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麗》Aftersun:陪妳(你)度假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對我來說,對《日麗》的喜愛其實是出自於私心又偷懶的理由:電影裡那顆父親在旅館房內,獨自面對填滿夜色的窗,讓攝影機藉以透過黑夜來映照父親回放DV片段的正臉,幾乎與我小時候曾撞見父親自己在電腦上反覆播放我小時候的DV畫面如出一徹。那時候,我已經不太和他說話了,他越來越不懂我,而我也正為了考試和各種青春期煩惱逐漸壓縮和家人共處的時間。後來我總是會想,他在看那些影像的時候想的是什麼?
在影院看到這一顆鏡頭的同時,我也在憶我自己的過往。回溯記憶這件事從來都不會依循標準的順敘法,記憶私自與當下的刺激互文,彼此重新纏繞。記憶重新記起後,再儲回去時已不會是原來的樣子,那便是記憶的再固化。人之所以透過回憶重新理解過去事件,並找尋與之和解的可能,即是有賴於此。
《日麗》在敘事上擷取父女土耳其之旅的幾天,畫面穿插以DV紀錄的片段,大抵是零散的夏日旅遊記事。敘事上的淡泊卻在形式的嘗試之下得以相襯,片簡化的回憶打散在後設的觀看方式裡,仿若是對記憶再提取與再理解的實探。在非常態的取鏡裡,小至細節微觀,或至環境反射的捕捉,更顯得影像與記憶間的連結於此構成新的關係。甚至,敘境外配樂也可以視作一種成年後對於記憶的補述,追蹤起每個曾經臨近深淵、幾乎被浪濤吞噬的瞬間;而敘境內、記憶裡的樂曲精確地作為父女相處時光的註解。導演夏洛特.威爾斯(Charlotte Wells)於《日麗》所創建的時間皺摺裡,一格格攤平曾經貼視的景框,又讓這份被縮限的視角在音樂的跨時繚繞裡熨燙記憶,讓理解與重啟的關係成為多年後的撫慰。
《日麗》開場錄像作為像素瓦解後,框內浮現女性倒影,彷彿照看著這整段記憶的重述與發生。而此身影得在繞過多段假期記憶以後才得以被解釋。
《日麗》全片取鏡一如孩童視角的受限,是父親形象難以完整進入框內的逼仄。在多數時候與女孩視角等高的攝影機角度裡,鏡頭擷取其父貼近的樣子,好比早晨睜眼所見父親大片的背、間隔在紅色電話亭外盯著的父親手肘。父親的形象因貼近而巨大,從而難以對焦,如此貼視的取鏡作用在景框的排除上,父親的全貌因此而陌生,時而又因不穩的手持DV攝影而晃動。更甚是,在黑夜和電視、落地窗反射的鏡頭,更加劇模糊的父親的正臉,卡倫的形貌正巧融進夜的黑、關機電視的黑裡頭,在豔陽假期裡形成一片陰暗。
《日麗》裡,少有的鏡頭運動往往是當攝影機脫離了蘇菲視角,緩慢地、且自有意識般地,時而向前探看卡倫、或向後暫退出他們的空間。在父女住進旅館的第一晚,當蘇菲已熟睡在單人大床上,鏡頭緩緩帶過蘇菲的身軀,此時卡倫正輕聲幫女兒拆鞋帶,攝影機隨後緩緩上移,轉換焦點至後頸,伴隨蘇菲的呼吸聲,卡倫靜默似地在外頭點菸,想像那裡有風,他搖擺,多少顯得相對自由。然這份自由卻是靜默、不被記錄,甚至是只能面向漆黑大海的,仿若末路前的放逐。
或者,在〈Tender〉唱至尾聲,反覆的Oh my babe襯著一句句“Help me”時,攝影機緩緩從卡倫與蘇菲的房門向後退,最終剪至站在欄刊上張開雙臂的卡倫。此鏡頭的退卻彷彿是卡倫有意地抽離與女兒的世界,在此前,卡倫對著躺在他懷裡的蘇菲談故鄉、説”be everywhere you want to be.“。父親選擇回過頭遁入自己的難解中,在欄杆鏡頭之後,正是卡倫玩不起的滑翔翼,在藍天的襯底下遨遊,卡倫張開雙臂似飛,然接住他的自由的不是無虞的生活,而是毀滅。
