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5/29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人與人的差距真的在於努力程度嗎?

    如果把人生當成一個打怪練級、不斷上升的過程,那我們有三道門需要跨過去,我把它們稱作「人生的三道窄門」。
    從現在來看,教育有兩重意義。
    第一重,教育本身是個認證機制。
    既然是認證機制,那麼就要學一些平時用不着的東西,來篩選你某方面的能力。才智一般的人,勤奮也是一種優良品質,一樣可以作爲選拔標準。
    學歷代表着起點
    有了學歷
    很多職位就會對你敞開
    你也就獲得了一個先發優勢
    學歷不如你的人,除非有神奇技能,否則得用一輩子或者很多年,才能摸爬滾打奮鬥到你的起點。
    所以在接下來的很多年裏,學歷依舊是很多人保持先發優勢的一個基礎。如果連高考這種相對公平的競技都拿不下,後續的遊戲會越來越難,因爲高考之後的比拼,大部分都是在拼道具。
    高考會對社會進行第一輪分層,水平接近的人趨向於待在一起。不同圈層之間接觸越來越少,瞭解也越來越少。
    互聯網並沒有消除這種隔閡,反而在加劇。
    之前知乎上有個問題——「月薪三萬元真的很容易嗎?」提問者是個來自三、四線城市學歷一般的小夥。他圍觀了自己周圍一圈人,發現只有幹得非常好的領導才能達到這個收入,但是平時看大城市各個互聯網公司的招聘,很多大學生一畢業就能拿到這個收入,他感到很迷茫。
    其實,很多人一步頂別人十年,並不是他的崗位需要的技能有多難,而是他所在行業本身是「財富突出部」,第一輪簡歷篩選就把絕大部分人給幹掉了。畢竟在招聘人員看來,學歷的本質是眼前這個應聘者過去十幾年的一個總結證明,你說他是願意看一張有形的總結證明,還是願意相信看不到的品質?
    當然了,學歷只是門檻的一種,還有更復雜的。
    大家看過《人民的名義》吧,裏面說漢東省的官僚系統分成兩大派,一派是以政法大學畢業生爲核心組成的「政法系」,一派是由領導祕書組成的「祕書系」。以小見大,這種派系到處都是。
    因爲「小圈子認同」是人的本性,從部落時代沿襲下來的習慣已經根植於人的基因,人都會習慣性加入某個小圈子抱團取暖,小圈子裏的人也傾向於給自己人以幫助,以備將來自己需要幫助的時候有人拉一把。
    很多時候你的畢業院校也會形成一個天然圈子。面試官是哪所大學的,他就傾向於要哪所大學的人;項目組的組長是哪所大學的,他也傾向於選擇自己的學弟學妹。
    教育還有一重意義,就是降低社會的「共識成本」。
    基本知識越多的兩個人,坐在一起對有分歧的問題展開討論,就不需要對一些基礎性的東西進行解釋。
    比如,別人和你聊《雪中悍刀行》,如果你沒看過這本書,那就沒法聊。再比如,你從沒用過商業數學軟件MATLAB,你都沒法想象它的那些功能,也就沒法跟那些搞科研的人聊。
    知識層次接近的人,更容易最終達成共識。
    而且,隨着知識水平的提高,人的腦子越清楚,看事情就越容易看明白。有事雙方一討論,有道理的那方勝出,而不是胡攪蠻纏,彼此聽不懂對方在說什麼。
    「達成共識」的最終目的不是聊天聊得爽,而是更好地協作。開展大型項目最大的問題就是溝通成本,因爲幾乎所有相關人員都得不斷磨合,對一個目標形成共識,不然沒法開展工作。
    而教育,很多時候就是給大家提供一種
    共同的「知識地層」
    ,讓大家的大腦有條理、有基礎,對一些基本原理有認同,進而實現協作,解決問題。
    現代社會效率能大大提高,離不開義務教育直接否定了很多僞科學的功勞。
    讀過書的人把「萬有引力」「進化」「熱力學第二定律」當成常識,大家就沒必要再去糾結這些基本原理對不對,可以直接在這些原理之上解決問題。
