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藝術:52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
Rolf Dobelli 2012 商周出版
分類:論說--理論
★★★★★★★★★★
【重要字句】
非理性的冷理論(思考本身是拙於抵抗錯誤的,錯誤決定並非都是失控的情感造成)已經取代了熱理論(錯誤是因為理性無法主宰,受到感性的影響)。
「思考」也是一種動物行為,經由演化而來,因此某種思考模式能存續下來,是因為它幫助我們繁衍和取信於人,或幫助我們勝過競爭者,不是用來讓我們追求真理的。再加上人類社會的規模變大、複雜化且相互依存度也變大,發生思考錯誤的機率更加頻繁。
思考錯誤指的事「系統性地背離理性」或「系統性地背離理想的、邏輯的以及理性的思考與行為」。「系統性」表示我們犯的錯誤往往有一個固定的方向,因為有這樣的不對稱性,反而更讓我們有機會預見錯誤。
因為演化的原因,某些場合運用「捷思」,也就是直觀式的思考確實比較好(例如),於是我們直觀地做出決定再無意識地事後補上理由。我們便產生錯覺感覺是在清醒狀態下根據編織的理由或故事做出行動。
【摘要】
(以下依我個人經驗分類,標題劃線為我認為重要的思考錯誤)
生活邏輯
確認偏誤: - 所有偏誤之母,凡是牴觸既有觀點的新資訊(否證證明disconfirming evidence),我們便會自動把它們過濾掉或是當成「特殊狀況」。當理論越含糊不清或模擬兩可,效應就越強。巴菲特說過:「人們最會做的事,無非就是把新資訊過濾到讓記有的想法得以完整無缺的保持下去!」
- 應對:遇到「特殊情況」時,更加仔細地觀察,後面常常有否證證明。寫下自己的信念後強迫自己找出和理論矛盾的觀察。
歸納法: - 從個別得觀察推得普遍有效的確信。
- 例子:火雞問題(見反脆弱)。
- 應對:一個反例就足以推翻一個有上千次證明的理論,所有的理論和確信都只是暫時的。
錯誤的因果關係:
現成偏誤: - 我們借助一些可以迅速想到的現成案例,或利用手邊容易取得的資料,為自己描繪出一幅世界圖像。為轟動的、惹人注目的(墜機、車禍等)事件增加幾分可能性。「寧可聊勝於無使用一張錯誤的地圖」
- 例子:某個朋友抽菸活了八十歲,就覺得抽菸不會危害健康。
- 應對:和與你的經驗及思考方式完全不同的人一起共事。
框架: - 對於同一件事,因為陳述方式有所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反應。
- 例子:人們認為「百分之九十八不含脂肪」的肉比「百分之一含脂肪」的健康。
- 應對:記住每件事情都是處在某種框架內。
故事偏誤: - 故事扭曲且簡化了事實。我們喜歡事後把龐雜的細節編織成一個前後不矛盾的故事,賦予他「意義」。然而故事會把和它本身無法配合的細節排除,等於扭曲了事實。
- 例子:運用神話來解釋世界。歷史。各種傳記和報紙。「國王死了,接著王后也死了」和「國王死了,王后因為哀傷過度也跟著死了」以信息來說第二則比較長,但我們卻比較容易記住,因為它用故事創造出意義。
- 應對:將故事拆解看背後隱藏的脈絡。
聯結謬誤: - 我們會直觀地對故事做合理化的理解,如果故事越生動、越令人印象深刻或越有說服力,越容易犯下聯結謬誤。
- 例子:「石油需求量將降低三成」和「油價將戲劇性飆升,導至石油需求量降低三成」,看到後面這句話的人更加相信這件事會發生。
- 應對:思考分為系統一和系統二,直觀的思考相對於有意識的思考更加相信故事。
聯想偏誤: - 過往經驗造成對事件的連結,將沒有關聯的事物相互聯結。
- 例子:帕夫洛夫的狗。某些迷信。
奇蹟: - 應對:巧合雖然極為罕見但絕對還是可能發生,並不令人意外;相反地若它們自始至終從未發生才真的叫人意外。
後見之明偏誤: - 從後見之明來看,所有發生的事似乎都遵循著某種看似合理的必然性。讓我們誤認為自己有優秀的預言能力而因此自大和做出錯誤決定。是種即使知道但還是很難對抗的偏誤。
- 例子:經濟專家的預測。人從事後高估了自己當初成功的機率。
