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一定要有個標題才能夠寫作,那麼就完全侷限住了思考,怎麼可能人的腦袋是完全理性的直線性思考的呢?
不具有商業性的文字,像是日記一般的內容是不被歡迎的?
是如此?那麼文學性的東西,藝術,都是屬於小眾而主觀,自娛自樂,孤芳自賞的,像是熟知的唐詩、宋詞,甚至是詩經,這些都是內心的想法,無故抒發,或許一開始也沒有考慮過要販售。
什麼時候開始,文字被規定也要變成一種能銷售的東西?
好像我們的人生的所有思考、理念、知識都必須要是被加上一個牌價,這個值多少錢,那個又值多少?
必須要迎合市場,所以才寫,然後創造出了許多的模板,快速教學,AI生成。
要說膩味?
好像還可以一看,消磨時間,我們的眼前所出現的永遠都是那幾種口味,沒得選擇,但難道不是我們相信「市場」所以才弄出來的充斥著腥、羶、色或是一成不變的框架嗎?
想寫自己想寫的,想看就看,不愛看就不要看,這樣才有了多元,這樣才有了不同的世界,這樣才能讓一切都自由。
別再把什麼生存當作藉口,一切都只是短視近利。
快速、效率就是網路化時代、全球化時代帶給我們的壓力。
好像什麼事情都要求要馬上解決,賺錢也是,生活也是,目標也是,夢想⋯⋯夢想是什麼,或許夢想也會有人想要用錢去砸出來,那樣的東西也配叫做夢想嗎?
值得反覆細細琢磨,恆久流傳的東西不就都是那些糜糜之音,無病呻吟嗎?
哪個具有知識性的東西,具有專業性的東西是一直被人喜愛著的?都隨著時代變作墊腳石,或是被淘汰的消波塊,當過時了就不在直得被人提起,好像就只有詠嘆那樣不正經的東西才能夠繼續存活。
人們追尋的卻是那顯而易見有保存期限的物質,而不是恆久流傳的精神。
清高的那些詩人,被迫為五斗米折腰,那是因為真快活不下去,若還能活,也能在貶之中享受。
哪個是為了大富大貴而寫?
靠文字致富是不可能的了,但可以靠文字來帶給人們生活的不同。
文字的力量勝過千軍萬馬。
或許吧,文人的自尊已經不復存在。
看見那些號稱的作品,一個比一個相似,內容架構也差不多那樣,能抄的就抄,反正天下文章就一大抄。
所以我們才永遠都在演算法的魔掌之中,一直被推播著差不多的內容,活在那些雷同的世界觀中,那就是同溫層嗎?那就是現在流行的。
原本的初心就不見了,若突然出現了一個好作品,只會叫好不叫座,因為那不曾在我們的視線範圍中,那種類別推廣起來多困難。
不必怨天尤人。
或許這就是緣分,所以偉大的藝術家大都是在死後才被捧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