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進科技巨頭工作嗎,想要的話可以全部給你,去找吧! 我把所有的密技都放在這裡了!
說實在 2023 年這求職市場真是詭譎不明,對今年的畢業生來說真的是太辛苦了,外商人事凍結,連
台商也開始被裁員風潮吹到 。想當初剛畢業時,真的根本搞不清楚自己該幹嘛,被問只說想進外商,進入外商甚麼部門擔任什麼職缺,眼神就會開始迷茫,只想著薪水高就好,彷彿那是一切職涯的解答。但到底第一步會對未來有何影響呢?如果你也希望能進入讓人稱羨的外商公司,應該怎麼鋪路我的職涯呢?希望這幾年的簡單整理可以幫助剛畢業或正在思考職涯的你!
揪竟什麼才叫做頂尖外商呢? 外商定義從寬其實就是外國公司在台成立之分公司(
我都唸 Costco )但從嚴應該是指享有全球知名度的企業,高度集中在科技業,例如最常被稱作尖牙股的是
FAANG or
MATANA 等公司。另外一個常用來判斷科技外商的方式則是可以透過薪水結構,通常為 Base pay (底薪)+RSU (股票) 或選擇權組成,相較於台商高科技薪資會有一大部分來自該年營運的分紅,會被認為是保障比較高的選擇。之後有機會會再另外寫一篇關於薪水的分析。
如果你的目標是前往類似上述的科技巨頭,你應該先鋪路你的職涯,了解目前這些公司在台職務內容的分佈,理工和產品業務行銷的路徑也是會有點不同。
了解科技外商在台灣的職缺分佈 下圖為 Linkedin 在 2023/6/15 時,將工作地點設定為台灣,現職為下列常見外商的人數。其中超過 500 人規模的包括 Google、Intel、IBM、Microsoft、Nvidia 和 Amazon,其實外商落地若以業務行銷為主的話,很難超過 100 人的規模,所以這也是理工人才 可以鎖定的地方,除了 IBM 業務比較特殊外,其餘公司都有在台投資研發單位。
Source: Linkedin 工作地點在台灣,現職為上述科技外商的人數 (Last updated: 2023/6/15)
例如從中可看到 Intel 由於晶片必需與下游 ODM 公司 (如電子五哥) 整合成伺服器或終端設備後才出貨給客戶,或是加強代工業務與 IC design house進一步密切合作,佈局不離與台灣製造產業鏈的關聯。Google 則是集中在硬體及韌體整合的人才,包含併購 HTC 人才加強開發 Google Pixel、Fitbit、Google Next 及 Chromebook,如果是 PM 類型的角色多也是找硬體相關背景的人。微軟則相較之下軟一點 (真的是 ”微“ 軟),大概有近 200 人的軟體開發團隊,集中在三大事業體中最大的「更多個人運算」More Personal Computing部門 (eg. Bing Maps, Ads),以及「生產力和業務流程」(Productivity and Business Processes) 事業體旗下的 PowerBI 團隊。亞馬遜台灣開發團隊則主要是 Amazon Ring 以及很小的 IoT 團隊。
當然如果你希望可以走到銷售更前面的角色如 Pre-sales 售前技術顧問,就有更多可能性了,搭配業務三大雲都有解決方案架構師 (Solution Architect) 通常也是會需要能跟開發者溝通的角色,除了硬核的的技術專業,也需要一點商業的敏感度,因此也是很多曾經在客戶端當過 developer 的軟體工程師,挾帶著在該產業的領域知識,轉職外商的第一步。
IBM 跟其他外商稍微不同的部分是其業務還包括企業客戶的顧問與專案建置服務,業務規模龐大,所以人力需求相對也較多。
當然除此之外,如果你的專長是產品業務行銷公關職,有非常多在其他細分領域作為領頭羊的外商也都有在台灣佈局,例如下圖當中的 VMware, Nutanix,通常小於 30 人的規模在台灣的主要職務內容都是 Sales and marketing,也就是所謂的業務與行銷部門。
業務部分依據商業模式,不外乎就是推廣自家產品到終端客戶 (Direct Sell),或是因為人數較為精簡,因此偏向著重與 Channel Partner 合作 (比如代理商、系統整合商等),透過這些合作夥伴接觸到較廣的客戶群。
至於行銷方面,通常除了重要客戶群(Name account),也會透過不同的行銷方式,如數位行銷、線上網路研討會或線下實體活動,針對特定的產業或主題(比如最近很夯的AI)進行更大規模的品牌曝光,以開發新客戶 。
想進外商有沒有其他推薦的路徑呢?