《日麗》假期在明媚景地裡渲染大量的海與天的藍,旅途裡超脫自蘇菲與卡倫日常的超現實景致是兩人對既有生活的走避。在那一段兩人時光裡,父女情感變化的幽微也灑進大片藍色空鏡頭。遙望天空欽羨出神或是沉於泳池,那正是旅行將人帶離現實的魔幻之處,在那裡失了時間感也不感到對世界陌然,暫且也不去想那是為了離家而遠行還是為了重新登入生活而在遠方用力生活。而對卡倫來說,幾乎是亡命之行的旅程卻也漸漸化開原先的未解,那未必是有所轉機的豁然開然,而是一種接受此刻的狀態的不完滿並且習得止於此的狀態,好比在浴池裡的和解,淤泥染進水裡,生活從此必有雜質溶進,但卻也由此暈開憂傷。
故此,《日麗》為回憶留下一段可以自由拼湊的時空。
家庭錄像開場裡,畫面播映全片裡的一場飯店房間內的對話,要等到後來,鏡頭重訪此場景時我們才會了解它是何以被蘇菲當年的“tiny mind camera”記著,體現出原錄像以外不被包含的對話,揭示卡倫不願被攝影機紀錄的十一歲生日往事。整個段落透由電視機螢幕的反射顯影,兩人不被觀眾辨認出表情的模糊身影,卻在人物彼此的內裡,以物質上的記憶錄像與心像疊合、拼接。
在原本連貫的時序中,卡倫臂上的石膏作為電影前半連戲的依據。卻在其中一顆父女一起奔入海裡的鏡頭中突兀地沒了石膏。遠景裡,海面上的父女沈浮,卡倫翻了圈倒立沒入海裡,此時他的手臂乍然無恙。這段穿插接在卡倫拍攝蘇菲吃著冰淇淋說笑話的錄像之後,不祥的低沈配樂擾入兩人的相處時光,那不只是旅途失時間感的體現,更甚是意味著整段童年回憶在當下所隱約感受到的不安,彷彿父親逗樂地沉進海裡以後就再也不會回岸。
而綜觀全片,那股透由敘境外配樂所引入的不祥感,經常注入畫框裡的海中。自前述遠景的海邊、泳池底卡倫與蘇菲對望互拍,到蘇菲意外將面鏡落入海裡,最終是卡倫在黑夜裡走入海中的鏡頭。不同於負擔不起、然蘇菲卻能轉念視之為共享的天空,海對《日麗》而言更是能包覆著這段假期記憶的存在。在浸於海中的每個當下乍似自由且祥和,卻存在著吞沒、孤立著個體的可能,好比在水球賽裡不知所措的蘇菲、遠景中共乘一片浮島的父女,與那個在懊悔的深夜裡奔向海的卡倫。這些時刻,敘境外的不安更可以視作是成年蘇菲重塑記憶時的補述或推測,那些當下的安逸或許細思起來並非那樣單純。
《日麗》的選曲無疑是觀者樂道的線索,隨著敘境內樂曲年代的溯洄,更讓這部以記憶為軸的電影能被以他種感官形式追索。那些場景裡的搖滾樂不止對觀者來說是別有意義的符碼,對於卡倫和蘇菲而言更像是彼此間的暗號,是蘇菲想合唱〈Losing My Religion〉時的兩人的斷裂,也是卡倫將蘇菲帶入〈Under Pressure〉時甩脫顧忌與憂傷,把握當下的珍貴時光;更是〈Tender〉為卡倫與蘇菲在談起故鄉時所注入的溫柔夜色。
《日麗》之所以能成功透由影像抓住記憶點特質,並且被視作爲「影像乘載記憶」一事創造獨特的電影語言,某種程度在於她選擇讓家庭錄像和攝影機作為父女互為溝通、對照的媒介,回憶一如影像的片簡播放,段落性地提取記憶 — — 往往越是私人的記憶,就越難以順敘描述 — — 透由重訪物質記憶證據與回憶的打散再重組,《日麗》這段陪你和妳度過的夏日假期即是可以不斷重新藉著再認與再詮釋與父親關係而不斷翻新的,安放於心上的日子。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6會員
