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5/11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上山採集相褒歌,傳唱閩南即興創作歌謠。——專訪:文史研究家林金城

    在收音機尚未問世的古早時代,閩系先民從事採茶、渡船、採礦等工作時,喜愛吟唱一種即興的七字四句聯,有相褒傳情,也有互虧互酸,以排解單調重複的工作壓力,稱為相褒歌(sio-po-kua)。一直到日治時代、1950年代,相褒歌仍風行,1970年後,因生活型態改變而沒落。林金城老師20多年來四處採集相褒歌,致力於保存口傳民間文學。
    撰文=駱亭伶‧攝影=吳毅平‧圖片=林金城(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47期 | Cover Story:聆聽新北!多元聲音創作
    由新北市政府文化局補助、林金城自費出版的相褒歌集。
    由新北市政府文化局補助、林金城自費出版的相褒歌集。
    只要有心,可以記錄採集的文化太多了。這二十多年來,林金城已採集了六千首,今年陸續在石碇區老人會和汐止社大開課,希望讓更多人認 識相褒歌。
    受訪者介紹:林金城
    講老泉山腔的汐止人,臺灣師範大學臺文所碩士肄業。昊天嶺文史工作室主理人、汐止社大講師。1997年開始到新北、桃園、宜蘭等地採集整理相褒歌,探訪超過百位耆老,以研究、保存和傳承相褒歌為終生志業,2003年出版第一本《金山相褒歌》,到最近的《三峽相褒歌》,已經出版19本歌集。
    Q1. 林老師是什麼因緣發現了相褒歌的趣味,開始著手採錄?
    我是汐止人。1993年時的鎮長廖學廣,宣揚以文化立鎮,開設了歌仔戲班、傳統樂團和閩南語班,我先從閩南語班開始學習。後來又參加了洪惟仁教授(註1)的民間文學採錄研習班,而接觸到相褒歌。
    相褒歌保存了很多原鄉古音,因為我本身講閩南語的腔調跟人家不一樣,一般人可能不知道,汐止的腔口(帶有地方特色的口音、腔調)老泉山腔保有最多的韻母,所以老汐止人的耳朵很利。我對音韻很有興趣,想為保存家鄉腔調盡點力,因為開早餐店,下午沒事,就到山上訪問老人家,到處去問有誰比較會唱相褒歌。

    相褒歌的歷史源頭
    Q2. 請為讀者介紹什麼叫做相褒歌?為何多流傳在茶鄉?相褒歌的腔調、形式和題材的特色是什麼?
    相褒歌是一種即興自由創作的民間歌謠,就像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民歌,相褒歌就是閩南系的民歌。過去一直是藉著口耳而非文字流傳,所以何時起源已不可考,在日治時代已經有學者採集的紀錄。
    在歌詞結構上,七字一句、四句一段,每一句都押韻,俗稱為「四句聯」,一段叫作「一葩」。其實各行各業在工作時唱的四句聯都可以叫作相褒歌,只是剛好在山上採茶,較多人在唱。
    年輕時在煤礦場工作的廖美子女士是石碇的相褒歌達人。
    因為泉州安溪先民在家鄉就是種茶,來臺後很自然地選擇適合種茶的山區,在南港、木柵、坪林、石碇、三峽等,落戶生根。又因山上交通不便,和外地人少有交流,不像城市人口音易被同化,腔口較純,相褒歌因此保留下原鄉古音。
    但題材上並不限於挽茶,內容包山包海,很多是撩妹情歌,青春男女的對口唱和。有一來一往的打情罵俏、一問一答互虧相激,也有感懷身世際遇、消解憂悶,其中暗喻不倫之戀的比例也滿高的;形式大概是前兩句寫景,以身邊的鳥、獸、蟲、農作物白描,起一個韻後,後兩句勾勒心情。
    以石碇廖美子女士吟唱的〈一枝竹筍煮兩碗〉為例:
    一枝竹筍煮兩碗
    一粒鴨卵煎兩盤
    新哥terh 食(註:在吃)舊哥看
    Berh 予(註:要讓)舊哥捶心肝
    隱約可以看出這是一段三角關係,女子刻意在前任面前曬恩愛,與古典詩詞描寫婦女情傷「只見新人笑、不見舊人哭」大相逕庭。口傳文學直白熱切,愛恨情感鮮活,真實反映民間素人的生活感受,所以又有「臺灣國風」之稱。(註2)
    Q3. 請問您曾到新北哪些地方採集相褒歌,有什麼難忘的故事?
    我去過金山、萬里、三峽、雙溪、平溪、石碇、坪林。現在會唱相褒歌的都是七、八十歲的阿公阿嬤,我會去問當地的老人會、農會,再循線拜訪;通常越鄉下越好找,像石碇、坪林很多耆老都會唱,三峽大概就兩、三位。我發現完全不識字的老人家記憶力特別好,有的十年後再去找,仍能一字不差地唱出同一首歌謠。
    每次採集兩個鐘頭,回家至少要整理兩個禮拜。有時跟老人家聊半天,只唱了兩、三首,也有一次就唱一、二十首。回去得先聽音辨字寫下來,不確定的要找人問,再剪接成一首一首。從一開始用錄音機、MD、錄音筆,到用數位相機、手機的錄影功能,最近出版的三峽、石碇相褒歌集,已經進化到只要掃QR code,就可以看到放在Youtube上的影片。
    大部分的受訪者都能認知相褒歌是很珍貴的文化資產,大多願意配合。出版後去送書,還會將自己種的菜、養的雞送給我。較遺憾的是,石碇有位百歲老先生,相褒歌唱得動聽迷人,但家人不讓他簽授權書,只好忍痛放棄。
    近90 歲的石碇高羅珠女士,對採茶時唱的相褒歌,仍記憶猶新。

