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3|閱讀時間 ‧ 約 10 分鐘

輕鬆陪伴孩子養成好習慣

「擁有主體的思考與慾望,是成為自己的第一步。」——《一隅有花 Withering Calendar》
由於常在臉書上分享與紀錄孩子們的日常,跟朋友出門都會被問到小孩的規矩是怎麼培養的。舉凡兩小目前一個小二、一個大班依然維持晚上八點至八點十五進房睡覺、從小小班上學開始自己收拾書包、小班洗內褲和襪子、假日要拖全家地板,自己的書跟玩具自己收這種基本款就不用說了吧!甚至現在如果爸爸晚回家,他們看我在忙家事也能吃完飯自己進房間完成功課等,常被朋友問是怎麼辦到的,有的朋友甚至直接說:「你應該是生到天使吧!」「感覺你不管來幾個都是這樣。」但說真的每一個常規都是我花時間、精力慢慢培養起來的,不過因為我很懶(掩面),如果可以動口就好我是不會輕易動手的,簡單整理分享我是如何輕鬆動口,陪伴孩子們建立日常的好習慣。以下分六點來說明:
一、所有教養的根本都是關係
基本上所有教養要能發揮效果,親子之間的關係絕對是關鍵。我其實花了一段時間觀察,當孩子那陣子特別講不聽或頑皮,通常也跟我們那陣子關係比較緊繃有關,可能我花太多時間在糾正和規範他,卻忘了回到他這個「人」去陪伴與關懷。當我注意到這件事情時,會刻意花時間跟他好好相處,即便只是每天多撥個五分鐘講故事給他聽,幾天之後等關係回溫的同時,會發現孩子狀態好多了。
另在管教的時候,就算再生氣也別忘了把「關係」放在心中,千萬不要為了管教而破壞關係,因為關係的修復比起管教更不容易。因此每次我就算再生氣,我盡量都是針對孩子的行為去表達,不涉及人身攻擊,比如我會說:「我真的不喜歡也受不了你每次吃完飯都不撿地板。」但我不會說:「哪個小孩像你一樣?同樣的事情需要提醒這麼多次,怎麼那麼笨都教不會。」我們可以不滿意孩子的行為,但不需要傷害孩子的自我認同或是我們之間的關係,甚至如果我記得的話,我在罵完孩子的當晚睡前會再抱抱他,跟他說我不喜歡他的行為,但我依然是愛他的。
二、一次培養一種習慣
一次只培養一種習慣不是因為孩子,而是為了讓我可以順利活下去(咦),畢竟每一個習慣的養成都是需要時間累積跟培養的,現在我整理起來看似容易,但每一個常規的建立,幾乎都是我跟孩子來回磨合個數十次,我陪伴他練習了上百次而養成。但我的意思並不是說,這段時間決定培養他的睡眠習慣,當他玩具玩完不收拾我就算了,只是我會降低自己的標準。可能我清楚自己最終是希望他玩完會自己收拾,但最近我想培養的是他的睡眠習慣,收拾玩具我就會先選擇我陪他一起完成。意思就是一次破一種關卡就好,太多關卡要一起破,會搞得自己壓力太大又很挫折,所以我一次只會專心培養一種習慣,反正來日方長,最終他們都是得自己做到好的啊XDD。
三、目標設立清楚,一步步慢慢拆解練習
我用陪伴孩子建立收書包的習慣來舉例,當我決定要讓孩子養成這個習慣時,我得先清楚我希望他做到什麼程度。比如說,我希望他回到家時,要記得把所有書包的東西拿出來,並放置在該清洗的地方,方便我做後續的清潔,我就要先想好放置的位置與地點是否是他能力所及的。當他從學校回來之後,從第一天開始我就是帶著他,餐袋要拿出來放置在洗手檯旁邊、洗臉巾放洗衣機旁、課本放房間的書架上以及聯絡本放餐廳桌上。小小班的孩子記憶力跟能力都有限,因此我設計的位置跟動線不會是太複雜的,甚至小小班時學校老師同意他課本不用帶回來,我就會讓他少收拾一樣東西,讓孩子先從簡單地開始練習,累積成就感。