其實新鮮人想要一畢業就加入科技巨頭(此指的是 FAANG or MATANA) 並不容易,主要就是透過 Graduate Program 或實習計畫的窄門。如果你希望在 30-40 歲之間加入科技巨頭公司,長期的職涯規劃是非常重要的。在職涯的前半部,你可以更有目的性地從生態系統中積累經驗,下圖可參考是此生態系簡化後的樣貌,下文會更深入解釋:
一、加入當地轉銷商或傳統系統整合商 要進入雲端行業,首先門檻較低的就是加入MSP (Managed Service Provider) 或傳統系統整合商 (Local SI)。這些公司通常是直接轉銷雲端公司的服務,所以有很多機會可以跟雲端公司的業務、技術和產品部門有所互動,可以累積相對應的經驗和人脈。兩者稍有不同的是,MSP 通常創立以來就是以銷售雲端公司的解決方案為主,所以會比較以 Cloud Native 的服務為主,而後者則是過去幾十年以深耕傳統軟硬體整合的解決方案為主,近幾年來因為整個預算和戰場都往雲端遷徙而不得不做數位轉型,但是受限於企業營運跟財務模式不同,還有一些傳統包袱,所以跟雲端大廠的互動相對沒有 MSP 那麼密切,銷售的解決方案通常也會偏雲端廠商與過去傳統軟硬體大廠的整合服務為主,比如雲端三大巨頭都有跟私有雲時代虛擬化王者VMware推出介接的解決方案,或是各種與儲存廠商如 Dell EMC、NetApp 合作備份、備援上雲等等,當然這部分未來就有機會跳到稍等我們第三項會提到的 GISV 範疇,先往這類外商跳,薪水也是可以有不錯的漲幅。以下為些產業中比較常見的舉例幫助大家了解:
MSP : 伊雲谷、博弘 (遠傳關係企業)、iKala Local SI : 精誠 (金融)、中華電信 (公部門、金融)、邁達特 (佳士達集團,前身為聚碩,旗下有聚上雲,同時扮演代理商及系統整合商的角色)
二、進入全球系統整合商(GSI: Global System Integrators) 全球系統整合商(GSI)是在全球範圍內提供多種解決方案和專業服務的大型企業。與 GSI 合作,可以接觸到更多複雜的專案和客戶,並擴展人脈,這裡其實就是高級版的 SI,通常會更專注在特定產業 (如金融和製造),通常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如 Deloitte、PWC、KPMG、EY (對,他們除了稽核以外其實事業做很大,會接各種企業轉型或建置的顧問案、轉銷軟硬體與雲端服務,還會自己養技術人員接大型系統開發案,或是構建自己的產品來賣給企業),外加原 IBM GBS (Global Business Services),現改名為 IBM Consulting,以及埃森哲 Accenture 等知名公司都在這個範疇內。先加入GSI的好處是這些公司通常都只接上千萬台幣或是破億的案子,相當然爾一定都是有規模的大公司才有可能是客戶,也因此可以接觸到的專案複雜程度較高、人脈也比較值錢 (尤其如果是未來你想爭取的雲端大廠職位是在SMG (Sales and Marketing) 底下,這些人脈都會是你面試的加分項,畢竟誰不喜歡帶槍投靠的生力軍)。雖然整體而言 GSI 的薪水跟名氣都比 MSP 和傳統 SI 好,但是工時長且薪水沒有好很多 ,通常都是作為跳板洗個履歷後就往其他系統廠、GISV 或雲端公司跑了。簡言之,GSI 作為一個跳板,儘管薪資差異可能不大,但你可以獲得導入大型專案系統經驗同時擴展人脈。
三、尋求 GISV 的機會 全球獨立軟體供應商(GISV)通常指的是具有全球影響力並在特定領域具有強大實力的軟體公司,也就是常會說的 ”外商“。可以簡單分兩種類別:
雲原生:例如 Salesforce、CrowdStrike 或 MongoDB,提供訂閱制服務,多直接架構在雲端平台上、以軟體形式於 Marketplace上提供下載安裝,少數亦可支援部屬在客戶端資料中心。 傳統外商:主要指在私有雲時代,提供資料中心設備的傳統強權如 Dell EMC 或 Cisco。近年來傳統外商多有往雲端轉型整合的趨勢,常將既有服務與雲端介接,或是提供軟體版本以 Software define 的架構部屬在雲端廠商的基礎設施 (IaaS) 或是平台層上 (PaaS),而雲端戰場由於已經漸漸透支過去首先擁抱雲端的Cloud Native客群紅利,開始將注意力轉往基於資料機敏性、延遲性等因素對雲端轉型態度較為保守的企業客戶,因此這些傳統外商擁有的領域知識與人脈,也是雲端外商未來想補強的拼圖。
例如上述提過的 VMware 已經在私有雲領域擁有強大的護城河,近期也積極與三大雲端巨頭合作,推出 VMware Cloud on AWS、Azure VMware Solution 和 Google Cloud VMware Engine 等整合方案。
以下列出常見的 GISV,大部分在台灣也都有佈局,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歡迎自己多多延伸自己的觸角:
系統廠 (伺服器、儲存) :HP、Dell EMC、Supermicro、NetApp、HDS、Pure Storage 網路及安全 : Cisco、Juniper、Palo Alto、Fortinet、Check Point、F5、CrowdStrike 等 資料庫及 ERP/CRM 系統 :Oracle、MongoDB、SAP、Salesforce 等
事實上有時候 GISV 的整體 packgage 甚至還會好過科技巨頭,其中更不乏從科技巨頭跳到這些公司的人,小公司的彈性、薪水還有到一定程度的發展空間都是其中考量。
今天就稍微科普一下雲端科技巨頭的生態鏈以及求職路徑指南,如果你的 end game 非得是科技巨頭不可,但是履歷丟了又常收到無聲卡,不如考慮換個方向,繞個路走也許更快到終點哦!如果大家希望可以再深入討論哪個部分,也歡迎留言讓我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