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➀》:第一章 // 否定心理創傷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raw-image

閱讀緣起

會接觸這本書,是因為我的憂鬱症最近不小心復發了。復發後的狀況比第一次發病還嚴重。因為意識到自己已成為別人的負擔,為別人帶來困擾,我宣布不再對外求救。我把自己逼到只剩兩條路可以走,要嘛好起來,要嘛死掉。

在試圖靠閱讀來調解情緒的時候,在電子書店看見了這本書。之前就曾經聽說過「阿德勒心理學」,也知道這本書相當有名,但或許是契機未到,所以並沒有閱讀的衝動。直到這一次復發,我想是時候拿起這本書來重新學習被討厭的勇氣了。

核心觀點

這次不同以往那樣閱讀完整本書才寫讀書筆記。因為這本書的每一章都需要讀者細細咀嚼思考,所以這次會以拆書的形式,分章節跟大家分享書中內容。本書的敘述是由一位哲學家和一位憤青的對話交流,所以並不會像理論書籍般那麼深奧難懂。

這本書主要圍繞在解析「阿德勒心理學」所主張的「目的論」,還有與之對立的佛洛伊德「決定論」如何讓人無法感到活在當下的幸福和愛自己的快樂。

內容拆解

【第一章:否定心理創傷】

不是「世界」複雜,而是「你」把世界變複雜了。
問題不在於世界是什麼樣子,在於你是什麼樣子。

「目的論」vs「決定論」

「阿德勒心理學」是完全否定心理創傷的存在的。跟哲學家佛洛伊德的「決定論」不同,阿德勒主張的是「目的論」。這兩種理論有什麼分別呢?

「決定論」是因果定律,因為過去的經歷所以造就現在的你;「目的論」是指一個人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利用情緒為工具去做出某種舉動。一般的咨詢師或精神科醫師都是以「決定論」為立足點出發,都只會說;「你現在所受的痛苦,是因為過去的某件事。」;而「目的論」則認為過去並不是決定你現在和未來的因素,而是你對過去的解讀決定了你現在快不快樂。

以書中的例子來說:一個年輕人患了一種一踏出家門就會全身發抖和心悸的心理疾病,所以長期把自己關在家裡。他想要改變,想要找一份工作,但是無法踏出家門的病讓他沒有辦法改變自己的現狀。哲學家對這位年輕人的狀況用「目的論」來分析,便得出了這位年輕人這麼做是為了引起父母的擔心、關心和注意(目的),所以製造出踏出家門便會不舒服的狀態(情緒工具)。

人生不是別人給的,是我們自己選擇的。決定要怎麼生活的,是我們自己。

阿德勒認為,決定自我的不是「經驗本身」,而是「賦予經驗的意義」。我們是藉著「賦予過去的經驗什麼意義」來決定自己的一生。不論過去經歷過什麼事,你賦予它的意義,就決定了你的現在。問題不在「經歷過什麼事」,而是你「如何解釋它」。

如果我們一直用「決定論」來思考的話, 就會受到過去束縛,未來也永遠得不到幸福。

人是可以改變的

在「阿德勒心理學」中,人是可以改變的。只要改變思考的方法,從一般習慣的「決定論」換成「目的論」的思維方式,人是絕對可以改變的。

如果認為是過去決定現在和將來的一切,而過去又無法改變的話, 那麼活在此時此刻的我們,對人生就完全束手無策了。因為潛意識認為過去無法被改變,導致現在與未來的種種糟糕,我們會開始變得絕望、厭世,然後變成了悲觀主義者。

你或許曾經這樣想過:「如果能變成某個人那該有多好啊?」。這就是很多人感受不到幸福的原因。·因為你不愛自己,所以把「變成別人」當做愛自己的手段。

你選擇了你的不幸

書中提到的這個觀點讓我恍然大悟。眼下的不快樂是自己選的;你的絕望是自己選的;你的受害者身分是自己選的;你討厭自己也是自己選的。因為這對你來說是一種「善」,是你的舒適圈,是你為了要達到某種目的而做的選擇。或許是別人的關心,或許是別人對你的珍惜,又或者只是你想要讓自己離開現在所處環境所製造出來的行動而已。

