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育兒上幫助很大的Podcast節目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相信大家都有聽過一句話:我是成為爸媽之後,才開始學習怎麼當爸媽的。這句話說出大多數人的心聲,我也不例外。

心靈健康的成長

而隨著嬰兒慢慢成長,孩子心智愈來愈複雜,有了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喜好,擁有情緒愈來愈多,再也不是那個只要給他奶喝、給他睡覺就會滿足的小孩,親子之間的衝突愈來愈多之後,接著就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一個好爸媽?自己的做法是不是會給孩子創傷呢?孩子的心理到底發生什麼事情?該怎麼處理才能夠維持彼此之間的關係?這時候就發現,比起給予孩子許多外在的資源,品質再好的用具、再好的教具、再多的才藝課,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心理層面,在成長的過程中,有沒有好好的被對待,健康的長大。我相信每個父母都會同意,長成一個擁有健康心靈的大人,比擁有什麼樣的技能與具備什麼樣的知識還重要多了。
育兒對我來說是一件神聖的工作,父母親擔任一個無可比擬的角色,影響孩子的成長過程,奠定了早年根基,孩子會帶著這父母給予的豐厚的禮物,走完他的ㄧ生。因此我樂在其中,任重道遠。

推薦節目:『心理小學堂』

近一個月來無意間發現啟點文化錄製一系列心理學相關主題的podcast節目,叫做『心理小學堂』。這個節目將19世紀時開始興起的心理學這門學科,以很有系統的脈絡介紹每個學派背景、理論架構與心理治療方式,帶給我許多心理學上面的基礎理論。這對於我在面對孩子的時候,潛移默化下得到良好的解方。因為它讓我開始著重在看見『這個人』,而不是只看見我們之間發生的衝突事件。雖然在家裡很多時候都還是有許多孩子的哭鬧聲,因為孩子總是時不時這裡不高興那裡不高興,但我現在可以對自己更有信心去表達自己與孩子之間的愛,是通暢流動無阻礙的,我想不論和孩子之間因為各種原則發生多大的衝突,只要彼此的愛與連結沒有阻塞那麼就不用太擔心了。
啟點文化所製作的『心理小學堂』這個系列的節目,每一集的內容都有把重點整理成筆記放在官方網站上面提供讀者閱讀,因此即便聽了一集之後覺得印象很模糊,都可以在官網上找到每一集的重點內容,非常佛心。

