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張桌子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物理學家面對前面兩張一模一樣的桌子:一張是我們一般人看到的穩固的桌子,安靜地站在地面上,感覺經過一世紀也不會變動;另一張桌子物理學家看到數百億個原子,每個原子有限度地震動,外圍遠處有著數個電子快速地圍繞、旋轉著,這另一張椅子在任何一瞬間都是在變動的(becoming)。
如同賽斯說的,所有事件都是變動的(becoming),或說變為的。他也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現在、過去、未來都是同時發生的,其實就是說意識是只有存在於現在,如果動物一樣!
仔細觀察一株植物,你就會發現生命的奧妙,吸收陽光、空氣、水,植物就可以在特定的節點上長出新芽,然後茁壯並且分枝,生出葉子,進而在特定的節點開花、結果,誕生下一代種子。單單一株植物就這麼神奇、美妙了,一隻動物甚至一個小嬰兒的誕生是多麼神聖啊!
我們藉由觀察、做實驗可以了解生命的誕生、細胞的成長、遺傳等等...可是我們沒有辦法解釋為什麼,為什麼生殖細胞就是要'減數分裂',為什麼一個受精卵可以一直分裂而長成一個人呢?雖說有染色體、基因等等讓我們了解一些遺傳的過程、方法、可是再往分子邁進,實在無法解釋這些基因的密碼怎麼用分子來傳遞,只知道細胞分裂就是分成一模一樣的細胞,可是在生成人的時候,細胞怎麼知道我要分成骨頭還是肌肉、血液等等呢?
這就是為什麼物理學家一直在尋找'最小粒子",也就是沒有辦法在分割的粒子,就我所知現在我們還沒有找到,我想也沒有辦法找到,因為這裡牽涉到'觀測者',一但觀測者介入,粒子就崩塌而無法觀測。顯然有些科學在100年前就已經發現,我們直到如今還在證明它們而已!
所有原子和分子都有意識,而且意識是一種特性,如同質量一樣。塞斯說石頭也有意識的,還說人不比大便偉大,也不比大便卑微,因為組成人跟大便的分子、原子是一模一樣的。我覺得這是很難理解的,如同這篇文章所要描述的兩張椅子一樣(科學家好像舉兩張桌子為例子),可是這個世界就是由這些分子、原子組合而成,從宇宙誕生的時候就是這樣,也難怪科學家要研究宇宙的誕生,感覺這些無法解釋的事件,或多或少就連結到最大尺度的宇宙跟最小尺度的粒子!
艋舺遺留的資產看來可以順利分配了,謝謝!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Dear 小君, 在妳的本命年,兔年,祝妳生日快樂 意識只有現在,記憶以及期待的未來
艋舺經歷了失智症最後時期,為自己的生命畫下句點。其實最後的活著,只剩下意識的繚繞吧! 然後上回那個綠卡依親核准,果然只是一個階段完成,再來還是要排隊等待,等到叫到號碼再辦理囉,嗯,還要11年半。 昨天早上睡回籠覺的時候做了一個夢,夢到我有第三個小孩,也是男生,才出生就可以坐著的樣子,然後在某張床尿尿
歷經過3年多的Covid-19,新冠肺炎後,幾乎所有國家都開放國境,所有人也都可以自由地出入境,多年不見的親友跟同事也都來訪,看來,我也要開始安排出國囉! 可能是這3年多還是有聯繫,再次碰面並沒有生疏感,親友也是一瞬間就拉回從小到大的情誼,我想人類真的是非常神奇的生物。 上個周末收到美國移民局寄的"
賽斯的最後一本書!! 正在看賽斯的最後一本書 - 健康之道 什麼是健康呢?每個人定義不一樣,就像賽斯說的個人創造自己的實相,即使有人定義健康,例如沒有疾病、能吃、能睡,每個人的解讀也不會一樣。而且這只是說物質外在,心理的健康呢?多愁善感可以叫做健康嗎?所以這一切一切都是我們的信念,或是佛法裡的銘印。
今年的農曆年比較早,一月21就是除夕了,要告別虎年囉!盤點虎年真是驚奇的一年,因為Covid-19 Omicron 所以在家工作,不免俗地中了,大陸說陽了。說真的,得到Omicron還沒有打AZ疫苗第一劑的副作用來得強,看來打了三劑是有抵抗力了!! 工作上也是驚奇不斷,因為公司這兩年業績大好(哪一家