- 應對:寫日記。
結果偏誤: - 總是用「結果」來評斷決定,而不是根據「當時的決定過程」來評斷。也稱為「史學家偏誤」,有點類似後見之明。
- 應對:如果做決定是出於理性和可行的理由,那就不要再管之前的結果如何。
均值回歸: - 變化會往平均值移動,極端的成果會與較不極端的成果交互更迭。
- 例子:成績差(好)→被罵(獎勵)→成績進步(退步),其實是自然波動不是罵(或獎勵)的效果。
賭徒謬誤: - 獨立的事件發生機率不會互相影響,並沒有一種平衡的力量。但如果是複雜的事件(如天氣或金融),複雜的反饋機制會讓極端值回歸平均或是越演越烈。
- 例子:丟銅板連續多次人頭下一次大家都會想猜字。
忽視基本比例: - 我們會覺得有精確描述的事物發生機率比較高,而忽略統計事實。
- 應對:判斷事物時注意基本的機率,而非故事或戲劇性的描述,例如頭痛不應該先想到腦瘤。
「在好轉之前會先惡化」的陷阱: - 當專家對你說在情況好轉之前會先惡化時,若沒有清楚的時間點或界定,可能他對事情根本一無所知或沒有把握;如果狀況變差表示他說得對,狀況變好他和顧客就能各取所需。
- 例子:總統對人民先說未來可能會先有段苦日子(但別說清楚苦日子會有多長),再承諾度過之後會有美好的明天。
金融理財
存活者偏誤: - 由於成功者的能見度遠高過失敗者,人們會系統性地高估了獲得成功的希望。
- 應對:面對媒體報導各種成功的故事,你必須親自監督自己的思考,那些被信以為真的成功因素,其實也經常在失敗者身上體現。
- 建議:經常拜訪看似前途似錦的投資或事業的「墳墓」。
沉沒成本謬誤: - 「已經投入這麼多,要是現在停下來,不就血本無歸了嗎?」
- 例子:不肯結束爛感情。爛電影看到一半決定還是看完。股票套牢抱越緊(買進價格不應該當標準)。
- 成因:人類總是追求某種表面上的和諧穩定,厭惡反覆無常,改變計劃會讓我們自身產生反覆無常的衝突,甚至覺得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 應對:每個決定都是在某種不確定的環境下做成,不一定會得到期盼的結果。然而不管在什麼時候,我們都能就此離開原本規畫好的路徑,並勇敢接受後果,不論是在投入大量時間、金錢、精力或感情的情況下,如果客觀情況繼續下去毫無意義,就不該讓已投資下去的成本當成繼續經營下去的理由。
損失規避:(演化而來) - 在獲利與損失規模相同的情形下,損失造成的情緒反應是獲利的兩倍。
- 例子:用「避免損失」來說服別人較容易。緊抱套牢股票。
對比效應: - 當我們觀察事物時,若出現某個可供參照的對象,我們就會因此而改變原本的看法。
- 例子:折扣促銷。當買貴的東西就會接受相對價格較低的附加物(如汽車的配備)。
- 應對:買股票或購物不該去考慮「原價」。
錨定: - 對於未知的事物,我們會用一些熟知的事物當出發點推估,但無所憑藉時,我們還是會使用錨定,甚至使用毫不相干的數字。當標的物的價值越不確定,我們越無法抵抗錨定。
- 例子:價目表中其他項目過高的定價。物品的原價標籤。
選擇的吊詭: - 超出界限,多餘的選擇反而破壞生活品質。大量選項的副作用:1.使我們一片茫然無法做決定。2.壓力導致不良的決定(如網路約會擇偶的條件太多於是頭腦只採取一個標準:外表)。3.導致容易後悔和不滿。
- 應對:心理建設自己絕對不可能做出完美的決定,並且無條件遵循自己想清楚後寫下的標準。
輕忽機率偏誤: - 我們對事件發生機率的不同無感,而對期待發生的事件之規模有所反應。當問題越劇烈或越情緒化,降低風險的安撫效果也就越差。
- 例子:我們注意彩金的總額超過機率。
零風險偏誤: - 除了風險為零的狀況,我們其實相當拙於分辨不同風險的危險程度,於是願意付出不成比例的代價把某種風險降到零,而不會妥善分配運用資源同時降低其他問題的風險。
- 例子:食品中的有毒成分。
稀少性謬誤: - 「物以稀為貴」。
- 延伸:「抗拒」,當我們被剝奪某個選項,我們便會認為如今不可能的選項變得比先前更吸引人。
- 例子:「只到今天」「機會不多敬請把握」等促銷。
