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謎題#11|到底要如何稱讚孩子?

育兒謎題#11|到底要如何稱讚孩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你知道肯定孩子很重要,但不知如何肯定孩子嗎?

正向聚焦》提到的基本句型是:「事實描述」+「正面評價」。

而肯定的層次還可以分成五個層次哦!就不怕父母想肯定孩子時,遇到詞窮的窘境!

raw-image

一、行為表現本身,可以觀察得到的行為。

例如:有完成作業、幫忙做家事、主動分享、禮貌問候……等等。

就像今天女兒起床時,主動說要刷牙,當然是立即要給予肯定的,所以我就跟他說:「哇!你自己走過來說要刷牙,很棒哦!」

二、一個人的能力或特質。

例如:感恩、勇敢、善良、包容、體貼……等等。

我大概最常反映給女兒的特質,就是「體貼」了,她經常會幫我想好下一步,並且幫我完成,例如當我洗完澡,她會急著拿眼鏡給我,雖然總是把我的鏡片弄得好霧……冏。

三、期待或動機。

指的是,一個人行為背後的「正向意圖」。

我覺得父母有時很容易誤會孩子,並且指出孩子的「負向意圖」,例如孩子主動幫忙,但能力不足而幫倒忙時,父母就很容易認為孩子是來找麻煩的,給予負面的情緒,然而孩子可能誤以為主動幫忙的動機,是父母不喜歡的。

四、信念或價值觀。

個人內心抱持著信念或價值觀,就是一個人所相信的事情。書中提到有些孩子會掩護朋友或手足做不好的事情,雖然不正確,但是可以肯定孩子重情重義!

五、身分認定

就是我們如何回答「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當正向聚焦的焦點在身分認定上,會產生極大的影響力,若誤用可能會有反效果。

就像是我在《讓孩子成為自己人生的專家》書中〈勇氣心〉章節提及,若是經常給孩子貼上鬼貼紙,如愛哭鬼、小氣鬼、懶惰鬼……等等,當孩子得到的鬼貼紙多了,也容易變成鬼。


💝感謝文字讓我們彼此相遇💝
如果,有同感,請你留言讓我知道,我會感謝你的鼓勵與認同。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請你按下追蹤或分享,或是送給我愛心哦!
當然也歡迎您用贊助,鼓勵我繼續分享閱讀重點唷!
也可以搜尋臉書粉絲專頁:胡瑋婷諮商心理師的療心話
祝福你,看到更多喜歡的文字,以及幫助你的生活改變得更加美好。

