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31|閱讀時間 ‧ 約 11 分鐘

端午念佛,禳邪驅疫

    端午節念佛,禳邪又驅疫(象山慶’23.5.30)
    端午節(第一個午日、端陽、重午、正陽、天中)是漢字文化圈(中國香港澳門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列島琉球群島朝鮮半島越南)的傳統節日,定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夏季五瘟神的節日。而戰國屈原於此日投自盡,後人以此為詩人節;或紀念伍子胥忌日;而划龍舟、吃粽子或乃吳、越的「(五方)龍」圖騰信仰,可說是融合多種習俗與起源而成,是華人四大傳統節日之一。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為中國第一個入選的節日
    傳統上認為五月仲夏,陽氣過旺而陰氣萌作,蚊蟲孳生傳染病,百毒齊出,是疫癘流行的「惡月」,人們為了禳毒驅疫、斬妖除魔,上古即有各種「清潔」的措施,如蘭草沐浴、豆湯消暑、齋戒節欲……禁忌繁多;而五月五日是一年之中惡日(不吉利)之最,更要避邪驅瘟。人們常把(芳香植物)菖蒲艾草蘭草等掛於門上,稱為「插菖劍,懸艾虎」,或加上蒜頭、香茅石榴花龍船花、桃梗、藤等,較常見的組合為「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菖蒲(似)斬千邪、艾草納百福、石榴根驅蟲、蒜辛味驅邪、龍船花芳香--合稱「天中五瑞」。「龍舟競渡」是以船送邪,並祭祀龍神;後來又「以楝葉包粽,投江祭屈原」。唐以後,也有在大門或堂中掛「鍾馗」圖,或身佩鍾馗五毒錢;或祭拜王爺公、瘟祖大神(文昌帝君化身),以驅邪除害、祛凶引福。
    至於佛教界對端午節的看法[1],如《大慧普覺禪師住徑山能仁禅院語錄》卷五:
    今朝又是五月五,大鬼拍手小鬼舞,驀然撞著桃符神,兩手椎胸叫冤苦。
    說的是端午節惡鬼猖獗,佛寺常行驅鬼祈福之儀式。《古尊宿語錄》卷27舒州龍門佛眼禪師:
    今日端午,世間人釘桃符、書門閫,使萬邪不窺其戶,百鬼不入其門;世間人又使針燒灸,採藥登山,使萬病不干其體,疫癘不入其身。
    端午節起源於對付「百鬼」與「萬病」。又《古尊宿語錄》卷28:「龍門若為作端午,打動眾人塗毒鼓。」端午以毒藥塗在鼓上敲打,據說可增強鼓聲的巫力,以此鎮攝水中惡龍。
    避五災,離五毒
    今日華人區各地的氣候變化與信仰習俗雖不同於古代,但災疫與邪行(天災人禍)似乎更繁多、更嚴重,符合「末法、五濁」的徵象,每個人除了盡可能的端心正意、行善止惡,以防災避邪之外,並進而如法的懺悔業障、修集福德,乃至於隨份盡力的勤修「戒定慧」,廣行「六度」法,讓自/他、身/心逐漸的出離世間網,趨向涅槃界,證得世出無漏的解脫,才能究竟的除邪遠害。
    眾生所在的各種世間,是依/正二報互相影響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社會是共業所成,而個人的稟賦與命運又各自不同(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環境與個人交互作用而糾纏難解,既不可能避世獨活,也難以處世自清,多半是委曲求全或同流合汙,所謂三苦、八苦就是人生的真相。許多有志之士依佛經而倡導「心淨國土淨」,以淨化每個人的身心來改善共同生存的環境,這在「理」上正確,而「事」上困難:因為這樣的「理想」並非一生或多劫可「實現」,且個人依其業報而輪轉六道,未必經常如願生於人間。縱令得生娑婆,又因夙習(五欲)煩惱的牽引、繫縛,難得一刻清淨,如善導大師《觀經疏》云「在家者,貪求五欲,相續是常,縱發清心,猶如畫水」,更別提持久不退的「自淨其心」。因此,於此濁惡之世,憑自力求其清淨之心,不僅難上加難,且無幾分把握,稍不作意堅持,就前功盡棄,依然故我。就約「時」被「機」施「教」[2]而言,聖道之法與末濁之機較不相應,難修而易退也。
