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8/04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閱讀筆記#005】《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閱讀筆記

現在就讀書

如論何時,我們都應當讀書,讀書可以帶來豐富的學養,透過作者的眼睛看世界、增廣見聞;讀書豐富我們的生活,使我們只有一次的人生,活了好幾種不同的版本;讀書能夠使人成長、使人變得有前進的力量、甚至翻轉人生,讀書的好處實在多。
作者齋藤孝,在教育學、身體論、溝通論領域耕耘成就廣為人知,並出版多本著作。這本《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將帶領我們到,只有閱讀人才到的了的高度,透過作者的見解,讓我們了解閱讀的美妙之處,以及無論何時,我們都應該「現在」就讀書。
閱讀網路文章時,我們不是「讀者」,是「消費者」。
當我們處於主動選擇的狀態時,我們只會慣性地,選擇自己覺得有趣的內容,這意味著,我們很難有新知識的累績。這樣的資訊來的快去得也快,好像看了很多東西,似乎沒有留下多少有用的資訊,瀏覽越多,越是空虛。
想體驗一件事,必須付出一定時間,可惜現在現在網路過於便利,以至於這樣的「素食」餵養,使我們漸漸失去耐性。閱讀是一種體驗,當我們在閱讀時,會對書中場景產生投射,大腦的這種狀態,和我們實際體驗某些事物很接近。也就是說,雖然一個人的在有限生命內,能夠實際體驗到的真實事物有限,但我們可以透過閱讀大量個獲得相似的體驗,這就是為什麼閱讀可以豐富「只有一次」的人生的道理。
深刻的認識會在所有領域相通。
可以發現,厲害的人通常,在多個領域都有不錯的表現,這是因為他們容易找到「模板」,也就是規則,並思考如何把這個模板套用在新的事物上。因為他們看得夠多,這些模板在他們眼中長得是一樣的,所以他們很懂得貫通、利用。
即便在一般人眼中,這些認知力敏銳的人已經夠厲害,但他們仍然停不下來。就是因為他們認知力高、看的東西多,所以才會覺得還有很多好玩的事還沒做,而且充滿活力。
有幸,我們也能成為這樣的人。作者在書中章節末,替我們列出精選書單,領域橫跨經濟學、心理學、文哲史、數理等總計四十本。透過作者專業的推薦,省去我們繞路的時間,讓我們更快、更直接地吸收知識養分,塑造我們全新的人格。
透過這本書,我想分享三件事讓你知道:
  1. 閱讀帶來的自我提升:閱讀能形塑一個人的人格、培養更有深度的思考力。
  2. 網路閱讀只不過是淺灘上找貝殼:網路上甚麼都有,但碎片化的資訊,與選擇性閱讀,不但不會增加見識,反而是讓你變傻的開始。
  3. 閱讀的方式:廣泛閱讀能提升知性,成串聯周遭事物,將所知所學運用到極致。

讀書的好處

讀書最大的目的不再吸收知識,而在體驗。
閱讀可培養一個人的深度。以前我念服裝的時候,因為我念得是夜間部,所以有很多非應屆的社會人士。當時在實作教室裡燙衣服,跟一位當爸爸的學長聊天。學長說到:「(前略)就像這塊布一樣,一塊布漂不漂亮,不再於它的花色多鮮豔,而是在於質感。」,我覺得學長說得對極了,這句話我一直記到現在,試著回想看看,在你身邊,你認為有魅力的人,真的是外表漂亮嗎?還是另有其他的原因?有深度的人,待人接物、談吐,定在水準之上,這樣的人自然有魅力。
挖掘文化精神,讓我們更強大。每個民族都有其民族特色,對不同的民族來說,都有他們自有的文化精神。我們沒有人是獨自存在的,我們都活在各種文化當中。除非一天到晚出國,否則我們平時也很難意識到,更別說是感受了。而閱讀可以幫我們做到這件事,透過閱讀,我們得以實現「只有一次的人生,但活了一千種版本」,使我們的視野變得更大,這簡直比玩RPG遊戲還有趣。
閱讀可鍛鍊思考力。閱讀表面上看來是「靜態活動」,但實際上閱讀是「動態活動」。我們在閱讀得當下,是不間斷得在做腦部運動的。對於作者的觀點,我們不是照單全收,這裡面必須有我們的看法,作者說的對嗎?那裏覺得怪怪的,我們都要不斷地提出疑問,這是與作者的對話,也是與自己的對話。如果有心的話,可以將自己閱讀後的心得,說給別人聽,或是為這本書寫推薦文,說的好不好、寫得如何不重要,重點是透過這樣的練習,提升自我的思考。

有網路,還需讀書?

