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somer 】分析教學:桌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談論:「實在 / 現象;本質 / 表象」

談論:「實在 / 現象;本質 / 表象」

桌子是什麼?

這個問題最經典的分析案例,就我所知來自伯特藍.羅素的《哲學問題》,這本面向一般大眾的書在第一章:現象與實在中便以桌子為探討對象。

羅素首先探討真確性。從現有的經驗出發,知道從這些經驗派生出來的任何陳述很有可能是有問題的。我「覺得」我此刻正坐在一張椅子上,面前是張某形狀的桌子,我看到桌上有紙。

他讓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這桌子。看起來,它是長方形的、棕色的、有光澤的,摸起來,它是光滑的、冷的、硬的;我敲它的時候,它就發出木器的聲響。任何人見到、摸到這張桌子,並聽到它的聲音,都會同意這樣的描述,所以就好像不會有什麼困難問題發生似的;但只要我們想更精確,麻煩就開始了。

【顏色】反光部分看起來比其他部分亮,由於反光的緣故,某些部分是白的。挪動身子反光的部分又不同了。對使用者來說這可能不重要,但是對一個畫家來說,桌子顏色極為重要。「現象」與「實在」的區別,就這樣分開了。

【質地】一人以顯微鏡來看木桌的話,會看到粗糙不平的丘陵深谷,但平常來看桌子卻光滑、平坦。如果下意識相信顯微鏡,再想想用更高倍的顯微鏡看的桌子和上一台哪個更真吧。

【形狀】這邊羅素原本的例子我覺得不好,我們假設一張方形桌子的其中一個邊完全平行於你的視現,你此時看到的不是方形,而是「π」這樣的形狀。

當我們考慮其他感官時,也發生不同性質的困難。

有幾個意義明確的簡單術語可幫助我們考慮這兩個問題。讓我們把感覺中所直接認知的東西稱作「感覺與料」:如顏色、聲音、氣味、硬度、粗細等。我們將把直觀察覺東西的經驗稱作「感覺」。

實在的桌子如果存在,我們將稱它為「物理客體」。因此,我們必須研究「感覺與料」(Sense Data)和物理客體(Physical-Obj)的關係。物理客體的總和叫「物質」。

因此,我們的兩個問題可以重新表述如下:

(一)究竟有沒有任何「物質」這樣的東西呢?

(二)如果有,屬於它的性質(屬性)是什麼?


很難說哪一種是對的吧?並且「對了又怎樣」?

讓我們調整談論的框架,接下來改以「語境」作談論,先擱置單個立場的對錯。看看羅列出的這些語境有哪些在你看來深具「誘惑力」,並發現各種立場間的同分異構性質。

同時,我最希望你自己試著使用 Phisomer 去創造自己的形上學詮釋。我們開始吧。


Rr格式:

大寫實在:Root 根基、Rationale 必要因、Real 真實
小寫現象:representation 表示、reflection 反映、rendering 渲染

先處理問題(一),例如我本人初步是這樣詮釋事物:

  • S 本質與其表象:Ss【一致,我就是我等等】、So【主體的他者性、把人看成物】、Sv【主體的動作、跳舞抓癢等等】
  • O 本質與其表象:Os【照片、鏡像、擬像、把物看成人】、Ov【符號任意性、物體可塑性】
  • V 本質與其表象:Vs【第一人稱所指、意義中的我、私密體驗】、Vo【功能為主物品、錢、文字】
  • X 本質與其表象:Xs【緘默卻顯示為主體、神秘主體】、Xv【隨機變化、不可知之變】、Xo【未知卻顯現為物】

語用勢能1~5

問題(二)的處理需更細緻區分,我們需要引入語用勢能量表的五個數字做標記!