指數增長: - 我們只能直觀地理解線性成長。
- 應對:利用七二法則(以複利百分之一計算,經過72年後本金會翻一倍),例如每年增長百分之七,簡單用七除七十等於十,得出經過十年數量就會多一倍。
行動偏誤:(演化而來) - 狀況不明時,即使行動沒甚麼用處,還事先做了再說。
- 例子:守門員PK時很少站在中間不動。過度主動買賣股票。醫師傾向採取醫療行為干預病情(不見得是為了賺錢)。
- 成因:狩獵採集時行動顯然比較有利,而且成功的行動才會受到表揚,不論行動是否魯莽。
不作為偏誤: - 當行動和不行動都導致損害發生時,人們會選擇不作為。
- 成因:避免損害的念頭無法強力地驅使我們有所作為。
- 例子:假設有種治療絕症的新藥,百分之八十的病人可以痊癒但百分之二十會立即死亡,官員會選擇禁止許可。事先同意放棄維生措施無罪但安樂死有罪。比起做假帳逃稅,我們會覺得單純漏報比較沒那麼嚴重。
面對他人的成功
泳將身材的錯覺: - 混淆「篩選的標準」和「結果」的因果關係。
- 例子:職業泳將的好身材不是訓練的結果,而是因為他們原本就有好身材才成為泳將。女星不是用了化妝品變漂亮,而是天生麗質所以能代言化妝品。幸運兒將自己的幸運和成功歸因於人格特質或其他的秘訣,但其實運氣大多與生俱來(可參考2022搞笑諾貝爾的經濟學獎)。
- 應對:釐清事務的先後順序和因果。
權威偏誤: - 在面對權威時,我們的獨立思考就會不由自主的矮一截,習慣上就是會去盲從權威。面對專家的意見會比面對其他人更不小心
司機的知識: - 來自普朗克的司機代替他演講的笑話。查理蒙格說知識有兩種,一種是真知;一種是「司機的知識」,這些人知道如何表演得好像他們確實知道,但只是虛有其表。
- 例子:名嘴(較容易分辨)。記者(較難分辨)。
- 應對:觀察人的能力範圍(circle of compotence),具有真才實學的人遇上能力範圍外的情況會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司機通常有很多說詞卻不會說「我不曉得」。
預測的錯覺: - 專家做的預測尤其不準,因為他們不需要為錯誤付出代價,我們給了他們不對稱的免費選擇權。
- 應對:觀察此專家背後的激勵機制,他會不會因此丟掉飯碗還是只是為了求得媒體關注而獲利(賣書或演講)。另外看看他過去的準確率有多高。
基本歸因謬誤:(演化而來) - 解釋事情時,自動高估人物對事情造成的影響。
- 起因:對古人來說,隸屬於團體是存活的必要條件,我們需要別人的幫忙。
- 例子:某某球員或教練讓球隊封王。企業負責人導致業績慘澹。
月暈效應: - 從一個簡單的觀點出發,推導出某些特別的成因或事情的全貌,嚴重的話就成為刻版印象或歧視。
- 例子:我們自然而然認為外貌佳的人其人格特質也比較好。名人的廣告效應。根據季報或股價評價一間公司。
- 應對:面對事物時,忽略它突出的特徵。例如樂團徵人應該讓應徵者躲在布幕後面演奏。
替代路徑: - 所有同樣可能發生卻未發生的情況,都是替代路徑,因為不可見所以我們很少想到它。
- 例子:中樂透獲得一百萬和穩定工作賺得一百萬的差別。
- 應對:看輕經由高風險替代路徑導致的成功。
自我
過度自信效應: - 嚴重高估我們在預測(或其他方面)的知識和能力。人們混淆「確實知道的事」和「自以為自己知道的事」,尤其專家和男性的症狀更為強烈,且不論樂觀和悲觀主義者皆有過度自信症狀。
- 例子:問密西西比河的長度有多長,可以用任意區間當答案但要讓出錯的機率不超過百分之二,結果受試者答錯的比例高達百分之四十。專家對未來的油價預估和一般大眾一樣不準,但對答案更加自信。
- 應對:對所有的預測抱持質疑,尤其是專家。
控制的錯覺: - 實際上無能為力但我們相信可以控制或影響某些事。
- 例子:隨機控制的電燈開關我們還是覺得開關對燈有影響。馬路上紅綠燈的按鈕沒有作用也能讓人覺得有控制權而能平心靜氣等紅燈。
- 應對:生命中我們能掌握的事其實不多,專注在確實能發揮影響力的事情上。
稟賦效應: - 當我們擁有某件東西時,主觀上我們會顯著地為它加值(感情加值)。也就是如果我們是賣方,對於同一樣物件來說,所開出的價錢總會高於當我們是買方時願意出的價錢。因此「放手」比「積聚」來的困難許多。
