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這些對話充滿著不合理的要求,但在大人世界中早已變成生存規則了。
雖然無奈但卻又束手無策的勸酒文化,就發生在你我的日常之中。主要遍及親戚聚會、公司聚餐、客戶應酬等社交場合。
這篇文章將來談這種讓成年人無奈的「情緒勒索:勸酒文化」。內容將分成以下三大部份:
一、情緒勒索是什麼呢?
二、情緒勒索如何在勸酒文化中運作?
三、到底該如何做,才能脫離勸酒文化的情緒勒索?
您是否正遇到勸酒文化的情緒勒索呢?
「情緒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就像是一層迷霧(FOG),由「勒索者」一手操作並控制著「被勒索者」。
這層迷霧(FOG)常有以下三種成份存在:
在了解情緒勒索的迷霧後,接著來思考一下會陷入這層迷霧裡的會是誰呢?
其實勒索者和被勒索者都有一種共同的特性:「對自己沒有自信,且在這段關係中缺乏安全感」。
但相較於被勒索者,勒索者比較擅長用威脅或利誘來控制這段關係,並藉此綁住彼此。
彼此將形成了一種「病態性共同依賴」(co-dependence)的關係-害怕失去愛,卻又互相傷害。
在微笑喝酒的同時,很可能正受到情緒勒索呢!
以下6點是情緒勒索在勸酒文化中運作的一個循環過程:
一般不喝酒的人通常在階段「2」時,會先表明不喝酒的想法。但勸酒文化最發揮效用的就是在「3」、「4」這兩個階段。
勸酒文化中的勒索者說白了就是「無形的社會壓力」但實際上只是由「有形的勸酒人」來進行情緒勒索罷了。
多數的成年人,從小在這勸酒文化的耳濡目染下,長大後自然而然的就內化成一種如本能般的服從感。也因此幾乎只有少數成年人能成功脫離階段「5」。
但相對地,成功脫離階段「5」的代價往往是非常大的:
「在現今社會的觀念,一旦拒絕了親戚、上司、下屬、客戶等的勸酒,等同於未來在家族情感、升遷、管理、業績等將會面臨重大的考驗,甚至要接受旁人嘲笑、輕視等眨低的目光。」…雖然非常無情,但目前社會對於拒絕喝酒的人,往往都會存有這種刻版印象。
就算再不想喝酒,還是得喝。
「勸酒文化」的形成,已是從古至今長存的文化現象,並非一朝一夕能改動的,尤其在亞洲國家更為明顯。
小故事:在日本古時候,稱滴酒不沾的人為「下戶 (げこ)」,而相反的,能千杯不醉的人則是稱為「上戶 (じょうご)」,甚至以酒豪(しゅごう)稱之。這種將人以「酒量」來分類的文化,正是讓成年人不得不只好無奈喝酒的原因之一。
看到這裡,想必正在閱讀文章的您會想:「既然整個社會文化就是這樣了,而且為了未來能在社會上立足,就算硬著頭皮也必須要喝啊! 哪裡還會有什麼方法來脫離勸酒文化呢?」
確實,一個人的力量微乎其微而且可能會受到排擠,但如果今天您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不喝酒或不想喝酒的人在一起的力量呢?
參考資料
清飲人生
我們相信,不喝酒可以讓身體和心靈更健康,也能提高生活品質。希望透過提倡無酒生活,讓個人更健康,讓家庭能提高生活品質。邀請各位讀者加入我們的社群平台(請點:粉絲專頁連結)與社團(請點:社團連結),一起關注健康、品味、和諧的生活。分享彼此的故事和心得,並結識志同道合的朋友。快來按讚、追蹤我們,開啟你的清飲人生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