每個人的行為背後都有其原因

這個系列的節目讓我認識心理學這門學問的基本理論概要,也讓我可以擁有一個最底層的基礎去面對每個人的行為背後都有一個豐厚的原因。像是:
在現實治療與薩提爾的理念裡都不約而同提到,一個人的行為表現是他所能為現階段的當下所能做的最好的處理。這個概念讓我看到先生在家裡不太把時間花在陪伴小孩身上的時候,不會直接用自己的觀點套用在他身上。當然另一半有時候也都會跟我溝通他自己的處境,我也很能夠理解每個人的狀態是不同的。如果一直拿自己的想法去套在別人身上,只會把事情弄的更僵。
另外,在育兒上也有很多五花八門的議題需要兵來將擋、水來土淹,比如小小孩要培養自律、良好的習慣、生活自理的能力,在長大一點就開始有寫作業、3c、零用錢等等的議題,但我想在這些育兒道路上最終都還是離不開,我們該怎麼看待一個人、學習了解一個人、懂得如何與一個人對話。
感謝啟點文化製作『心理小學堂』這一系列的節目,也希望自己將來能有機會,可以參加薩提爾的工作坊。也推薦給大家,我相信這對自我成長以及與人溝通都會非常有幫助。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2會員
49內容數
partie's Life 紀錄派蒂的【育兒日常】& 【財商學習】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partie's Life 的其他內容
如果您剛好有超過一歲的寶寶的話,那我要在這裡會誠心建議,慢慢將寶寶白天喝奶的方式,慢慢轉換成使用吸管杯喝牛奶。因為寶寶長愈大愈有自主意識,就會愈困難戒斷奶瓶或者是奶嘴。
自從孩子出生之後,我一直固定將拍攝孩子的影片,整理起來,剪輯成一支又一支的成長影片,作為日後回憶的寶藏。 如今,孩子已經不是貝比了,三歲半的姐姐和兩歲的弟弟在家裡玩樂的時光,可以不只是媽媽陪著玩玩具、聽故事、做感統運動而已。今年初開,冒出了想帶著他們一起做烘培的念頭,並且將做烘培的過程側拍成影片。
相差2到4歲的手足,平均每小時會衝突6.3次,也這樣算下來就是十分鐘一次的概念。說真的,以身為二寶媽的親身經驗來看,十分鐘一次都還算長的了。有時候吵起來,只要一不在旁邊跟著玩就要吵架。 本篇來談談姐弟倆彼此紛爭的狀況與個人處理手足紛爭的作法。
在陪伴姊弟倆成長的過程中,為他們準備的玩具也不少。在這裏和大家推薦在孩子一歲半以後,適合開始讓孩子接觸的五種類型玩具。 這五項玩具分別是:建構式玩具、黏土、球類、蠟筆顏料、拼圖。
你家也有很晚才學會走路的寶寶嗎?我們家姊姊是在一歲四個月到五個月之間學會走路的。在這裏來和大家分享我們家姊姊從爬行到學會走路的整個歷程。
2022年對我們來說發生非常多的事。一月農曆年前,我們搬家了。告別租屋族並擁有了自己的房子。在新的環境展開新的生活,慶幸的是姐弟倆對新家和新環境沒有任何不適應的狀況,搬家的那天表現得異常興奮?在新家的日子姐弟倆的感情日益升溫。
如果您剛好有超過一歲的寶寶的話,那我要在這裡會誠心建議,慢慢將寶寶白天喝奶的方式,慢慢轉換成使用吸管杯喝牛奶。因為寶寶長愈大愈有自主意識,就會愈困難戒斷奶瓶或者是奶嘴。
自從孩子出生之後,我一直固定將拍攝孩子的影片,整理起來,剪輯成一支又一支的成長影片,作為日後回憶的寶藏。 如今,孩子已經不是貝比了,三歲半的姐姐和兩歲的弟弟在家裡玩樂的時光,可以不只是媽媽陪著玩玩具、聽故事、做感統運動而已。今年初開,冒出了想帶著他們一起做烘培的念頭,並且將做烘培的過程側拍成影片。
相差2到4歲的手足,平均每小時會衝突6.3次,也這樣算下來就是十分鐘一次的概念。說真的,以身為二寶媽的親身經驗來看,十分鐘一次都還算長的了。有時候吵起來,只要一不在旁邊跟著玩就要吵架。 本篇來談談姐弟倆彼此紛爭的狀況與個人處理手足紛爭的作法。
在陪伴姊弟倆成長的過程中,為他們準備的玩具也不少。在這裏和大家推薦在孩子一歲半以後,適合開始讓孩子接觸的五種類型玩具。 這五項玩具分別是:建構式玩具、黏土、球類、蠟筆顏料、拼圖。
你家也有很晚才學會走路的寶寶嗎?我們家姊姊是在一歲四個月到五個月之間學會走路的。在這裏來和大家分享我們家姊姊從爬行到學會走路的整個歷程。
2022年對我們來說發生非常多的事。一月農曆年前,我們搬家了。告別租屋族並擁有了自己的房子。在新的環境展開新的生活,慶幸的是姐弟倆對新家和新環境沒有任何不適應的狀況,搬家的那天表現得異常興奮?在新家的日子姐弟倆的感情日益升溫。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父母與青春期孩子之間溝通的重要性,並從心理學與行為學的角度分析青少年情緒波動的原因。文章強調通過認真辯論與開放的交流,父母能更有效地陪伴孩子成長,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和思考能力。揭示了青少年的獨特需求,以及父母應保持的支持性角色,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中探索自我,最終促進健康的親子關係。
Thumbnail
日常生活裡,需要跟孩子解釋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在這些親子對話中,我們會跟孩子一起長大。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我們得把握機會好好跟他們說(不是嘮叨), 不要等到父母想說的時候, 孩子已經不想聽, 那親子關係也會漸行漸遠的了。
Thumbnail
文章中,作者回顧自己與父親的關係,及其對父職的理解與實踐。通過反思早年的遺憾與未滿足的期待,作者探討瞭如何透過學習與成長來成為更好的父親,以及對自己的照顧與愛的重要性。文章以父親節為背景,分享了陪伴孩子的喜悅與心路歷程,並強調與他人建立真誠的聯結。這份對父親身份的反思,對許多父母而言是具啟發意義的。
Thumbnail