    勤念佛名,摧伏四魔
    換一個方向思考(回頭是岸),如「孟母三遷」,換心不如換環境,「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最徹底、極便捷、有保證的方式是,先求出三界、離娑婆(不再受汙染),往生(阿彌陀佛)安樂國,由國中「依報莊嚴」及「諸上善人」的任運薰習而自然清淨,是為「國土淨而心自淨」。道綽大師《安樂集》:「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這話並不誇張或獨斷,而是據經論之言而如實陳述,為知難而退、或病急投醫的眾生,開示一條「易行功高」的解脫之路,從此不須枉受自力修行之辛苦與退轉。
    若論端午節所謂的「驅疫避邪」,須先了解,疫邪雖有內外,而不離此心;或可改以「四魔」來說,三毒、五濁皆是內魔(五陰、煩惱、死)所致,愛欲、迷惑雖有外魔(他化自在天)所加,但究竟而言,外患起於內亂,乃是自作自受、自討苦吃;《荀子·勸學》:「肉腐生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災禍乃作。」宋·蘇軾《論項羽范增》:「物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後讒入之。」反之,「自助者,天助之」,「樹若成蔭,則眾鳥棲息」。所謂內外之魔,就是以欺騙、魅惑而控制人、操縱人,讓人迷執於世間、疑惑於正法。此四魔能令人起惑、造業、受苦,害人性命、妨人行善;乃至於斷人善根、壞人慧命,淪為邪魔外道、謗法闡提,長劫淪墮於三惡道而出離無期。這幾乎是末法娑婆一切眾生的常態。
    世人多半有「五欲」的類似(我執症)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每天被情欲所驅迫,前瞻後顧、左思右想,如何吃喝玩樂,才不虛此生? 為此到處奔波,總是弄得身心焦慮、煩躁、勞累,長期處於人擠人、車塞車的困惑,內心與外境都不得順遂、自由;這或即是「五陰熾盛」、「求不得」的苦;世人卻視為當然,以苦為樂,或苦中作樂,總以為苦盡則甘來,明天會更好(強迫症最大的謊言就是:它很有趣),只管繼續往前衝,冒險攀摘「懸崖上的毒花」,因而墮落谷底而屍骨無存的,難以算數。所謂出師未捷(大夢未醒)身先死,常使英雄(諸佛)淚滿襟。其實,世間之樂,乃是「執取」五欲而造作的假象,是誇飾、夢幻的自我催眠,並以此虛張的向人炫耀,至為了證明:我快樂、我值得。
    若能深入的觀察並了知,世間一切「欲樂」只是暫時輪到我,雖有「使用權」而無「所有權」,終究不是我的,不能盡如我意;因此,有了,就隨緣享用而不佔有,沒了,就安分休息而不渴求;能逐漸習慣於如此的事上無心(貪)、心上無事(求),就可省下許多內熱外煎的思慮,及患得患失的情緒,少一分攀緣,就多一分閒暇;少一些計較,就多一些平靜;從「五欲」中騰出的心思,就轉用於單純、清淡的念佛,或將發現:平淡的生活、簡單的心行,才是「安樂、長壽」的的秘訣,在「嚼菜根淡中有味」的念佛中,自然具足了阿彌陀佛「極樂國、無量壽」不可思議的內涵,因為是阿彌陀佛修行多劫之本願功德力所成就、所賜予的,故而真實、豐饒,享用不盡。世人依自力「苦求而少得」之五欲,若與此對比,則虛假而匱乏,後患無窮。曇鸞師《往生論註》云:
    愚哉!後之學者,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平等施一切,同生安樂國
    有德者天人感應而安詳,念佛人佛凡一體而清淨,於五陰魔、煩惱魔,如
    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念佛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於死魔,則「命終佛迎,往生極樂,如佛金色身,皆得無量壽[3]」;至於天魔,