- 應對:把你擁有的東西視為宇宙中偶然相遇的過客,隨時都會離你而去。
認知失調:
自利偏誤: - 成功全部都是自己的功勞,失敗都是外在的因素。
- 例子:不管男性女性都會高估自己在婚姻關係中的貢獻。
- 應對:虛心接受討厭你的人的批評指教。
雙曲貼現: - 我們對「立即」有種深切渴望,當做決定的時間點和獲利的時間點越接近,我們的「情緒利率」越高。
- 例子:一年後得到1000元和一年一個月後得到1100元,我們會選後者;但今天得到1000元和一個月後得到1100元,同樣都是等一個月多100元,因為時間接近,大多數人會選前者。
- 應對:控制衝動。
享樂跑步機: - 我們不斷工作、賺錢、升遷想因此享有更多更美好的事物,但幸福感卻不會持續上升。相對來說我們也高估了處在不幸中情緒持續的強度和長度。
- 例子:研究指出中樂透過後平均三個月感覺就回復到跟從前一樣。失戀時覺得萬劫不復其實沒那麼慘。
- 應對:1.避免就算長期下來也無法適應的負面事物,例如通勤、噪音、慢性壓力。2.對物質方面的事物帶來的效益不要太期待。3.盡可能讓自己有自主的時間去做投己所好的事,保持生活中長期的正面影響。
自我選擇偏誤: - 覺得自己特別倒楣,當自己是在抽樣中的一部份的時候容易發生。
新手的運氣: - 應對:1.若你長期以來明顯優於他人,可能代表實力扮演一定得角色,但永遠無法確定。2.參與者和競爭者越多,因為運氣好而持續成功的機率就越高。
贏者詛咒: - 拍賣會裡的贏家往往是真正的輸家,因為通常出價過高,併購公司也是。
- 原因:1.標的物的實際價值不確定。2.我們想在競爭中獲勝。
- 應對:別去參加拍賣,不然就把願意出的最高價自動打八折,並且死守底線。
人際關係
社會認同:(演化而來) - 當越多人認為某種想法是對的,這想法也就越正確。
- 例子:艾許從眾實驗,受試者因為團體的壓力而給出和暗樁一樣錯誤的答案。廣告中出現和我們相似的人物時能發揮最好的效果。
- 應對:某個產品是銷售冠軍不代表它真的比較好。
團體迷思: - 團體中每個成員都刻意去迎合被信以為真的共識,認為其他人異口同聲贊成某個想法一定有其道理,於是保持沉默不敢提出異議。
- 例子:豬玀灣入侵事件。
- 應對:仔細探求所有為言明的假設前提並勇敢表達意見。指定某位團體成員擔任「魔鬼代言人」。
社會性懈怠: - 團體中人數越多,個人出的力越少。人們為了逃避責任,會想辦法躲到集體決策的保護傘下以便偷懶和規避責任,稱為責任分散,進而使團體比個人更敢於冒險犯難,稱為「風險轉移」,使團體比個人容易通過風險較高的決議。
- 應對:注意團體中每個人個別的績效。
互惠:(演化而來)
討喜偏誤: - 當別人表現得對我們越有好感,我們就越容易幫助他們或向這些人買東西。
- 好感的要素:1.對方具有吸引力。2.對方和我們在出生背景、人格特質等相似。3.鏡像。
- 應對:決定交易時不要考慮賣方,甚至把賣方當成對你沒有好感。
激勵過敏傾向: - 人們會因為激勵迅速開始或改變行動,但反應有時並不符合激勵背後的意圖。
- 例子:理專推薦你購買他可以抽傭金的商品。宗教信仰與十字軍東征。
- 應對:「不要問理髮師我需不需要理頭髮。」如果某人的行為讓人訝異,仔細檢查背後藏有什麼激勵機制,通常可以解釋。
公地悲劇: - 例子:二氧化碳排放。森林濫砍。公地放牛每個農夫都想多放,既然損失是由大家承擔,於是最後公共資源枯竭。
- 成因:第一人類歷史發展中資源相對於人口一直都是無限的,第二直到大約一萬年前生活型態都還維持規模五十人左右彼此認識的小團體,不像現在社會般抽像。
- 應對:私有化或管理,不要指望訴諸人類的道德理性。
【結論】
作者表示就算知道各種思考錯誤,也不可能在生活中察覺或對抗所有的思考錯誤,如此會耗費太多的心力。但在後果影響層面巨大的決定中,還是應該拿出清單來一一檢視核對。至於影響微小的決定,就交給直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