    這就好像你平時用電腦,很少關心操作系統怎麼運行一樣,更不會去關心底層驅動怎麼運行。教育就是給大家都裝了個一樣的操作系統。
    比如,大家在討論建一棟大樓的時候,商量的都是地基夠不夠穩,有沒有人會買這棟大樓,而你突然冒出一句「咱們蓋樓會不會驚到山神」,這就沒法討論了,人家只能把你踢出去繼續開會,因爲你跟其他人的知識地層不一樣,跟你溝通純粹浪費時間。
    說到這裏,就得解釋博士跟普通人的差距在哪兒。兩者差的並不是知識量,儘管知識量本身差距很大,
    但真正差的是「研究的習慣」
    。碰到一個問題,普通人可能就是上百度查一下,瞭解個梗概,而受過系統訓練的博士可能通過多種方式,比如查期刊論文、查英文資料等,深入地把這個問題研究透,把問題徹底弄清楚。一般人既沒有博士們研究問題的那種心力,也不具備那麼強大的深入研究問題的「工具庫」。
    「工具庫」越來越比人本身更重要,現代人一天創造的財富可能比古代兩千年創造的財富總和都多,不是因爲人們進化出來兩千隻手,而是擁有越來越先進複雜的工具。
    工具本身超越了我們自己。大到空間站,小到給心血管做手術的納米手術刀,還有很多不太明顯的工具,比如積累下來的論文庫、碼農們日常用的git、剪輯視頻用的Finalcut,甚至包括富人們經常玩的信貸,本質都是工具庫裏的工具。
    使用先進複雜的工具乾的幾個小時的活,可能比沒有工具的人幾年做的活都多,更別提有些問題如果沒有相關工具根本無法解決。
    不少一文不名的人通過發視頻成了超級博主,這正是利用了互聯網這個工具對自己的優勢進行了放大。
    前段時間我看新聞,說兩個學歷非常低的年輕人蔘與了某重要電影的後期特效製作。這兩個人就屬於沒有學歷,但擁有厲害的工具,這工具爲他們賦能了。
    大家一定要記住一句話,別把關係弄錯了:
    你從互聯網上學新東西
    掌握新的技能
    或者互聯網幫助你實現自我
    那麼互聯網就是你的工具
    如果你只是在互聯網上玩樂
    花了自己的時間和金錢
    卻只得到了精神的滿足
    那你是互聯網的工具
    在免費的江湖裏,你就是產品。
    所以,教育有這麼幾個目的:
    1.獲得文憑;
    2.會使用幾個先進複雜工具;
    3.掌握參與協作的基本知識。
    這三點都是不斷「退而求其次」的——先要拿到文憑,如果拿不到厲害的文憑,那就拿個一般的;如果拿不到文憑,那就掌握幾個先進複雜的工具;如果工具也掌握不了,那就做一個有基本常識的人。
    之所以說教育是道窄門,是因爲絕大部分人在這三樣當中一樣都沒掌握。
    絕大部分人在「教育」這道門上碰得頭破血流,學歷高不高是次要,畢竟人生路漫長,今後翻盤的機會非常多。
    但是,如果一個人從一開始就認識不清,常識感太弱,總是在沒譜的事情上擰巴,不能理性地看待問題,沒有主見,不會去吸收新東西,看到不理解的東西就覺得是在瞎搞,那麼不用懷疑,他的人生掉坑裏了。
    我們爲啥要終身學習
    不是因爲知識有多值錢
    而是要把自己變成一個講道理
    能吸收新東西的容器
    這樣在機會到來的時候
    我們不會本能地去忽視
    而是會去研究下這個新鮮事物到底是啥
    就比如我多年前接觸比特幣,第一反應是這玩意兒肯定不靠譜,懶得去了解。雖然我現在也沒太瞭解比特幣,但是我已經認識到能被廣泛關注的新東西肯定不那麼簡單,值得花時間去了解下。
    所以,雖然教育本身是個人人都經歷的事,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真正從中受益。這是第一道窄門。
    看起來人工作的時間很長,如果從22歲大學畢業開始工作,到65歲退休,中間有四十多年的工作時間,其中決定未來發展方向的大概就是畢業後那八年左右的工作經歷。
    畢業工作七八年之後,你人生的職業格局基本就確定下來了,越往後,能改變的概率就越低,一眼也就看到頭了。