當多數的父母都致力於讓孩子在學業上名列前茅,又有多少比例的父母對於兒童心理及發展有正確的認知,同時認為培養孩子擁有勇敢、堅忍和自信的品格更至關重要呢? 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認為教育問題對於成人來說是自我認識和自我指導的過程,也就是說倘若成人的認知本身就錯誤,或是根本不理解兒童發展的機制
Thumbnail
哈嘍,今天我們來聊聊一個很重要的話題——如何成為更好的父母。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其實背後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地方。或許你已經是父母,或許你還沒有孩子,但這篇文章都會給你一些啟示。 首先,讓我們來談談為什麼很多人會覺得有孩子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很多人說,孩子給了他們一種被需要的感覺。當你看到孩子開心...
Thumbnail
身為一個有認真帶小孩的2寶爸,對於家裡兩個小孩總是什麼都能吵這件事覺「超級無敵困擾」,每次帶小孩覺得困擾的時候就翻開相關的親子書籍看看會恢復一點正能量 本書作者除了分享他的心法以外,也帶進很多實際操作的對話讓讀者參考,對比很多親子教育的書只講概念沒講實戰做法,本書算是很貼近實戰的書籍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Thumbnail
多數的家長表示在「情緒自我調節」練習中,發現自己不了解自己深層的需求是什麼? 這教養上會有個阻礙,當家長不了解自己的內在需求,也就很難看懂孩子行為情緒下可能的內在需求?因此,就不容易找出對應孩子內在需求的方法。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
Thumbnail
父母的個人成長和過去經歷都會影響教養小孩的方式。推薦大家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對教養和自我成長都有很大的啟發作用。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父母與青春期孩子之間溝通的重要性,並從心理學與行為學的角度分析青少年情緒波動的原因。文章強調通過認真辯論與開放的交流,父母能更有效地陪伴孩子成長,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和思考能力。揭示了青少年的獨特需求,以及父母應保持的支持性角色,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中探索自我,最終促進健康的親子關係。
Thumbnail
日常生活裡,需要跟孩子解釋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在這些親子對話中,我們會跟孩子一起長大。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我們得把握機會好好跟他們說(不是嘮叨), 不要等到父母想說的時候, 孩子已經不想聽, 那親子關係也會漸行漸遠的了。
Thumbnail
文章中,作者回顧自己與父親的關係,及其對父職的理解與實踐。通過反思早年的遺憾與未滿足的期待,作者探討瞭如何透過學習與成長來成為更好的父親,以及對自己的照顧與愛的重要性。文章以父親節為背景,分享了陪伴孩子的喜悅與心路歷程,並強調與他人建立真誠的聯結。這份對父親身份的反思,對許多父母而言是具啟發意義的。
Thumbnail
當多數的父母都致力於讓孩子在學業上名列前茅,又有多少比例的父母對於兒童心理及發展有正確的認知,同時認為培養孩子擁有勇敢、堅忍和自信的品格更至關重要呢? 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認為教育問題對於成人來說是自我認識和自我指導的過程,也就是說倘若成人的認知本身就錯誤,或是根本不理解兒童發展的機制
Thumbnail
哈嘍,今天我們來聊聊一個很重要的話題——如何成為更好的父母。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其實背後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地方。或許你已經是父母,或許你還沒有孩子,但這篇文章都會給你一些啟示。 首先,讓我們來談談為什麼很多人會覺得有孩子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很多人說,孩子給了他們一種被需要的感覺。當你看到孩子開心...
Thumbnail
身為一個有認真帶小孩的2寶爸,對於家裡兩個小孩總是什麼都能吵這件事覺「超級無敵困擾」,每次帶小孩覺得困擾的時候就翻開相關的親子書籍看看會恢復一點正能量 本書作者除了分享他的心法以外,也帶進很多實際操作的對話讓讀者參考,對比很多親子教育的書只講概念沒講實戰做法,本書算是很貼近實戰的書籍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Thumbnail
多數的家長表示在「情緒自我調節」練習中,發現自己不了解自己深層的需求是什麼? 這教養上會有個阻礙,當家長不了解自己的內在需求,也就很難看懂孩子行為情緒下可能的內在需求?因此,就不容易找出對應孩子內在需求的方法。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
Thumbnail
父母的個人成長和過去經歷都會影響教養小孩的方式。推薦大家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對教養和自我成長都有很大的啟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