現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是因為你親手選擇了不幸,並不是出生在不幸的環境下。你在人生中的某個階段選擇了「不幸」。不是因為你生在不幸的環境中,也不是你陷入不幸的狀況,而是因為你判斷這種「不幸」對自己是一種「善」。

改變你的生活型態

或許是因為安全感不夠,大多數人不敢選擇新的生活型態。因為擔心做出改變後會無法預測未來,無法確保自己能過上幸福日子。所以很多人選擇了安於現狀,至少是安全和安心的。

你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定決心「不要改變」。大概是因為對你而言,現在的生活型態即使有點不方便或不順心,但相對來說,維持現狀還是比較容易控制、比較輕鬆吧。

這本書一再強調,我們之所以不幸,並不是過去的經歷或環境造成的,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只是缺乏了變得「幸福的勇氣」。如果我們一直活在「如果能變成什麼樣的話…」這種思維裡,我們就無法改變不幸,因為我們關注的是別人怎麼活和別人怎麼看,不是我們自己。

決定你人生的,是活在「當下」的自己。

《被討厭的勇氣➀》
作者:岸見一郎、古賀史健
譯者:葉小燕
出版社:究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設計師旅人RBao的沙龍
5會員
4內容數
歡迎來到「BOOKEEPER 四角庫」。在這裡,我們針對“個人成長”、“創業”、“財務知識”類的書籍做說書、拆書和書評。我們把一本書的重點濃縮後呈現給你,讓你即便沒有時間看完一本書,也可以通過「BOOKEEPER 四角庫」吸收書中重點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接受不完美的勇氣》以金句摘錄的方式,詮釋阿德勒心理學在生活與社會的應用方法,極適合閱讀過《被討厭的勇氣》,腦中充滿抽象的理論基礎卻不知如何連結至日常生活的讀者。
Thumbnail
《接受不完美的勇氣》以金句摘錄的方式,詮釋阿德勒心理學在生活與社會的應用方法,極適合閱讀過《被討厭的勇氣》,腦中充滿抽象的理論基礎卻不知如何連結至日常生活的讀者。
Thumbnail
真正的自由是什麼?阿德勒說:「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 我們一定時常在說自己有多不自由,多不想要看別人臉色過日子。如果你今天遇到阿德勒,那他就會告訴你:「你就去吧!」 ​ 本書作者是岸見一郎老師與古賀史健老師一起著作,兩位老師就扮演著哲學家與憤世忌俗的年輕人,展開了一場哲學與心理的對話。書
Thumbnail
真正的自由是什麼?阿德勒說:「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 我們一定時常在說自己有多不自由,多不想要看別人臉色過日子。如果你今天遇到阿德勒,那他就會告訴你:「你就去吧!」 ​ 本書作者是岸見一郎老師與古賀史健老師一起著作,兩位老師就扮演著哲學家與憤世忌俗的年輕人,展開了一場哲學與心理的對話。書
Thumbnail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奧地利的精神科醫師,在二十世紀初開創一套嶄新的心理學思想,一般稱為「阿德勒心理學」,倡導「個體心理學」,與佛洛伊德、榮格同為心理學三巨頭之一。
Thumbnail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奧地利的精神科醫師,在二十世紀初開創一套嶄新的心理學思想,一般稱為「阿德勒心理學」,倡導「個體心理學」,與佛洛伊德、榮格同為心理學三巨頭之一。
Thumbnail
雖然一直有聽說這本書,但不知為何都沒有買、也沒有借到,可能是沒有緣分吧?直至今日我才因緣際會借到這本書拜讀(可以看看它的外觀,顯然在圖書館歷經風霜,翻閱時很害怕書皮被我撕下來⋯⋯),從第一章「否定心理創傷」就給了我一個震撼彈。 人並非受制於過去的原因而行動,而是朝向自己決定好的目的而行動
Thumbnail