  • 「1」元整體(封閉性)(→):統一論、同一性、整體、和諧、孤立、靜態、一體成型、必然、重複……
  • 「2」元變動(交換律)(⟷):對立論、邏輯對反、對稱、二元論、動態、偶然、差異、排中率……
  • 「3」秩序(中立元)(▲):結構論、中立一元論、邏輯既是也是、封閉的、優劣先後、整體、層次分明、偶然、統整不融合、存在性、可能性、重心……
  • 「4」還原(逆元)(※):解構論、撕裂、簡化扁平、化約省略、多元開放、動態交換、近似值光譜、偶然、流亡、塊莖……
  • 「5」無(當然群)(Z):懷疑論、邏輯非、逃避、自反性、分裂、不和諧、開放、靜態不交換、無結構、必然、重複、冷讀數Z形折返法…

分析

依照語用勢能量表(五軸)「1~5」羅列可能語境,其中「O」代表——「桌子」:

(O1):桌子就是桌子。

(O2):桌子分兩種,一體成型的和有折疊延伸的。

(O3):桌子無論「型態與功能」,兩者都是桌子的本質。

(O4):討論桌子得多範疇、性質討論:這張桌子的生命歷史與共時發展的其他「非桌子」概念。

(O5):沒有什麼能真正作為桌子的區分。


依「Rr」列出可能語境「桌子是什麼又如何是」

(Oo):桌子就是如所見之桌子,至少有一接地支撐、一桌板、榫接件等必要物件。

(Ov):桌子的本質是桌子的功能、用法,不能當桌子用的桌子不是桌子。

(Os):桌子這客體會顯出主體性,我的桌子總有我的痕跡,家人看到逝者書桌,會想起他在桌前。

(Xo):桌子本質不可定義,重要的只有「桌子已經獨立存在的事實」。


綜合

本體顯像+語用勢能量表

(Oo1):桌子就是由桌子必要配件完成的東西,添一件少一件都不是桌子。

(Oo2):一桌子要麼是完整的桌子,要麼是不完整的桌子(壞的、未造好)。

(Oo3):每張不完整的桌子,都在期盼成為完整的桌子。*

(Oo4):桌子只是一系列零件的組合。桌腳在沒拼成桌前就可叫桌腳,又可以隨時不是,同張桌子的結構可偶然改變。

(Oo5):桌子的型態不可能談論出什麼本質。


(Ov1):桌子就是囊括桌子功用的東西。它的功能等同它的意義。

(Ov2):桌子分為「展示收藏用桌」與「實用桌」,非此即彼。

(Ov3):「觀賞」與「實用」都是它的廣泛用途,一張好桌子能去用,又能不去用。

(Ov4):桌子的功能與意義具相異性、任意性,桌子如同符號象徵,它隨時都能變成「椅子」,並且不知道它是否曾經是「椅子」。

(Ov5):桌子意義的和功能內部矛盾,省省吧,不好說。


(Os1):桌子總能完全表現出身為使用者的我。

(Os2):「我」在桌中,桌子和使用者形成一整體,桌子的存在是使用者存在的延伸。

(Os3):桌子在每個層次上都映現我的存在痕跡。桌子不僅是使用者的延伸,還展示出使用者行為動機的結構先後,痕跡層次一一反映使用者的人格特質。

(Os4):桌子存在的處境及社會背景會變,我的桌子不真實反映我,以「stôl」稱呼我桌子的斯洛伐克人,不可能與以「стул」(stul)稱呼我桌子的人,認為的我一致。*

(Os5):桌子是我,又不是我。你問我桌子不就如同要我的桌子回答「我」是誰?


解析拓延

*(Oo3):「每張不完整的桌子,都在期盼成為完整的桌子」改寫自柏拉圖的名言:「每個靈魂都在期盼成為完全的靈魂」。我試圖反映柏拉圖的理型論(Theory of Forms),理型論旨在物質世界中的不完美的事物都在追求它們在理型世界中的完美形態。基於Phisomer語用勢能量表,判斷理型論強調的一種秩序與結構,這個理型是所有事物的最高範式或原型。這與「3」所代表的「秩序、結構論、中立一元論、邏輯既是也是、封閉的、優劣先後、層次分明」契合。