目標設立清楚之外,我們也要盡量用清晰的方式表達,比如我會跟孩子說:「回到家把手洗乾淨後,請把書包的東西放到他們的家。」當然前提是我已經帶過他,並且讓他清楚每樣物品的家在哪裡,而不是光說:「餐袋不要亂丟。」但孩子聽完還是不會明白他們該怎麼做,所以在建立每個好習慣前,我都會先想好我希望孩子達成的目標,並用「要怎麼做」來取代「不要做什麼」。「玩具玩完請放回玩具的家。」「內褲抹完肥皂後,用刷子慢慢刷。」基本上,每個習慣都是這樣建立起來的,再幫他們拆解成他們可以理解的步驟,一步一步慢慢帶他們練習。一開始會辛苦一點,要陪著他們,幾次之後我會放手讓他們自己嘗試,甚至很多事情,比如收書包、收玩具甚至寫作業,是弟弟看著哥哥做習慣,我根本連口都沒動,他就自己養成了(掩面)。
四、相信孩子,謹慎使用語言並聚焦在成功經驗
進入到放手讓他們練習的階段,就請相信孩子是有能力做好的,只是需要一點時間。我們怎麼看待孩子,也會影響到孩子怎麼看待他自己,如果我們老是認定孩子就是什麼事情都做不好,我想孩子也會很難相信自己是有能力可以做到的。另外,我一直都相信語言是有力量的,因此我跟孩子對話時,會盡量謹慎地使用我的語言。舉例來說,當我陪伴孩子練習幾天把書包的物品拿出來,放在各自該放的位置後,我會開始在旁邊看著但不插手,用言語跟他說:「前幾天你都有很棒,回到家記得把書包的東西放到他們的家,我相信你自己也可以做到,你來試試看。」如果他忘記了我會再次跟他說明,餐袋要放洗手台旁邊,這樣我才能幫忙清洗,我願意花很多時間跟孩子解釋或說明,但我就是不想動手(到底多懶)。
另外剛開始放手給孩子自己做時,孩子一定會落東落西、無法做到大人的期待與標準,請深呼吸三次後告訴自己這是正常的,我們都在動口不動手輕鬆育兒(?)的路上了,這時我會選擇聚焦在他有做到的部份並放大它。比如說,他可能放完餐袋就在路上被玩具吸引,跑去玩玩具了,導致他聯絡簿跟毛巾都忘記收拾,這時候我會說:「寶貝你好棒,你有記得把餐袋放在他的家了,那還有什麼沒有放好的嗎?」而不是說:「為什麼你只放了餐袋就跑去玩了?那剩下的呢?」前一種方式會讓孩子感受到,他有做好的部份是能夠被人看見與肯定的,人都喜歡被稱讚,下一次他就會往我們期待的方向更靠近。大家從小應該多少都有遇過,某些長輩、師長或主管只看得見我們沒做好的部份,並選擇放大它吧XD,可以想想當聽到對方這樣跟我們表達時,我們是會想往他們要的方向調整,還是反而想擺爛呢?不一樣的語言,會得到不一樣的效果,為了實現動口不動手的輕鬆育兒,有意識地使用語言我都當作是場投資,非常值得。
五、給孩子更多允許,犯錯或不想做都是可以的
當然啦!培養習慣的過程孩子也不是省油的燈,他們就是來修煉我們的啊(默)!一定會碰到他不想配合的時候,這時我的作法會分成兩種,一種是不影響健康、安危可以讓他體驗到行為後果的,我會放手讓他自行體驗。比方說,我洗好的碗,他隔天不想放到餐袋或書包,我會說:「沒關係,那去學校沒碗吃飯,你要自己想辦法。」然後就讓他去學校體會被老師提醒,反正老師講得永遠比媽媽講得有效(攤手)。