有一陣子沒有來方格子爬梳了,突然回來並且回顧一下文章,發現原來這些文章就是歷史的痕跡。有那時候的心情,買跟品飲的威士忌,天馬行空,看賽斯的心得等等... 沒有上來的時間也有很多感觸、心得,可惜沒有記錄下來!全憑腦中的記憶囉!話說記憶也會改變的,畢竟個人創造自己的實像,威力之點就在當下;這也解釋了過去
Dear 小君, 在妳的本命年,兔年,祝妳生日快樂 意識只有現在,記憶以及期待的未來
艋舺經歷了失智症最後時期,為自己的生命畫下句點。其實最後的活著,只剩下意識的繚繞吧! 然後上回那個綠卡依親核准,果然只是一個階段完成,再來還是要排隊等待,等到叫到號碼再辦理囉,嗯,還要11年半。 昨天早上睡回籠覺的時候做了一個夢,夢到我有第三個小孩,也是男生,才出生就可以坐著的樣子,然後在某張床尿尿
歷經過3年多的Covid-19,新冠肺炎後,幾乎所有國家都開放國境,所有人也都可以自由地出入境,多年不見的親友跟同事也都來訪,看來,我也要開始安排出國囉! 可能是這3年多還是有聯繫,再次碰面並沒有生疏感,親友也是一瞬間就拉回從小到大的情誼,我想人類真的是非常神奇的生物。 上個周末收到美國移民局寄的"
賽斯的最後一本書!! 正在看賽斯的最後一本書 - 健康之道 什麼是健康呢?每個人定義不一樣,就像賽斯說的個人創造自己的實相,即使有人定義健康,例如沒有疾病、能吃、能睡,每個人的解讀也不會一樣。而且這只是說物質外在,心理的健康呢?多愁善感可以叫做健康嗎?所以這一切一切都是我們的信念,或是佛法裡的銘印。
今年的農曆年比較早,一月21就是除夕了,要告別虎年囉!盤點虎年真是驚奇的一年,因為Covid-19 Omicron 所以在家工作,不免俗地中了,大陸說陽了。說真的,得到Omicron還沒有打AZ疫苗第一劑的副作用來得強,看來打了三劑是有抵抗力了!! 工作上也是驚奇不斷,因為公司這兩年業績大好(哪一家
有一陣子沒有來方格子爬梳了,突然回來並且回顧一下文章,發現原來這些文章就是歷史的痕跡。有那時候的心情,買跟品飲的威士忌,天馬行空,看賽斯的心得等等... 沒有上來的時間也有很多感觸、心得,可惜沒有記錄下來!全憑腦中的記憶囉!話說記憶也會改變的,畢竟個人創造自己的實像,威力之點就在當下;這也解釋了過去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Z) 桌子到底是什麼,又怎麼是? (→)(⟷)(▲)(※)(Z) 最經典的案例,來自伯特藍.羅素的《哲學問題》,這本面向一般大眾的書在第一章:「現象與實在」便以桌子為這經典探討。
量子力學告訴我們,每一個時刻都是全新的時刻;它告訴我們事件之間沒有連貫性,每一個事件都是獨立的事件。但是人類心智擅長製造流動的時間,於是事件之間出現了因果關係與連貫性。因為我們的感官無法體驗多重實相,所以我們理所當然的以為生命行走在一條單一的軌道上。   切換各種可能性的能力,也就是持續的允許人
Thumbnail
(已更新) 「我們原本...都是不存在的。 最初是只有一片荒野,什麼也沒有的宇宙, 一個人類也沒有。」 現在眼前所見一切,皆是來自...『宇宙的分化』 也因宇宙的分化,才產生了不同的“性情”、“想法”、甚至“感受”...如
Thumbnail
三、19世紀迄今的知識型:存在(有機結構)   直到18世紀末,生命出現了(之前僅有生物),大寫的歷史從19世紀起限定了經驗的誕生地;大寫的歷史是所有在經驗中賦予我們的一切的存在方式。   18世紀末,觀念學(德斯蒂)與批判哲學(康德)共存,在兩種彼此外在但同時的思想形式中劃分了
Thumbnail
意識與物質,或說心物,是一元還是二元的呢?很多人誤以為,心物二元是近代哲學之父─笛卡爾( Descartes)所提出的,於是陷入思考心物如何產生關係的問題。但其實笛卡爾在後來發明的「解析幾何」中,明確的表示了所有的物質都能夠用數學來表達;而數學是非物質的存在,是屬於心靈的,因為就算沒有物質,
Thumbnail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本書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而產生新的信念、新的理論