網際網路雖有大海之稱,但十之八九的都像在淺灘上撿拾貝殼,鮮少有人潛入深處。
  • 的確,網路上無時無刻都又大量的資訊,從古至今的歷史、新聞、故事、知識、詞語定義與解釋、文學作品等,只要你想,甚麼都能找到。
  • 但是,即便擁有這麼龐大的數據庫,我們仍然侷限在我們有興趣的內容,這種挑食的行為,不管數據庫有多大,學習到的內容也不會增加,況且,這種碎片化的知識,是別人整理過的、濃縮過的、用別人的腦袋消化吸收後的產物,我們不能確保,每個人理解資訊脈絡和組織會跟我們一致,因此,不看原始資料來源,只看濃縮過後的懶人包,是危險的。
  • 此外,由於網路的便利性,養成了我們面對眼前內容也變得「速食」起來。眼光容易往更吸引眼球的內容移動,聳動的標題、廣告文案、圖片及影像,這些外在因素,使我們無法好好面對一則文字內容,簡單說就是沒有消化吸收,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資訊恐慌症」,看完一堆東西後,卻甚麼也說不出來的原因。
  • 在這種情形下,很容易變成只懂「專業」的白痴,這裡的專業,還不是真正的專業,只是營養失衡所比較出來的結果。閱讀有趣的地方在於,下一本書就出現在這本書裡,如此慢慢得伸展觸角,擴大我們的認知邊界,這種接續是得閱讀,能有效得串聯知識,閱讀將不再漫無目的。事實上,無論是否有網路,我們都應該要讀書,要知道,AI也是人造出來的,沒有人類的智慧,哪來的大數據,在厲害的人工智能,若沒有東西可以搜尋、哪還能產出甚麼條理的資訊。現在,還需要擔心ChatGPT嗎?好好充實自己才是最實在的做法。

如何讀書?

增加視野廣度的閱讀 。我們慣性的認為,「我是這樣想,對方應該也是這樣想」。雖然我們都知道,每個人看事各有自己的角度,但還是很難跳脫自己的視角。因此我們可以利用閱讀,來幫助我們練習觀看的方式。在閱讀時,先不帶批判的看過,已先接受為主,這個時期,把自己當作作者,反覆這麼做,就會增加我們閱讀視角的廣度,未來在看一件事情,就會有更多的思考面向,而不會拘泥一點。
閱讀要把自己帶入。我們在閱讀過程中,一定會讀到某段觸動我們神經的話,甚至有些人會起雞皮疙瘩。之所以有如此反應,表示這段文字寫的,跟我們的經驗有所連結。這些讓我們停頓處,就是共鳴處。這些地方一定要記下來,回頭好好思考,如果讀過只是覺得,「原來如此」「有感覺耶!」,這表示並沒由投入感情閱讀、沒有與自身經驗作連結,這就沒有起到深化思考的作用,如此一來就可惜了。
求知不求媒介。有些經典厚重,或是不容易讀,如果我們直接讀原著,不免會信心受挫。市面上有很多改編作品,以漫畫、小說、電視劇、電影等形式呈現,也許改編作品只呈現原著的部分內容,但我們可以先閱讀這些改編的內容,做為導讀,有了基本觀念後,再回頭閱讀原著,就比較容易了,因此原著與改變的作品,並非是個選擇,我們可以都看,這不影響我們求知,反而降低了我們接觸經典的門檻。

後記:思維決定行為

愛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什麼叫瘋子,就是重複做同樣的事情還期待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網路時代確實帶來了便利,但同時也帶來了危機,這取決於利用的方式。就像食物的外送服務一樣,菜單選擇多元、並且大大得縮短,從出餐到送達目的地的時間,原本是便民服務,但是太過方便,也會導致一批「方便還要再更方便」的人出現。時常點選相同美味的食物,這些食物出起來身心都舒服,但老是舒服是有代價的,吃著這些食物,不可能會讓身體健康起來,好吃就是因為有很多添加物,能夠滿足口腹之慾,所以有害身體機能。同理,老是給大腦餵養相同的食物,是不可能有所提升的。
當然網路也沒這麼糟,我們還是能夠與網路達成合作關係,利用網路將觸角伸向更遠處,擷取到更寬廣的資訊,透過網路的便利性,讓我們可以快速的取得更多利於我們的訊息,例如:我們想要學習哪個新領域,可以利用網路幫我們找到有哪些書籍,再利用網路查詢書籍評價,降低我們買到NG書的機率。
網路本身是中性的,懂得利用的人還是能夠將其發揮到最大的價值,只要記得,智慧始終來自於人。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