另一種情況是,我判斷他的年紀無法連結行為後果,那我會選擇讓他原地休息,等他想執行時再做。比如說,他放學回家不想把碗拿出來清洗,就算告訴他不洗碗會有細菌、細菌吃下肚子會生病,以他的年紀他可能也會番說,他要生病沒關係,但我很有關係!!!畢竟照顧生病的小孩又是另一場戰爭(扶額)。這時我就會告訴他:「好喔!你現在不想收拾也沒關係,等你想收再收,但你只能坐在地上休息,等收完才能做其他事情。」我不確定是不是因為我家都是男寶的關係,通常他們坐沒多久就會受不了起來收拾了XD。如果他們離開想要做其他事情,我會把他們帶回原位,再重述一次上面的話,反正我帶小孩就是他盧我比他更盧,他跳針我就再跳針回去(?),總之我就是要達到我要的,遇到堅持度很高的媽,算他們倒楣XDDDD。至於犯錯的時候,就跟上述一樣,我會選擇聚焦在他的成功經驗,不再重複舉例說明。
六、善用見證的魔力
最後是我最喜歡用,我也覺得最有效的方式--見證。見證說穿了就是利用表達以及群眾的正向回應,讓孩子更有力量往渴望的方向靠近。見證的對象通常都是我、老公、阿公阿嬤、學校老師及同學、甚至再到我幸福魔法團體的成員。上面舉例的,我選擇聚焦在他的成功經驗,就是透過我的眼光再次告訴他,他是可以做到的,不但會讓他更有力量,也會讓他長出「他是可以自己收好書包、照顧好自己」的自我認同。當然透過我的力量還不夠,等老公回家以後,我會刻意在孩子面前,再說一次給老公聽,老公聽完當然也會給回饋,這一來一往其實都增加了孩子的力量,也提升他願意收拾書包的意願。過段時間,會發現他慢慢習慣收拾書包,但可能一星期中有幾天還需要我的提醒,這時我就會到學校刻意跟老師說:「Q寶真的很厲害,他現在回到家之後,都可以自己收拾完書包,不需要我提醒他唷!」睜眼說瞎話(?)就是我的日常,欸不是,我的意思是一樣選擇聚焦在他有做到的成功經驗並放大它。學校老師也很上道,聽完馬上明白我的意思,會找適當時機在全班小朋友面前稱讚兒子,老師都動口讓那麼多人一起見證,我還需要動嗎XD,養成好習慣應該也是剛好而已,哈哈。
甚至我還記得有一次,我在團體中分享了孩子的故事,夥伴們對於才小二的孩子可以規矩那麼好很讚嘆,而這麼好的見證機會我怎麼可能會放過呢XD。團體結束之後,我就立刻跟孩子說:「我剛剛上課跟阿姨們分享你的故事,他們聽到你可以自己照顧自己都覺得你好厲害,也很羨慕我,覺得有你這麼棒的寶貝我超幸福。」當然我有稍微誇大了一點(?),不過講完我的確是又過了一陣爽日子XD,見證超好用,能不用嗎?
而見證不只能用在建立好習慣,用在修正問題行為也一樣好用,我之前有提過兒子有段時間頻繁偷竊,最後我也是透過見證,順利讓孩子改掉,但礙於篇幅就有機會再分享了。以上就是我用相對輕鬆、動口不動手的方式,來陪伴孩子養成好習慣,希望會對同在育兒地獄的媽媽們有些幫助。
看完如果對敘事的見證有好奇,或是想知道見證如何運用在修正孩子的問題行為,都歡迎報名6/18(日)的公益體驗工作坊,來聽故事或體驗見證的神奇魔力喔~大家一起輕鬆育兒吧(推坑)。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