雖然一直有聽說這本書,但不知為何都沒有買、也沒有借到,可能是沒有緣分吧?直至今日我才因緣際會借到這本書拜讀(可以看看它的外觀,顯然在圖書館歷經風霜,翻閱時很害怕書皮被我撕下來⋯⋯),從第一章「否定心理創傷」就給了我一個震撼彈。 人並非受制於過去的原因而行動,而是朝向自己決定好的目的而行動
Thumbnail
“阿德勒心理學" 過去所學,對於佛洛伊德需求層次金字塔最為熟悉,阿德勒確實是接觸本書後才讓我深入瞭解其中的差異。 奧地利的精神科醫師 —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二十一世紀初所開創的一套嶄新的心理學思想。許多暢銷書作品也都充分反映了他的思想,以及提過相近的內容, 也就是說,我們並沒有把阿德勒的心理
Thumbnail
“阿德勒心理學" 過去所學,對於佛洛伊德需求層次金字塔最為熟悉,阿德勒確實是接觸本書後才讓我深入瞭解其中的差異。 奧地利的精神科醫師 —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二十一世紀初所開創的一套嶄新的心理學思想。許多暢銷書作品也都充分反映了他的思想,以及提過相近的內容, 也就是說,我們並沒有把阿德勒的心理
Thumbnail
前兩篇我們聊了課題分離和人際界線,這集要來聊改變的勇氣,勇氣不只有梁靜茹可以給,你自己也可以給自己勇氣。 改變很單純? 討厭的勇氣一書,第一章就在談論,其實這個世界很單純,是人們「主觀」的認定把它變得很複雜,跟改變一樣。 阿德勒說:「改變其實很單純,就是去做該做的事」,但是往往我們覺得自己無法改變
Thumbnail
前兩篇我們聊了課題分離和人際界線,這集要來聊改變的勇氣,勇氣不只有梁靜茹可以給,你自己也可以給自己勇氣。 改變很單純? 討厭的勇氣一書,第一章就在談論,其實這個世界很單純,是人們「主觀」的認定把它變得很複雜,跟改變一樣。 阿德勒說:「改變其實很單純,就是去做該做的事」,但是往往我們覺得自己無法改變
Thumbnail
因為想分享的內容有點多,我會依照書本的五個章節來分享。 在書的開頭提到阿德勒的基本主張大致上有三項,分別是(1)人是可以改變的、(2)世界無比單純、(3)誰都能獲得幸福。並且指出關鍵點:我(個體)把世界變複雜了。簡單來說,沒有任何一個人是住在客觀的世界裡,我們都住在各自賦予其意義的主觀世界.....
Thumbnail
因為想分享的內容有點多,我會依照書本的五個章節來分享。 在書的開頭提到阿德勒的基本主張大致上有三項,分別是(1)人是可以改變的、(2)世界無比單純、(3)誰都能獲得幸福。並且指出關鍵點:我(個體)把世界變複雜了。簡單來說,沒有任何一個人是住在客觀的世界裡,我們都住在各自賦予其意義的主觀世界.....
Thumbnail
阿德勒心理學就是勇氣的心理學,你之所以不幸,並不是過去和環境造成的,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只是勇氣不夠而已,換句話說,就是缺乏變得幸福的勇氣。無論之前你的人生發生過什麼事,那對你將來要怎麼過日子一點影響也沒有,決定你人生的是活在當下的自己。
Thumbnail
阿德勒心理學就是勇氣的心理學,你之所以不幸,並不是過去和環境造成的,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只是勇氣不夠而已,換句話說,就是缺乏變得幸福的勇氣。無論之前你的人生發生過什麼事,那對你將來要怎麼過日子一點影響也沒有,決定你人生的是活在當下的自己。
Thumbnail
不是「世界」複雜,而是「你」把世界變複雜了。問題不在於世界是什麼樣子,在於你是什麼樣子。你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定決心「不要改變」。大概是因為對你而言,現在的生活型態即使有點不方便或不順心,但相對來說,維持現狀還是比較容易控制、比較輕鬆吧。
Thumbnail
不是「世界」複雜,而是「你」把世界變複雜了。問題不在於世界是什麼樣子,在於你是什麼樣子。你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定決心「不要改變」。大概是因為對你而言,現在的生活型態即使有點不方便或不順心,但相對來說,維持現狀還是比較容易控制、比較輕鬆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