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1|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阿崴閱讀-因果螺旋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是原因,細細推究之後,會發現是結果;也有些時候,我們認為是結果,經過抽絲剝繭,才知道竟然是原因。
因果螺旋-跨越時空的探索與思辨
陳建仁著
廖翊君採訪/文字協力
圓神出版
從好像是別的國家發生的事情,到口罩不離口,三級警戒遠距上班上課,然後輪流確診,解封大家又開始出國玩了。這三年多迅速的把這樣的過程跑完,這可能才理解公共衛生跟流行病的重要,而大仁哥這本書更透過這樣的過程,帶著我們去思考以及理解,剖析日常事件中的前因後果,思辨問題的真相與本質。不用看得懂那些病因,但要學習如何閱讀資訊,判讀內容,更重要的應該是建立思辨的能力,練習否證。

#先入為主的陷阱
當我們看到一個現象,可能找到一個有關連性的原因,然後我們就緊咬不放。這很常是一種究責狀態下的產物,亦或是一種安慰自己有個原因的習慣。科學的思考要練習的是:不是只有單一原因,而是多重原因交織而成的因果網。越周延的替代假說,論斷越趨正確。然後在不斷的推翻自己假說的過程之中,就可能越接近正確的假說或是真理。

#因果倒置
因果關係通常因為有所關聯性,我們容易因此而下判斷。不過除了關聯性之外,也需要增加一個時序性。總是會有個先後,如果沒考慮這點而妄下判斷,就如書中所舉的例子,到底是肌肉發達才當健身教練,還是當了健身教練才肌肉發達,或是互為因果循環呢?
相關不蘊含因果(Association does not imply causation.),牢記這句話。書裡也舉了關於COVID,疫苗致死率這些內容及相關數據做為參考。雖說現在標題總要聳動才有點擊,不過我們更應該學著閱讀完內容再做討論,甚至存疑之處多做查詢比較。

#見樹不見林
“美國人確診死亡數全球最高,所以防疫做得最差”。只有看到分子而沒有看到分母就容易下錯結論。書裡舉了很多”率”,可以讓我們重新去思考(特別是關於公共衛生議題):
疾病發生率維持不變,存活期間會因為醫療科技進步而延長,盛行率也會越來越高。
死亡率與致死率,分母不同,解讀與意義大不同。如果再加上年齡、性別、居住地區這些變數,可能影響更多。書裡也介紹了一個標準化分析的方法做為參考,經過標準化的數據,恐怕沒有那麼可怕,只可惜這種需要大量知識內化再簡單說明的內容,很大程度需要自己篩選過資訊來源才能獲得。

#假相關
統計相關本身並不具方向性或時序性,因果相關兩者兼具,因一定要發生在果之前,爾且發生的時間間隔還必須大於潛伏期或誘導期,才能確定因果關係。書裡也舉了英國霍亂的經典案例,從最早期的瘴癘說到水源污染說,後來透過汙水系統的改善才大大降低了這個流行病的盛行。

#多因一果和一因多果
隨著時代的演進與科技的發達,更多的疾病與生物辨識的了解,很多事情的成因不會只是單一原因,所以好的因果假說必須是簡單、扼要、明確,爾且可以否證的。

#希爾準則
1. 強度
2. 一致性(再現性)
3. 特異性
4. 時序性
5. 生物梯度(劑量效應關係)
6. 合理性
7. 連貫性
8. 實驗
9. 類比性
書裡也舉了抽菸與肺癌的判定準則,這些研究後來也讓菸害防制成為各個國家的公共衛生工作。

#疾病自然史的預防策略
透過這次COVID的經驗,這一段讀起來反而變得容易許多,疾病有其發生的不同階段,不同階段會有不同對應的預防措施,保護措施等,主要目的除了增進民眾健康之外,也在避免因為大規模的疾病導致社會經濟受到過度的衝擊,又回頭影響了每個民眾的生計。

#因果螺旋
終於在書裡的最後一個篇章談了主題,但也是這樣的閱讀過程更快速的了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思維模式,而且是透過一個可驗證及數據化的內容來理解。疾病產生對宿主的影響,然後生物環境,物理環境,社會環境,就如同螺旋一般交織前進,再加上目前全球化的人口移動,沒有一個國家是安全的,除非每個國家都安全。然後也許現在我們心存感激,當時政府的相關政策,人民的配合讓我們好像沒有受到那麼嚴重的衝擊,就也是這些致力研究的學者貢獻付出得到。
最後,我想要作者序言的一段話作為結尾:做學問要在不疑處有疑,做人要在有疑處不疑。當我們練習著明辨事實真相,對事情要有是非黑白之分,不過對人卻是要包容接納,和睦相處。因果的判斷需要智慧與巧思,因果的承受需要寧靜與仁慈。我們就是在這樣不斷學習的過程增加智慧,增加智慧的同時又學著好好做人,相當值得一讀的好書,特別是對於疫情仍然記憶猶新的現在,感謝楊醫師的分享推薦,也分享給大家。
#阿崴閱讀
#因果螺旋
#待業就多閱讀吧
大仁哥的書本推薦:https://youtu.be/I2bT3WPA_ZU
題外話:透過ChatGPT查找這本書的一些摘要或心得,不知為何的一直跟我介紹了一本詭異的小說(如附圖),有人知道他看了什麼書嗎XD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