*(Os4):在斯洛伐克語中,「stôl」的意思是桌子。
但若一個斯洛伐克人對一個俄語使用者說這是他的「stôl」,俄語使用者可能初認為他們在說「стул」(音近椅子)。因此,在這樣的一個荒唐語境,「我」在其中一個語言使用者的初想可能是巨人,另一情況則是矮子,而這都是同一張我的桌子。


「1~5」也作為立場的執著強度。一元論作為強度1,比不討論的隨便5還要執著。

1、3因「整體」很像;2、4因「動態」、「平等」很像;所有不屬1234的算5。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
32會員
80內容數
紀錄我認為值得一說的。
S'的其他內容
2024/10/28
(→)(⟷)(▲)(※)(Z) Phisomer 哲學語境分析工具:電影 (→)(⟷)(▲)(※)(Z) (一)電影、電影屬性是什麼? (二)談電影的人有哪些意向立場?
Thumbnail
2024/10/28
(→)(⟷)(▲)(※)(Z) Phisomer 哲學語境分析工具:電影 (→)(⟷)(▲)(※)(Z) (一)電影、電影屬性是什麼? (二)談電影的人有哪些意向立場?
Thumbnail
2024/08/05
(→)(⟷)(▲)(※)(Z) Phisomer 哲學語境分析工具:女性
Thumbnail
2024/08/05
(→)(⟷)(▲)(※)(Z) Phisomer 哲學語境分析工具:女性
Thumbnail
2024/08/05
(→)(⟷)(▲)(※)(Z) Phisomer 語境分析工具:聊科幻作品。
Thumbnail
2024/08/05
(→)(⟷)(▲)(※)(Z) Phisomer 語境分析工具:聊科幻作品。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人們對意識和物質之間的關係有著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認為,物質是一切的基礎,意識只是物質世界中的一種現象。這種觀點被稱為物質主義或實證主義。根據這一觀點,我們的思維、感受和意志都是由大腦中的物理和化學過程決定的。 另一方面,也有些人相信意識是超越物質的存在。他們認為,物質世界可能只是一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人們對意識和物質之間的關係有著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認為,物質是一切的基礎,意識只是物質世界中的一種現象。這種觀點被稱為物質主義或實證主義。根據這一觀點,我們的思維、感受和意志都是由大腦中的物理和化學過程決定的。 另一方面,也有些人相信意識是超越物質的存在。他們認為,物質世界可能只是一
Thumbnail
  在談論《物質與記憶》前,讀者可先參閱筆者另篇文章〈從《蜆殼與圓錐─柏格森的時間虛擬性》─談影像(image)總合即物質〉(詳下方連結),可對柏格森的問題意識有一初步的認識。其問題意識除了對抗歐陸傳統哲學以理性主義為依歸,視經驗為普遍的,並排除非普遍的差異外(類似當今的科學),更欲對抗黑格
Thumbnail
  在談論《物質與記憶》前,讀者可先參閱筆者另篇文章〈從《蜆殼與圓錐─柏格森的時間虛擬性》─談影像(image)總合即物質〉(詳下方連結),可對柏格森的問題意識有一初步的認識。其問題意識除了對抗歐陸傳統哲學以理性主義為依歸,視經驗為普遍的,並排除非普遍的差異外(類似當今的科學),更欲對抗黑格
Thumbnail
意識與物質,或說心物,是一元還是二元的呢?很多人誤以為,心物二元是近代哲學之父─笛卡爾( Descartes)所提出的,於是陷入思考心物如何產生關係的問題。但其實笛卡爾在後來發明的「解析幾何」中,明確的表示了所有的物質都能夠用數學來表達;而數學是非物質的存在,是屬於心靈的,因為就算沒有物質,
Thumbnail
