示,我們給別人的意見是否「太大步了」。
所以,除非當事者深知「非要做到不可」的重要性、再繼續這樣下去會帶來的因因果果有多複雜,那麼才有空間去調整執行「可行的一小步」,否則我們總容易有藉口可以去逃避、歸咎。
人生可以不要「掉到谷底」了才要改變,因為那時候所要付出的成本跟心力也會更多更多的。想想如果現況繼續這樣下去,你會變得如何,那是你要的生活嗎?你會喜歡那樣的自己嗎?
如果願意,我們可以想想現階段「自己想成為甚麼樣的人?」,我們真的不用像國父一樣立大志,從生活中你最希望改變的事情開始「立志」,比如成為「給身邊的人多一點微笑的人」「開始懂得欣賞天空、雲彩的人」「情緒少一點的人」「說話聲音溫柔的人」「做事不拖拖拉拉的人」「願意多為人著想」「成為更溫暖的人」「成為優雅、不急躁的人」。你會發現,當你立志之後,連老天都會幫你,會讓你有智慧想到方法、看到出口,會喜歡這樣的自己,與此同時,我們也正在完成個人地球的「人生功課」呦,淬鍊的過程也不斷獲得滿滿的「禮物」,有時看似為了別人而改變的過程,卻是圓滿了自己,那麼和樂而不為呢?
「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是的,當你感受到因「立志」之後的改變及獲得,那麼看到這句話,心裡就不會只是勸勉著彼此世間如輕風浮雲、不要計較,因為你很清楚自己在這一趟旅程是如何不斷過關、為自己消業、造福,生命變得更開闊,並開創新版本的自己。更重要的是,這個歷程會讓自己清楚知道「等待」是必要、「契機」也是必要,會更謙卑並懂得尊重每個人的選擇,這樣也不會介入別人的因果。
透過一點一滴改變「負向慣性」後所帶來的開闊感與自由度,會讓人由衷的感謝、感念身邊幫助自己一路過關斬將的眾多因緣,也會很意樂地想跟人分享「你也可以的」。
圖片:京都‧「真如堂」花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