3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謝承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忤逆規則總能換得一些暫逃體制的自由,她們示範、展現有所捨棄後的樣貌,成為Yuni的參照。即便如此,電影終究要將決定權交予Yuni,那也才是能根植於自身經歷的行動。
《智齒》的英文片名Limbo,譯作「靈薄獄」,意指地獄的邊緣,是罪不致入地獄受難,而必須在此等待救贖者的安置之地;而翻開辭典則會得到「處在不確定、面臨不受控處境或無進展而停滯的狀態」這個解釋。
老李早已透徹生命無法化解的重,只好靠著幽默作解。由此,《講話沒有在聽》同樣從幽默筆觸著手,以老爹的死亡為軸,透由喜劇說一個送行的故事。
本文藉《稻草人》對甘草人物的刻畫,到《無言的山丘》中所拉展的環境景框,嘗試從人物維度的喜劇、滑稽肢體出發,隨其搏力生存的步伐,延伸至小人物如何在所處的大時代窄徑裡謀求生存策略,以此尋探王童在三部曲的首尾所建立的悲喜劇說書體。
楊德昌眼裡的城市相,個體劃歸於線條矩陣裡,穩穩地塞在現代物理規則中,隨著都市脈搏起伏運轉。《青梅竹馬》開場,阿隆(侯孝賢飾)與阿貞(蔡琴飾)就站在新屋落地窗的兩片玻璃前,望出去的同一片未來即被割裂。
千禧年初,馬來西亞電影圈掀起了一股以獨立影人主導、擅於游擊拍攝的電影新浪潮,其中,大荒電影的創辦人陳翠梅作為掀浪者之一,為馬來西亞電影提攜新導演、電影工作者,更在對族群、階級等議題相當保守的馬來西亞影壇中,嘗試切入、梳理,開創別於既有敘事的影像敘事。
忤逆規則總能換得一些暫逃體制的自由,她們示範、展現有所捨棄後的樣貌,成為Yuni的參照。即便如此,電影終究要將決定權交予Yuni,那也才是能根植於自身經歷的行動。
《智齒》的英文片名Limbo,譯作「靈薄獄」,意指地獄的邊緣,是罪不致入地獄受難,而必須在此等待救贖者的安置之地;而翻開辭典則會得到「處在不確定、面臨不受控處境或無進展而停滯的狀態」這個解釋。
老李早已透徹生命無法化解的重,只好靠著幽默作解。由此,《講話沒有在聽》同樣從幽默筆觸著手,以老爹的死亡為軸,透由喜劇說一個送行的故事。
本文藉《稻草人》對甘草人物的刻畫,到《無言的山丘》中所拉展的環境景框,嘗試從人物維度的喜劇、滑稽肢體出發,隨其搏力生存的步伐,延伸至小人物如何在所處的大時代窄徑裡謀求生存策略,以此尋探王童在三部曲的首尾所建立的悲喜劇說書體。
楊德昌眼裡的城市相,個體劃歸於線條矩陣裡,穩穩地塞在現代物理規則中,隨著都市脈搏起伏運轉。《青梅竹馬》開場,阿隆(侯孝賢飾)與阿貞(蔡琴飾)就站在新屋落地窗的兩片玻璃前,望出去的同一片未來即被割裂。
千禧年初,馬來西亞電影圈掀起了一股以獨立影人主導、擅於游擊拍攝的電影新浪潮,其中,大荒電影的創辦人陳翠梅作為掀浪者之一,為馬來西亞電影提攜新導演、電影工作者,更在對族群、階級等議題相當保守的馬來西亞影壇中,嘗試切入、梳理,開創別於既有敘事的影像敘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看完電影已經一年多了,至今仍會在生活的某個轉身之後浮現「日麗」的片段,有時是陽光下波光粼粼粼泳池河畔的女孩好奇探索世界,有時是中年男子在黑暗中躺在價值不菲的地毯上獨自憂傷。 #我與父親的日常 那天,忘了什麼契機,走入電影院看日麗,加上我只有五個觀眾,冷氣開的很強讓沒帶外套的我直打哆嗦,以至於
Thumbnail