    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此人常得六方恒河沙等佛共來護念,……不令諸惡鬼神得便,亦無橫病、橫死、橫有厄難,一切災障,自然消散。[4]
    可以說,若一心念佛,則為阿彌陀佛之光明所攝取,且諸佛護念、二聖影護,廿五大菩薩常擁護,天龍八部隨保護,自然具足「現當二益」,多善根、多福德,眾罪消滅、諸禍遠離,內不亂而外無邪;臨命終時,
    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聖眾,手執金臺,來迎接我,於一念頃,生極樂國。[5]
    這一切不可思議的利益,並非由我們行善積德或求神修道而得,而全憑「專稱佛名,順佛本願」,即得阿彌陀一切功德的無條件恩賜與加持。《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上:
    所有無邊世界中,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快樂,不久俱成無上道。…… 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
    《無量壽經》云:
    吾誓得佛,普行此願,一切恐懼,為作大安。……其眾奇妙,道場超絕。國如泥洹,而無等雙。
    更深入的說,阿彌陀佛的弘誓大願,特為了普救一切煩惱重、罪業深而被放棄、被擱置的眾生,乃至於逆惡、謗法之下品人,也平等的攝取,接生淨土而受樂成佛。善導大師 《法事讚》云:
    其國清淨,具四德莊嚴,永絕譏嫌,等無憂惱。人天善惡,皆得往生;到彼無殊,齊同不退。何意然者?乃由彌陀因地,世饒王佛所,捨位出家,即起悲智之心,廣弘四十八願。以佛願力,五逆之與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迴心皆往。
    十方諸佛哪一尊佛毋須約定,主動、積極地發願救度眾生,又能圓滿地實現普救十方眾生的誓願呢?唯有阿彌陀佛。…..法藏發願成佛,眾生往生成佛,如共命鳥一體。
    阿彌陀佛既有如是的悲願大行,娑婆眾生豈可再三的擦身錯過 ? 或許該重新觀察、審細思考「娑婆與淨土」、「輪迴與涅槃」、「永苦與常樂」的兩極,然後,為己為人而明智的抉擇、痛快的取捨,回轉其業習與性向,直奔西方極樂 !
    這才是值此端午節,驅瘟除邪或懷古仰德的最殊勝、最圓滿的慶賀方式。就如這三年來在舉世同悲的疫情下,念佛人從「戰疫」到「共舞」[6]的心情:今日雖然解封了,然而,是回首恍如昨夢,或至今猶有餘悸?很難說清楚,人生似乎就是這樣苦樂参雜,啼笑無常,幸而,有佛號可念,有淨土可生,或許比一般人更安心、更淡然的一日過一日,雖未必可說「日日是好日」,卻盡可能的「念念是淨念」,也因此,對世間的恩怨得失少了一些計較。打疫苗、戴口罩,仍逃不過染疫確診,卻可視為重業輕報,而安然承受;當時也痛苦,現在後遺症,這一場人類與病毒的抗戰,雙方沒輸沒贏,或只是各自償舊業、了惡緣而已。這麼想來,該是無怨也無惱,甚至對病毒眾生也應好言相勸,並念佛迴向,讓他們也能蒙佛接引,往生極樂。今生雖暫時為敵,未來願永為道友。儒家曰「仁者無敵」,佛教云「念佛普渡」,讓這一場逆來順受的災疫轉為同生淨土的善緣。南無阿彌陀佛
    [1]可參閱〈端午節與佛教的淵源
    [2]道綽大師《安樂集》:「約時被機,勸歸淨土者。若教赴時機,易修易悟;若機教時乖,難修難入。」印順法師《佛在人間》依機設教來說明人間佛教:佛法是適應眾生的根機而安立的,需要什麼,就為他說什麼。如《智論》所說的四悉檀,即是佛陀應機說法的四大宗旨。
    [3]《無量壽莊嚴經》:「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亦以大慈悲,利益諸群品。」《無量壽經》第十五願:「我作佛時,壽命無量;國中聲聞天人無數,壽命亦皆無量。」
    [4] 善導大師《觀念法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