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系上團體時數的實習規範,我兼職實習的人生提前到6月中開始,我跟著專督一起到醫院與護理師們,共同學習如何使用表達性藝術媒材帶領團體,前2個小時進行團體(我有加入成為團體成員),後1小時是回到目標導向,後設討論團體歷程和動力,例如:如何規劃設計團體方案、如何選擇媒材(在不同場域、不同類型的個案適合不同的媒材)、Leader帶領風格及團體療效因子等。
專督在第一次團體後,詢問我第二次帶領團體的意願,我內心雖然緊張,但也知道這就是實習的一部分,如果不把握機會帶領,以後的挑戰或許會更艱辛。經過討論過後,專督邀請我帶領團體的暖身部分,我認為暖身在團體初期扮演重要角色,當暖身能夠銜接後續的主活動,能夠幫助催化團體的進行,而它設計的巧思之處在於其需要和團體主軸做結合,白話文是暖身活動需要跟團體主題有關,否則團體暖身有時候易淪為團康炒熱氣氛的時間。
所謂天底下沒有白走的路,感恩自己在碩一下學期團體帶領經驗,讓我在思考暖身內容時不至於一片空白,加上過往曾參與過不同團體的經驗,都成為我設計方案的關鍵素材。記得在修團體諮商時,老師藉由周哈里窗的理論在論述團體的動態歷程,不管方案的設計或是帶領的風格,帶領者都在協助讓每位成員願意拓展「開放我」的面積,進而擴大整個團體「開放我」的大小。但如何讓開放我變大?我回到自身思考,我在哪些情境下或願意敞開自我?我在哪些狀態下比較自在願意分享?當我在腦中跑過一輪,我較能夠設計出適切的暖身活動,然後,團體的暖身活動可以持續創新新穎,舊有的暖身活動固然相對安全,但會少一點生命力,團體very活生生,結構團體本身已具有剛性的部分,需要穿插柔性的流動,將團體串聯起來。(岔題:我碩二下在社區帶領團體時,我發現比起帶領團體本體,我更喜歡燒腦設計方案,而且實際帶領後都能發揮至少6-7成以上的預期效果,或許未來有機會再分享~)
然而,在暖身的設計上除了要考量主題外,專督也帶領我思考團體成員及場域的性質,護理師間的年資稱謂,在稱謂上專督告訴我下次在團體中,直接呼喊她的名字就好,我們都是團體的一份子,她的權利沒有比我大,而當我們改變對方的稱謂時,也在解構階層和權力結構;考量醫院場域病人的特性,我們的團體有2小時,但實務工作僅有40分鐘,我意識到需要讓護理師成員們,回到他們的經驗中思索,如何增加暖身安排的適切性(安全性、專注力、精神狀態、靜動態、場地大小、肢體接觸等),而此部分他們會比我更具有先備知識,撰寫出符合護理師-病人個案的團體內容。
原先,我以為自己和團體會有些格格不入,但我後來發現,其實我和每位成員都有相似或共鳴之處,也能在團體中分享和對話,並從其他成員的分享或團體中,獲得情感的支持和陪伴。我相當珍惜相遇的緣分和一期一會,也很感謝專督願意給我機會,讓我成為團體的觀察員和成員,讓我增加團體諮商的技能點和勇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