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9|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善良的力量。

從小到大,我沒有去同學家/朋友家外宿過,我爸不准,也沒機會,而我又剛好是個懶人,抗爭一次兩次無效後,我就連爭取都懶得爭取了。
當然同理可證(?),也從來沒有同學來住過我們家。同學好友們會來家裡玩,來家裡吃飯,但就是不會到住下來的程度。
所以我一直很歡迎兩姐妹的同學來家裡玩。
從以前在台北就這樣,從大女孩唸幼稚園大班開始,當時同個幼稚園的好友一天到晚讓我們接接送送的,來家裡玩到好友的爸媽下班再來接也是常有的事;上了小學後,只要同學放學要來玩,甚至中午放學就來家裡吃午飯,再接著討論報告,或是做功課,玩桌遊,我們都很歡迎。加上同學們多數住在家附近的學區內,所以傍晚前離開回家,也都很安全。
來到異地後,變成會有同學來家中住。
雖然我們住的地方離市區較遠,搭火車到市中心的時間大約40分鐘,但大女孩的好友曾在讀書週,學校停課一週的時期,來家中住過一星期。每天跟著大女孩早出晚歸,女孩同學客氣有禮,我們也覺得多了個伴,很是歡迎。
後來又來了另一個女孩,是遠在歐洲唸書的同學,也是因為學校放了春假,決定趁空檔來訪友,一咖小皮箱提著,就住進了我們家,12天。
兩姐妹的同學來訪,對我來說最直接的收穫就是可以跟他們一起坐下來吃飯聊天;知道她們天馬行空的想法;對戀愛的憧憬;對未來的期許。女孩們一個個先後都19歲了,一下子就不再是青少年(teenagers ),很快就要邁入二字頭的年紀,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但每個都很有自我的想法,跟她們聊聊天,我自己都可以學到很多。
有時候聊著聽著,難免會覺得有些心疼,這些才19歲的孩子其實已經承擔很多,背負很多,包括父母的期待,還有家裡長輩的期許等等,都在她們離家之際,跟著背負在肩上隨之遠行。
而孩子們來家裡住或是拜訪,多數的家長都會主動跟我們聯絡,當然也會有不聞不問/完全不打一聲招呼的家長,但畢竟來者是客,我就當作人家是信任我,放心的把孩子交給我,放在我家包吃包住還包導遊。
然而我必須天真地承認,有些東西依舊是金錢買不到的,例如家教,例如家長的身教,例如父母對孩子人生的引(干)導(涉)。
這些住進家裡的孩子們,因為朝夕相處,生活規矩/衛生習慣等等全都一目了然,我們家也有被寵壞的青少女,當然不敢隨意去說誰好誰壞,但是基本的餐桌禮儀;自己使用後的碗筷隨意堆置;離開/下車前從不開口道謝;使用衛浴之後滿地的頭髮絲等等,在在都顯示出家庭教育的不足,偏偏,都還是成績表現極其優異的孩子。
我無意批評他人的家教,但我本著善意,接待他人的孩子,將兩姐妹的朋友也當作自己的孩子一般,在異地盡力溫暖孩子們的心意,從孩子抵達到離開,小住了半個月,對方家長卻完全沒有絲毫聯絡,一封簡訊一通電話都沒有,我雖然鄉愿的說當作人家信任我,可是當我知道對方家長跟住在我家的孩子是每天視訊連線的,仍然是一股子氣沒處發。
雖說還是很喜歡認識兩姐妹的同學朋友,更歡迎她們來玩。但經過這次的經驗,我真的有些害怕自己的一廂情願壞了事,我們自顧自的對人好,拿出善意,雖說沒有要求什麼回報,但基本的禮貌回應也是應該要給予的不是嗎?
話說回來,家長這樣的表現方式,好像也就不難理解孩子們的生活習慣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