    工作有兩種:一種是本身就非常侷限,上限不高,可能唯一的好處是看着穩定;另一種是看着不穩定,但上限很高。
    如果你選了第一種,那也沒啥可說的,提前過上了老年人的生活。對於第二種來說,能不能升上去往往是一種表象,比升遷更重要的,其實是看你到底適不適合這個體系,以及你對你的工作有沒有熱情。
    同一件事,有些人幹起來就跟玩似的,有些人卻跟坐在火爐上烤一樣焦灼痛苦。對工作沒有熱情,自然不會思考怎麼去改進;不改進,自然也就不會有突破。
    無論是給自己做還是給別人做,如果沒有持續的改進,每隔一段時間沒有一點微小的突破,很容易被同行裏那些這方面做得好的人超越。積少成多,如果放在畢業工作後五六年這個長度上,人和人之間的差距真的可以拉到很大。
    在學校裏,大家的差距不太明顯,畢竟知識不能直接兌換成金錢,不兌換成金錢效果就不明顯。但是到了社會上,隨着學識逐漸兌換成金錢和地位,人和人之間的差距就越來越明顯了。一般大學畢業二十年後,同班同學再見面,彼此的差距天上地下就是這個原因。累積的量變形成了好幾次質變後,彼此就不在同一個維度了。
    而且,你能不能升上去,
    本質還在於你能提供多少價值
    。哪怕你啥都不會,就會拍領導馬屁,那也是爲「關鍵角色」提供了情緒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講,參加工作後,你就得想辦法不斷輸出價值,並且要不斷提高自己輸出價值的能力。
    你最後的目的是能力增強,上升到關鍵位置,或者讓領導把你提到關鍵位置上去,反正都得往上爬。再或者從一個賽道變換到另一個賽道,我認識幾個人,雖然創業搞得一塌糊塗,但做自媒體反而成功了。
    說到這裏,有人就覺得很難受,說自己所在的職位,幹多幹少都一樣,主要看關係和背景,成績和能力不掛鉤。這也是沒辦法的事,誰讓你選擇了這麼一個不看努力的體系,那你就只能爲你自己的選擇買單了。
    這也提醒了年輕人,你到底能不能接受那種緩慢、一眼看得到頭的生活?
    如果能接受,那問題不大,雖然穩定是有代價的,而且代價非常大。如果接受不了,那就去冒險,去承擔不確定性,去搏一搏。
    前幾天我看到一個數據,說深圳80%的人在租房,大部分人一年的工資不夠買一平方米的房子,所以大部分人最後都得離開。但是換一個思路,如果你在老家也沒啥發展,爲啥不去大城市試試呢?在大城市搏一下,說不定能搏出點別的呢。
    所以工作是第二道窄門。有些人從事的職業能一眼看到頭,提前過上了養老生活,尤其是剛畢業就從事這種工作的人,越往後活動空間越小;有些人對職業本身沒啥激情,他們最終會被卡在這道門之外。
    大家可以問問身邊比較會賺錢的人,真正跟你關係好的人多會告訴你,賺錢的最根本原因是運氣好,不小心進入一個正反饋循環,怎麼玩怎麼有,很快就發了。財富累積就是這樣,跟上班賺錢和學習新知識完全不是一碼事。
    關於賺錢機會,現在流行叫「風口」。抓住一個「風口」,你可能就不是多賺20%或者30%,而是成倍往上翻。
    每個人一生中都會經歷這麼幾個大泡沫。泡沫並不完全是壞的,其實現在的房地產造富神話本身就是泡沫造富,比特幣也是,股市也是。
    如果你抓住了這些泡沫,你財富累積的速度比火箭升空的速度都快。最近十年,我就親眼看到了四個造富神話:房地產、茅臺、比特幣、互聯網(包括各種視頻和直播平臺的崛起)。大家感受下是不是。我知道有些人到現在都覺得這四樣是在瞎搞,但事實擺在那裏,你不得不承認。
    大家不要覺得自己已經錯過了那些風口,接下來的十年肯定還有各種風口。財富的輪子就這樣滾來滾去,不出意外的話,咱們眼前或許就有一個,只是表現不明顯,待到很多年後我們回過頭來看,可能會發現很多跡象。