    相褒歌曾有過輝煌時代
    Q4. 為何有人說相褒歌是臺灣文化的DNA,它的影響包括哪些方面?讀者如何來認識和學習相褒歌?
    相褒歌有過輝煌時代,根據耆老回憶,以前常舉辦相褒歌比賽,對方唱完就要換人接唱,像打球一樣,厲害的唱將可以即興對唱幾天幾夜,吸引忠實粉絲,將紅包綁在竹竿上掛起來,一整支竹竿都是滿滿的紅包,不輸西門町的紅包場。以前石碇有位黑貓娘,也出版過相褒歌的黑膠唱片。可惜後來娛樂多元化了,先是收音機,又有電視、電影,會唱相褒歌的人越來越少。
    但是從臺灣唸歌、1930年代周添旺、李臨秋老師創作的流行歌曲到臺灣歌劇⸺歌仔戲,都可以看到四句聯的應用,所以有人說相褒歌是臺灣文化的DNA。這二十多年來,我已經採集了六千首,近年因為眼睛開刀,戰力減弱,還有三千多首還沒整理出版,很需要大家一起幫忙。2023年三月我在汐止社大開課,想要記錄鄉土文化的人,可以從中學到記錄民間文學的技巧。
    我比較不想被綁在一個地方,希望從北海岸到坪林,慢慢把一個班扶植起來,讓當地人去負責。不限於歌謠,只要有心,可以記錄採集的文化太多了。
    林金城到金山、萬里、三峽、雙溪、平溪、石碇、坪林等地採錄,通常是先問當地的老人會或農會,再循線拜訪。圖為雙溪黃朱束女士。
    Q5. 您覺得投入相褒歌領域,給您的人生帶來什麼樣的收穫?
    再過十年,沒有人傳唱,它也就失傳了,這是我為何要記錄相褒歌的原因,但光是蒐集沒有用,必須要整理公開,後人才能研究改編或做為教材。像是前新北市政府文化局長、長笛家蔡佳芬,就曾經改編相褒歌創作成現代音樂演奏曲。
    我想就像心理學家馬斯洛說的層次需求理論,雖然賺的錢沒有比人家多,但可以蒐集較多的相褒歌,記錄文化,對社會有貢獻,也是一種自我實現,我人生只要把這件事做好就好。相對於客家山歌,相褒歌聲量不大,希望能早日通過文化部的審查,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更多人認識它。
    註1:臺中教育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創系系主任,臺灣語言音標方案制訂委員。在閩南語的改革進化上為關鍵人物之一。
    註2:參考《石碇相褒歌》共同作者許亮昇老師的釋義。
    《新北市文化》季刊 47期
    《新北市文化》季刊
    《新北市文化》季刊從1984年6月創刊至今,持續關注在新北和全台灣發生的多樣文化議題,關心藝術潮流,關心影視音創作,關心城市動態,關心常民生活,關心創意科技,關心土地工藝……
    加入官方臉書粉絲團「讀新北 Reading Life」文章與活動訊息不漏接
    紙本刊物免費索取,請洽新北市化局(新北市板橋區中山路一段161號28樓)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