Thumbnail
  大約在一百三十八億年前經歷所謂的大霹靂之後宇宙的物質、能量、時間、空間才應運而生。宇宙的這些基本特徵,就成了「物理學」。    在這之後過了大約三十萬年,物質和能量開始形成複雜的結構,稱為原子,然後進一步構成分子。至於這些原子和分子的故事、以及他們如何交互作用,就成了「化學」。    大約在
Thumbnail
意識具有波粒二象性,處於知與不知之間的變化,需要觀察和關注才能展現。文章講述了量子實驗和意識之間的類似性,以及對自我本質的認知。說明恆久不變的變化、對生命及存在的愛和厭惡的觀念。
透過光的波粒二相性,佐以光速不變的違和感與大型粒子對撞機的科技,對個人形成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溝渠,彷彿時刻都能擁有兩個世界,像光一樣活著,生命既豐碩又美麗。
這篇文章探討了對死亡與存在的思考,從宇宙與人類的起源開始,到轉化與觀點的改變,表達了對生死與轉世的理解。
Thumbnail
(→)(⟷)(▲)(※)(Z) 桌子到底是什麼,又怎麼是? (→)(⟷)(▲)(※)(Z) 最經典的案例,來自伯特藍.羅素的《哲學問題》,這本面向一般大眾的書在第一章:「現象與實在」便以桌子為這經典探討。
量子力學告訴我們,每一個時刻都是全新的時刻;它告訴我們事件之間沒有連貫性,每一個事件都是獨立的事件。但是人類心智擅長製造流動的時間,於是事件之間出現了因果關係與連貫性。因為我們的感官無法體驗多重實相,所以我們理所當然的以為生命行走在一條單一的軌道上。   切換各種可能性的能力,也就是持續的允許人
Thumbnail
(已更新) 「我們原本...都是不存在的。 最初是只有一片荒野,什麼也沒有的宇宙, 一個人類也沒有。」 現在眼前所見一切,皆是來自...『宇宙的分化』 也因宇宙的分化,才產生了不同的“性情”、“想法”、甚至“感受”...如
Thumbnail
三、19世紀迄今的知識型:存在(有機結構)   直到18世紀末,生命出現了(之前僅有生物),大寫的歷史從19世紀起限定了經驗的誕生地;大寫的歷史是所有在經驗中賦予我們的一切的存在方式。   18世紀末,觀念學(德斯蒂)與批判哲學(康德)共存,在兩種彼此外在但同時的思想形式中劃分了
Thumbnail
意識與物質,或說心物,是一元還是二元的呢?很多人誤以為,心物二元是近代哲學之父─笛卡爾( Descartes)所提出的,於是陷入思考心物如何產生關係的問題。但其實笛卡爾在後來發明的「解析幾何」中,明確的表示了所有的物質都能夠用數學來表達;而數學是非物質的存在,是屬於心靈的,因為就算沒有物質,
Thumbnail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本書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而產生新的信念、新的理論
Thumbnail
  大約在一百三十八億年前經歷所謂的大霹靂之後宇宙的物質、能量、時間、空間才應運而生。宇宙的這些基本特徵,就成了「物理學」。    在這之後過了大約三十萬年,物質和能量開始形成複雜的結構,稱為原子,然後進一步構成分子。至於這些原子和分子的故事、以及他們如何交互作用,就成了「化學」。    大約在
Thumbnail
意識具有波粒二象性,處於知與不知之間的變化,需要觀察和關注才能展現。文章講述了量子實驗和意識之間的類似性,以及對自我本質的認知。說明恆久不變的變化、對生命及存在的愛和厭惡的觀念。
透過光的波粒二相性,佐以光速不變的違和感與大型粒子對撞機的科技,對個人形成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溝渠,彷彿時刻都能擁有兩個世界,像光一樣活著,生命既豐碩又美麗。
這篇文章探討了對死亡與存在的思考,從宇宙與人類的起源開始,到轉化與觀點的改變,表達了對生死與轉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