    當然了,我只是給大家解釋這個道理,並不是建議大家去找風口,所有真正賺錢的套路背後都有風險,而不同的人對風險的感受又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我認識一個哥們兒,炒股賺到了錢,非常多的錢,沒碰到他之前,我都不相信有人真的可以在A股這個賭場裏賺到錢。
    這個哥們兒說了他對風險的理解,我覺得非常有道理。他說他是潮汕人,如果今天10%的家產沒了,他心裏波瀾非常小,並不是有錢才這樣,沒錢的時候也這樣,從小父母就給他灌輸這種觀念。
    另外,他長期浸淫股市,對行情理解很深,別人眼裏的風險在他眼裏不算風險。這有點像一個消防員給羣衆做消防演示,他點燃一個燃氣罐,羣衆都嚇得夠嗆,但他自己非常淡定,因爲作爲一個資深消防員,他知道這是沒有風險的。
    還有一些人,雖然賺到了錢,但是完全不懂其中的門道。
    不少人在過去幾十年裏,買房子、買基金、買比特幣、買茅臺確實發了,其中有些人並不懂爲啥,而那些真懂的經濟學家普遍是靠知識付費賺點錢,很少有靠投資發財的。
    有些人甚至是堅持了錯誤的觀念而做出了對的投資。之前一個私募基金經理分享長期盈利祕訣的時候,他說每個人一生中只要做對了一件事,就可能徹底翻盤。他說他二叔堅持買茅臺股票近十年,並不是因爲他二叔對茅臺股票有深刻的瞭解才做出的理性決策,完全是因爲多年前還是大學生的他,指導二叔堅持買五糧液的股票,結果他二叔把五糧液記成了茅臺,一直買,所以就發了。
    財富累積就是這樣,有兩個維度。一個是線性的,你通過出賣自己的時間賺錢。如果你賣給固定的人,那你就是打工;如果你直接到市場上賣,那就是自由職業;如果你倒賣別人的時間,那就是創業。這些錢有的來得快,有的來得慢。
    財富累積還有一個維度是,你有意無意撞了大運,於是趁勢積累了財富。從這個意義上講,「你賺不到超出你認知的錢」這種說法是錯的,小錢靠認知,大錢靠大運。只是今後的錢越來越向信息層面轉化,所以對認知的要求越來越高,無腦賺錢的年代越來越遠去了。
    那有啥辦法能把握住這種好運呢?
    首先,你得通過工作提供現金流,這沒啥可說的,就是得有初始資金嘛,初始資金越大,玩法越多,普通人往往看不上收益率10%的理財產品,因爲10%的收益改善不了他們的生活。但是,如果你有幾千萬元,年利率10%,收益就非常可觀,你說好不好玩。
    其次,你得承擔一定風險。風險和財富就像硬幣的兩個面,正是因爲風險的存在,其他人纔不會輕易跟你搶食,而等到大家都明白過來,財富,包括買房「造富」這樣的神話,今後慢慢也就少了。當然了,不要爲了財富去承擔那些你承擔不了的風險。
    最後,所有泡沫不是一天漲起來的,而是需要很多年,如果願意,你有足夠的時間去研究它。大家想想房產、比特幣,是不是都是這個邏輯?大部分人都是很早就聽說了這些玩意兒,但是直到最後期才加入進去,結果就成了「韭菜」。
    所有風口都是這樣,第一撥喫肉,第二撥喝湯,第三撥還債。那有啥辦法沒?
    沒啥辦法,
    除了運氣
    就是要保持一顆寬容和能學習的心
    碰上新東西
    願意去學習
    願意去了解
    而不是直接將其跟
    瞎胡鬧
    畫等號
    我寫這些的目的,並不是建議大家都去投資或者冒險,千萬別那麼想。我就是給大家介紹下所見所聞,不一定對,說出來也是跟大家討論下,而且我這裏講的是「窄門」,既然「窄」,那麼絕大部分人是穿不過去的。
    所以,如果你最終沒過去,也不要糾結;如果過去了,儘量心懷感恩吧,能力佔的比例沒大家想的那麼大,運氣佔大多數,只是自己承不承認的問題。但是無論如何,要懷有一種開放心態,碰上新東西敢於並善於去學習,說不定哪天就會有意外的驚喜。
    以上內容選自九邊《複雜世界的明白人》,一本變局時代的個人破局指南。可以幫你打造個人破局的「快速通道」,集中解決低效努力的種種痛點。點擊下方書籍卡片,繼續閱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