avatar-img
胡瑋婷諮商心理師的療心空間
245會員
316內容數
邀您一同品味平凡生活裡的美好故事,傳遞與延續生命裡的愛與正向能量。聯繫方式:[email protected]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孩子可以使用手機,但時機是越晚越好。 還記得,我邀請林旻沛老師,來學校教授網路成癮課程時,他告訴我他現在打算這是最後一堂針對專業輔導人員上的課,以後希望把心力放在小學生上,培養他們健康使用網路的觀念。 因此,若是能夠讓孩子越晚使用到手機,也許對他大腦的發展越好。 你和3C產品的關係是什麼?
由於工作轉換的關係,最近和孩子的相處時間變多了,有更多的時間觀察孩子的成長,也有更多時間反思自己的情緒與狀態,也有更多的時間去書寫與思索如何陪伴孩子成長。 被動型的父母:習慣壓抑自己真實的感受,假裝一切都安好,但其實並不好。被動型的父母害怕惹怒孩子,因此拚命的討好孩子。
開門見山地告訴你,你可以試著帶著「正念」做父母。 正念是現代相當流行的一門學問,它可以應用到各個領域,例如:飲食與心理治療,而我自己也經常試著將正念融入教養,因此今天特別來介紹《正念父母心,享受每天的幸福》這本書。 帶著正念做父母的三大關鍵 《正念父母心,享受每天的幸福》這本書提到的三大關鍵:
當孩子兩歲時,你可曾覺得他是個小麻煩嗎? 這時期的孩子逐漸行走自如,很多事情都充滿了新鮮與好奇,因此只要一有機會,他就想「自己動手」來做,或者是特別想幫助大人完成生活上的任務。 如果,孩子順利完成,父母不只會感到欣慰,還會給予孩子讚賞和肯定,但當孩子做得不好時,他會感到挫折而鬧脾氣。如此事情不但無法
大部分的父母都能發現,孩子到了兩歲至三歲的階段時,他會有特別的堅持,想像大人一樣,獨立做某些事情,但在不熟練的情況下,總是搞砸,最後還是得讓父母收拾殘局。 例如,每當吃飯時,兩歲的女兒總愛自己捧著飯碗,走到她自己的兒童餐椅上,若是有大人想幫她拿,她就會生氣,但若是讓她自己拿,中途很有可能不小心把碗打
有了孩子後,我特別容易注意到身旁的人,經常罵孩子:「哭什麼哭!哭就有用嗎?這麼愛哭。」通常越罵,還是就越哭得大聲,越難以收拾。 孩子是自己生的,也是自己養的。從親子教養來看,通常父母的教養方式,會決定孩子的行為模式,我們如何對待孩子,孩子就會習得如何對待我們,這是雙向的,孩子就是從我們的身上,學習
孩子可以使用手機,但時機是越晚越好。 還記得,我邀請林旻沛老師,來學校教授網路成癮課程時,他告訴我他現在打算這是最後一堂針對專業輔導人員上的課,以後希望把心力放在小學生上,培養他們健康使用網路的觀念。 因此,若是能夠讓孩子越晚使用到手機,也許對他大腦的發展越好。 你和3C產品的關係是什麼?
由於工作轉換的關係,最近和孩子的相處時間變多了,有更多的時間觀察孩子的成長,也有更多時間反思自己的情緒與狀態,也有更多的時間去書寫與思索如何陪伴孩子成長。 被動型的父母:習慣壓抑自己真實的感受,假裝一切都安好,但其實並不好。被動型的父母害怕惹怒孩子,因此拚命的討好孩子。
開門見山地告訴你,你可以試著帶著「正念」做父母。 正念是現代相當流行的一門學問,它可以應用到各個領域,例如:飲食與心理治療,而我自己也經常試著將正念融入教養,因此今天特別來介紹《正念父母心,享受每天的幸福》這本書。 帶著正念做父母的三大關鍵 《正念父母心,享受每天的幸福》這本書提到的三大關鍵:
當孩子兩歲時,你可曾覺得他是個小麻煩嗎? 這時期的孩子逐漸行走自如,很多事情都充滿了新鮮與好奇,因此只要一有機會,他就想「自己動手」來做,或者是特別想幫助大人完成生活上的任務。 如果,孩子順利完成,父母不只會感到欣慰,還會給予孩子讚賞和肯定,但當孩子做得不好時,他會感到挫折而鬧脾氣。如此事情不但無法
大部分的父母都能發現,孩子到了兩歲至三歲的階段時,他會有特別的堅持,想像大人一樣,獨立做某些事情,但在不熟練的情況下,總是搞砸,最後還是得讓父母收拾殘局。 例如,每當吃飯時,兩歲的女兒總愛自己捧著飯碗,走到她自己的兒童餐椅上,若是有大人想幫她拿,她就會生氣,但若是讓她自己拿,中途很有可能不小心把碗打
有了孩子後,我特別容易注意到身旁的人,經常罵孩子:「哭什麼哭!哭就有用嗎?這麼愛哭。」通常越罵,還是就越哭得大聲,越難以收拾。 孩子是自己生的,也是自己養的。從親子教養來看,通常父母的教養方式,會決定孩子的行為模式,我們如何對待孩子,孩子就會習得如何對待我們,這是雙向的,孩子就是從我們的身上,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