電影《日麗》透過成年蘇菲的視角,拼湊出童年時期未能捕捉的憂愁。影片透過四段交錯的時間線,描繪父親卡倫幽微的落寞,也觸及蘇菲成長過程的少女心思。電影裡親密卻疏離的氛圍,完美體現記憶的質感,讓回憶不僅是懷念,更是反思的起點。
Thumbnail
那是一個特別難熬的夏天。我深刻地記得,那是平凡的一天,平凡的生活,平凡的對話,平凡到讓我無法預料,父親在那個晚上選擇了離開。留下了我、弟弟和母親。家裡充滿了沉重的氣氛,每當我看到父親的照片,心中的刺痛便如影隨形。我經常在夜晚流淚,眼淚像斷了線的珍珠,流淌不止。白天,我把自己孤立在房間裡,避開所有
Thumbnail
有些電影,即使無法在觀影時清晰地看見事件的前因後果,但劇情與鏡頭語言刻畫成的電影性格,仍然能牽動回憶中類似的情節,在心中留下深刻漣漪,《日麗》便是一部這樣的電影。
Thumbnail
這部片讓我聯想到Sasha Alex Sloan的《Older》這首歌,歌詞講述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從一開始視父母為英雄,到長大後逐漸明白,原來父母也只是個凡人。這部被導演諾蘭和編劇小光都推薦的電影《日麗》,喜歡日常、親情戲的朋友,不妨找時間上串流觀賞。
Thumbnail
夢見我在一個拍片的會場中,有一位老男人來到片場,說要來找他的女兒。 我問他的女兒是誰,此時正好有幾個 濃妝打扮很時髦的女生出來,對這老人講話很不客氣,問他為什麼來到這裡。那老男人說「我是來看妳們啊!」 感覺他們像是家人。爸爸想要找女兒,可是女兒很不高興看到爸爸,講話 口氣很不好。 我在旁邊看著
Thumbnail
第一個鏡頭,為電影定調。黑白畫面,一名男子緩緩收拾行囊,離開家,鎖上門,把鑰匙丟進投信口,然後離開,不打算回來。你因此知道,這人以背影遺棄的問題,也將沒有答案。 因為是開場,還能耐得住時間的緩慢、平靜如常的繁瑣,但後來,你發現這樣的緩滿、繁瑣是這部片的節奏,有意為之的紀錄式貪戀。雖然「為何離開」是
有一個畫面我總是記得,或者是有一種感覺我總是記得,脖子後方曬傷的皮屑脫落,與至今我仍就無法理解的父親的內心。 幼時的我,記憶裡的週末,我總是和父親與姊姊一起。當時我們住在靠海的縣市。天氣好時,父親一早就會帶我們到海邊去。 但我不記得我們有任何的沙堡,沙鏟,印象最深的一次,是父親遠遠地
Thumbnail
回家之後,我們都屬於彼此 面對家人,我們總是習慣使用第一人稱視角來描述彼此的關係,例如「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的兄弟姊妹」等,強調歸屬性和親暱感,也只有在談論家人時會使用得如此自然。 紀錄片導演以自己的家人為拍攝對象,也不得不代入第一人稱,將自己也投入作品中,因為他們跟大部分的人一樣,都
Thumbnail
在劇情之外,同時也對於年事已高的Víctor Erice 在電影中藉由Miguel不斷招喚記憶的懷舊情感存疑:是否為導演個人意圖?但另一方面,Julio女兒對於父親消失早已釋懷,傾向維持現狀。於是電影大半在些許懷舊的過往情感中拉鋸。 影片一開始呈現過往年代的底片質感,是後來已變成作家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看完電影已經一年多了,至今仍會在生活的某個轉身之後浮現「日麗」的片段,有時是陽光下波光粼粼粼泳池河畔的女孩好奇探索世界,有時是中年男子在黑暗中躺在價值不菲的地毯上獨自憂傷。 #我與父親的日常 那天,忘了什麼契機,走入電影院看日麗,加上我只有五個觀眾,冷氣開的很強讓沒帶外套的我直打哆嗦,以至於