意識與物質,或說心物,是一元還是二元的呢?很多人誤以為,心物二元是近代哲學之父─笛卡爾( Descartes)所提出的,於是陷入思考心物如何產生關係的問題。但其實笛卡爾在後來發明的「解析幾何」中,明確的表示了所有的物質都能夠用數學來表達;而數學是非物質的存在,是屬於心靈的,因為就算沒有物質,
Thumbnail
空間是發明的?還是發現的?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先問,空間是什麼? 空間能夠被語言所描述嗎?亦或能夠被數學所分析呢?知識是否存在無法被語言所描述的部分?語言結構的世界是較真實感官的世界大還是小?以哲學實驗「黑白瑪莉(Mary's room)」來說,擁有所有關於顏色知識的瑪莉,第一
Thumbnail
空間是發明的?還是發現的?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先問,空間是什麼? 空間能夠被語言所描述嗎?亦或能夠被數學所分析呢?知識是否存在無法被語言所描述的部分?語言結構的世界是較真實感官的世界大還是小?以哲學實驗「黑白瑪莉(Mary's room)」來說,擁有所有關於顏色知識的瑪莉,第一
Thumbnail
既然語言文字如此不可信,人又該如何運作自己的感知能力呢?對此,賽斯提出了一個修行法門: 在日常用語裡,物件有特定的名字。顯然名字並非物體,而是符號。可是,即使這些符號也把你自世界中分離出來。你是感知者, 而世界被客觀化了。
Thumbnail
既然語言文字如此不可信,人又該如何運作自己的感知能力呢?對此,賽斯提出了一個修行法門: 在日常用語裡,物件有特定的名字。顯然名字並非物體,而是符號。可是,即使這些符號也把你自世界中分離出來。你是感知者, 而世界被客觀化了。
Thumbnail
結構——這整個宇宙,地球和天堂,都是由許多不同形式的結構構成的。 我問自己,為什麼?結構的存在有什麼必要?難道在我們自己的表現和運用之中,我們不能作為自由運動和流動的存有而存在嗎? 為什麼我們將自己囚禁、限制在一個受限的結構化實相(稱為地球或天堂)當中呢?天堂具有某種形式的結構嗎?
Thumbnail
結構——這整個宇宙,地球和天堂,都是由許多不同形式的結構構成的。 我問自己,為什麼?結構的存在有什麼必要?難道在我們自己的表現和運用之中,我們不能作為自由運動和流動的存有而存在嗎? 為什麼我們將自己囚禁、限制在一個受限的結構化實相(稱為地球或天堂)當中呢?天堂具有某種形式的結構嗎?
Thumbnail
「鏡子」曾經是權勢、品味與財富的彰顯與表徵,但如今已變成隨處可見的日常用品,隨之人們也在「鏡像」中更易進入觀看自己與他人的狀態。 「鏡像」比繪畫更如實卻虛幻,是實存於物理世界的非物質型態,能自有形的物質跨入無形的思維層面。 身為物種發展頂端的人類,理所當然運用眼睛「觀看」世界...
Thumbnail
「鏡子」曾經是權勢、品味與財富的彰顯與表徵,但如今已變成隨處可見的日常用品,隨之人們也在「鏡像」中更易進入觀看自己與他人的狀態。 「鏡像」比繪畫更如實卻虛幻,是實存於物理世界的非物質型態,能自有形的物質跨入無形的思維層面。 身為物種發展頂端的人類,理所當然運用眼睛「觀看」世界...
Thumbnail
「我活著」的意義在於承擔「我必將死亡」的勇氣及荒謬。 存在與不存在, 是人生最根本的問題 一般想法是:我有個身體, 所以我存在, 誰也不能質疑。但若進一步追問: 我存於何時? 何處? 真實性如何? 就不是那麼容易回答了 哲學無實用性, 不能使人升官發財。但哲學卻能提昇心靈, 使人思情深刻高貴
Thumbnail
「我活著」的意義在於承擔「我必將死亡」的勇氣及荒謬。 存在與不存在, 是人生最根本的問題 一般想法是:我有個身體, 所以我存在, 誰也不能質疑。但若進一步追問: 我存於何時? 何處? 真實性如何? 就不是那麼容易回答了 哲學無實用性, 不能使人升官發財。但哲學卻能提昇心靈, 使人思情深刻高貴
Thumbnail
讀《哲學是什麼》
Thumbnail
讀《哲學是什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