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2|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為什麼我們需要《被討厭的勇氣》

真正的自由是什麼?阿德勒說:「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我們一定時常在說自己有多不自由,多不想要看別人臉色過日子。如果你今天遇到阿德勒,那他就會告訴你:「你就去吧!」
本書作者是岸見一郎老師與古賀史健老師一起著作,兩位老師就扮演著哲學家與憤世忌俗的年輕人,展開了一場哲學與心理的對話。書中對話並不困難艱澀,但屢屢讓我暫停思考這富有深度的對話,不知不覺中,會讓人融入其境,不知不覺跟著上了一堂收穫滿滿的哲學心理課。
▎ 你的不幸,是誰造成的? 「是你自己『選』的」
如果以佛洛伊德的學說,會認為你的不幸是因為過去總總的成長環境與經驗造就了現在的你,這是「決定論」。
但在阿德勒心理學的理論是「目的論」,意思是:人在做決定時,都有自己的目的,只是我們不一定會察覺自己做這件事的目的為何。因此,你的不幸是你自己造成的。看到這裡,讀者一定會有疑惑甚至是憤怒,「誰會想讓自己不幸?!」
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過,「無人自願為惡」。沒有人在行為上自願選擇惡。但希臘的「善」與「惡」跟道德無關,原本的意思是「有用的」與「沒用處的」。就像小偷偷錢,雖然在法律和道德上都是錯誤的,但是他做這件事是以他自己覺得的「正當理由」去做這件事,因此這件事對他是「善」的,也就是有用處的。
人們常常會因為不願意改變人生的某些階段選擇了不幸,因為選擇不幸在那個當下對你是「善」,也就是當下對你是有用處的。
▎ 我明明很想改變,為什麼就是改變不了?
​ ​ ​ ​ 「一定是環境等等外在因素讓我無法改變的」,我們都這麼想。但阿德勒認為,你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你下定決心不要改變。儘管我們對現狀有所不滿,但我們可以預料目前的現狀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情,所以比起改變的不確定性,我們傾向維持現狀才能讓我們感到安心且輕鬆。
​ ​ ​ ​ ​ ​ 因此阿德勒主張,人們之所以不幸不是因為過去的總總,或是能力不足,而是因為缺乏「變得幸福的勇氣」。
▎ 你,討厭自己嗎?總是無法滿足所有人的期待,讓其他人失望。這樣的我好討厭⋯⋯
​ ​ ​ ​ 人,最大的煩惱源自於人際關係。為了有一個良好而不緊張的人際關係,我們總是配合著他人對我們的期待。
​ ​ ​ ​ 父母期待你當學生時考上好學校、長大後有份體面的工作,最好是醫師、企業家、或是穩定的公務員;朋友期待你的義氣相挺,能在他需要幫忙時二話不說站出來捍衛他;女友期望能有一個滿足她安全感的港灣,所以你除了要拼命加班賺一堆錢,她難過時還得撇下加班工作隨傳隨到;同事總是把份內的工作丟給你,但為了辦公室內的和氣,你也只能摸摸鼻子自己扛起來。
​ ​ ​ 曾幾何時,我們拼了命的配合別人,完成別人的期待,卻因為無法事事完美,而越來越討厭自己。我們總是討厭自己無法盡善盡美,「這些事情我做不來所以我真的很沒用」、「我沒有達到爸媽的要求,讓家族蒙羞」,等等的不停批判自己、懷疑自己⋯⋯
▎ 學會「分離課題」。把他人的課題還給他吧!
​ 「嘿,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把所有精力都給了別人,忘了花時間給自己,你把別人的需求看得比自己重要,而你也累到沒辦法正視與滿足自己真正的渴望。
​ ​ ​ ​ 我們要有被討厭的勇氣,我們要把別人的課題分離出來。重新花時間觀照自己,問問自己內在的需求。不要只迎合別人,不要過別人要我們過的生活。那些因為我們沒有滿足他人而使他人不悅的問題,需要他們自己去消化解決,那是他們的課題。
▎ 勇敢的對他人的指指點點Say NO! 寧願被討厭,也不要討厭自己!
​ ​ ​ ​ 雖然聽從他人指示過人生有時候比較簡單,父母長輩指著那條路然後你只要跟著走就好,之後不喜歡這樣的生活只要抱怨就好,以為自己不用負責任。
​ ​ ​ ​ 我們輕易聽信他人的指導,只是潛意識不想做選擇或是不想對選擇負責任,但其實每一個選擇,最後承受結果的都是我們自己。
​ ​ ​ ​ 既然,都要為自己每一個選擇負責任了,為何不選一個自己喜歡的呢?
​ ​ ​ ​ 所以我們,一起重拾「變得幸福的勇氣」,當一個喜歡自己並勇敢對越過我們底線的人說「不!」的人吧!
》書籍資訊《
《被討厭的勇氣》
作者:岸見一郎、古賀史健
譯者:葉小燕
出版社:究竟出版社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