Thumbnail
電影《日麗》透過成年蘇菲的視角,拼湊出童年時期未能捕捉的憂愁。影片透過四段交錯的時間線,描繪父親卡倫幽微的落寞,也觸及蘇菲成長過程的少女心思。電影裡親密卻疏離的氛圍,完美體現記憶的質感,讓回憶不僅是懷念,更是反思的起點。
Thumbnail
那是一個特別難熬的夏天。我深刻地記得,那是平凡的一天,平凡的生活,平凡的對話,平凡到讓我無法預料,父親在那個晚上選擇了離開。留下了我、弟弟和母親。家裡充滿了沉重的氣氛,每當我看到父親的照片,心中的刺痛便如影隨形。我經常在夜晚流淚,眼淚像斷了線的珍珠,流淌不止。白天,我把自己孤立在房間裡,避開所有
Thumbnail
有些電影,即使無法在觀影時清晰地看見事件的前因後果,但劇情與鏡頭語言刻畫成的電影性格,仍然能牽動回憶中類似的情節,在心中留下深刻漣漪,《日麗》便是一部這樣的電影。
Thumbnail
這部片讓我聯想到Sasha Alex Sloan的《Older》這首歌,歌詞講述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從一開始視父母為英雄,到長大後逐漸明白,原來父母也只是個凡人。這部被導演諾蘭和編劇小光都推薦的電影《日麗》,喜歡日常、親情戲的朋友,不妨找時間上串流觀賞。
Thumbnail
夢見我在一個拍片的會場中,有一位老男人來到片場,說要來找他的女兒。 我問他的女兒是誰,此時正好有幾個 濃妝打扮很時髦的女生出來,對這老人講話很不客氣,問他為什麼來到這裡。那老男人說「我是來看妳們啊!」 感覺他們像是家人。爸爸想要找女兒,可是女兒很不高興看到爸爸,講話 口氣很不好。 我在旁邊看著
Thumbnail
第一個鏡頭,為電影定調。黑白畫面,一名男子緩緩收拾行囊,離開家,鎖上門,把鑰匙丟進投信口,然後離開,不打算回來。你因此知道,這人以背影遺棄的問題,也將沒有答案。 因為是開場,還能耐得住時間的緩慢、平靜如常的繁瑣,但後來,你發現這樣的緩滿、繁瑣是這部片的節奏,有意為之的紀錄式貪戀。雖然「為何離開」是
有一個畫面我總是記得,或者是有一種感覺我總是記得,脖子後方曬傷的皮屑脫落,與至今我仍就無法理解的父親的內心。 幼時的我,記憶裡的週末,我總是和父親與姊姊一起。當時我們住在靠海的縣市。天氣好時,父親一早就會帶我們到海邊去。 但我不記得我們有任何的沙堡,沙鏟,印象最深的一次,是父親遠遠地
Thumbnail
回家之後,我們都屬於彼此 面對家人,我們總是習慣使用第一人稱視角來描述彼此的關係,例如「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的兄弟姊妹」等,強調歸屬性和親暱感,也只有在談論家人時會使用得如此自然。 紀錄片導演以自己的家人為拍攝對象,也不得不代入第一人稱,將自己也投入作品中,因為他們跟大部分的人一樣,都
Thumbnail
在劇情之外,同時也對於年事已高的Víctor Erice 在電影中藉由Miguel不斷招喚記憶的懷舊情感存疑:是否為導演個人意圖?但另一方面,Julio女兒對於父親消失早已釋懷,傾向維持現狀。於是電影大半在些許懷舊的過往情感中拉鋸。 影片一開始呈現過往年代的底片質感,是後來已變成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