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點秋天的味道出現,連氣味都感覺溫柔了起來。感覺對我來講很重要。
當孩子在校園中奔跑,不管天氣熱天氣涼都一樣滿頭大汗。所以奔跑中熱能的展現,帶給孩子很多看不見的重要東西。
但重不重要卻是見仁見智。
每一個人所認為的點,有時十萬八千里。
在開放教育裡我認為的對,或許是很多在傳統要求讀寫算,與要求成績至上的家長認知裡,我們就變成了奇怪了。
而在生活中,看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裡,都是在家長的觀點中成長上來的。對事物的認知,在意程度,價值觀更是如此。
因此,在成為父母後的成人,仍不免要繼續學習,好讓自己保有的認知,隨時有著存疑,或者繼續創造,有著轉化與更新的機會。
昨天下午,有個少少的時間,進到插畫館準備著師訓的材料。每到這個時候,就會有一堆孩子來問我可不可以進來?
我的原則通常都是進來可以,但要先問過老師。
為什麼?因為我知道孩子愛進來看我畫畫,所以只要是喜歡就會變成可增強某些信念的介質。
我曾經告訴他們一個原因,然後這些原因,就會像螞蟻一樣,一傳十,十傳百。這一個現象我覺得很好笑,也很可愛。
所以孩子進來時,會在門口先透著紗窗跟我說一句「黃老師,我可以進來嗎?」我會問,你問過老師了嗎?
「他們會說,我問過了,我今天都沒有讓老師擔心,也不需要罰坐,所以老師說我可以」。我就會說「歡迎光臨喔」孩子就很開心的進來。
進來之後,他們知道進來就是一個觀賞者,要小聲說話,因為這裡不是遊樂場。所以如果有人陸續進來,他們就像傳令兵一樣,
一個傳一個把規矩交代下去。我欣賞這些畫面,覺得這是蒲公英家式的小小幸福。
有時雖然我只是進去拿個東西,有時就順道坐下來畫個小品。前後大概也只有半個小時。就算時間短,他們也很愛進來攪和一下。
其實,這裡頭有一些不簡單的東西。
所謂社會意識有沒有成功的被帶進去成長中去運用,從這小小的下課時間的過場中,就能知道。
當我知道了也看見了,就會發生莞爾一笑,然後在心裡的註解就是「對了,就是這樣。」
孩子不會白目的不知道狀況;怎樣的空間,該怎麼成為這個空間歡迎的;該用怎樣的音量,才不會讓人不舒服;
當然這前提仍必須檢視自己與去了解,我如何成為一個有條件與資格的人,才能進到這個空間,這裡面有太多自我與內在的運作。
如果從小不鍛練,那麼很可能就會變成群體中的天兵,或者台語所說的「青仔種」。簡單的來講這或許就能解釋什麼是社會意識了。
而學會尊重自己,也尊重別人是一種時時刻刻,潛移默化,醞釀浸泡式的品格教育。
孩子在的社會意識,說是學習而來的嗎?也不全然,我認為那其中一部分是文化,生活怎麼過就是文化。
而主文化的建立有了之後,才能見到規則制定的成效,最後就是各種應對姿態的出現。而這些總和起來就是品格教育。
我發現,這學問很深,而且這很重要。當然,這是從「我的」出發點來看。
很多人會說,幼兒的學習就是不能輸在起跑點。在這樣的鄉下,蒲公英家的教育並不吃香,
所以大部分的家長族群仍會落在可以滿足家長,且看得見成效的虛榮中。但這是不是就代表來一定能如何,但家長們仍吃這一套,
因為這樣比較安全。說來說去,仍是恐懼比較多,不相信比較多。當然這不能說這樣是錯的,因為這只是一種選擇。
昨天在插畫館也有個偶遇。來自台北的家長。進到插畫館有了一小段的閒聊。
他問我說他台北的共學團的朋友,請他來問我,在台北有沒有辦法找到像蒲公英家這樣的學校?
我說,「我其實現在已經都不太敢介紹了」因為我常常介紹失敗。她哈哈一笑。他也跟朋友說應該很難,所以她與先生才毅然決然搬下來。
共學團的家長朋友,都問她們是瘋了嗎?未免太熱血了。他還跟朋友說「找不到,要不然你跟我一樣搬下來啊~」?換我哈哈一笑。
(不過,這倒安慰為從高雄來的家長了)
他說,她孩子以前台北的學校,沒有不好,老師也很好,但是下來之後讀了幾週,發現了還真是有不一樣的地方。
我們互相分享了一些類似「機制」這種東西,雖然不在課程模式內,但這些的確是一種重要的東西。
她們搬下來旗山後,住的地方就有一間人數很滿的幼兒園,隔壁鄰居都跟他的公公婆婆說怎麼去那一就好?
「讀蒲公英家聽說都在玩,怎麼好?」
這公公婆婆也是個開放型的長輩,就跟鄰居說「就是要玩,才搬下來選這個學校的呀」,這回答實在很經典,也很令人感動。
總之,到底什麼東西重要?存在自己的內心。
但這不是莽撞,更不是胡亂跟隨,而是在與這個世界接軌時,有著清明理性且感性的連結,所產生的識別與洞見。
除此之外,也要有一顆勇敢不被恐懼綑綁的心,才能帶孩子前往,與孩子有同樣的眼光與方向啊~
蒲公英家,有著許許多多學習的機制,這些都很重要,這是當然可以說是我的認為。
但你們呢?妳們可以有你們的認為與選擇,然後堅定不移,勇往直前的。加油吧~
圖文/魔女插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