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影像說話 讓大自然好好地被對待―《看見台灣》十周年紀念特輯專訪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環境議題是抽象、較難表達的,除非有汙染發生,才會變得具體。而齊柏林導演的《看見台灣》幫助我們去了解家園,從一個未曾看過的角度去審視,讓島上居民恢復成一個『正常人』。」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李偉文說,台灣四面環海、更是多島之山,靠山又靠海的我們明明離大自然這麼近,但因為歷史發展的脈絡,台灣人的生活卻總是遠離海、遠離山;我們不懂跟山海相處,也就不懂得保護她,一味的開發破壞,直到大自然反撲才知道做錯了什麼。

「《看見台灣》用鳥的視角,或者說是上帝的視角去看大地,乍看感覺美好,再細看就發現光禿的山頭、排放的汙水,破碎的海岸,強烈的反差引人深思,透過鏡頭的每個『看見』都會幻化成力量。」

人們往往太容易適應環境現狀,忘了這片土地曾經的樣子;而透過影像,能夠留下歷史、揭露真相。李偉文說,許多團體長年在環保領域倡議、推廣,努力了好幾十年,力量可能還不及一部電影、一個鏡頭讓大家清楚明白;尤其是對比性的畫面,更是勝過千言萬語。

「影像是最大眾化的媒介,早在一百多年前愛迪生發明電影時就曾說過,誰能掌握影像,誰就掌握了世界。」用文字傳揚理念。需要經過理解、轉譯,才能產生情感的連結;但影像卻直接碰觸到情感中樞,觀影者見到畫面感受喜悅、恐懼、感動……,都是最立即的反應。

「在這時代還是要透過影像傳揚理念,但影像拍攝的成本高,也需要有專業人士,對許多環保團體而言,都是沉重的負擔。」李偉文認為,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能運用齊柏林導演留下的珍貴影像檔案,補足非營利組織團體在影像上的缺乏,透過授權,不必耗費資源再去拍類似的作品;而齊導演的作品中蘊藏震懾人心的魅力,搭配環境議題,相信能提升全台灣的環境教育的深度、廣度。

raw-image

 看見台灣十周年―112.06.09.

    昨天下午參加「看見台灣」十周年及「看見台灣Ⅲ」發表記者會,「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贊助者以及許多媒體都參加了這場記者會。

    基金會的歐晉德董事長致完詞後,就邀請十年來最支持基金會的緯創林憲銘董事長上台講話。

    想不到林憲銘董事長一上台就說:「這一切都是緣分。」之後就細細陳述這些因緣。原來林董事長雖然在企業裡有成立基金會,但是對於生態環保這個領域是個門外漢,但是直到跟荒野保護協會的李偉文合作後,才認識到台灣的生態環境,也才知道有很多人在為這塊土地而努力。

    因此後來得知有位年輕人,齊柏林在拍台灣的紀錄片時,才會允諾不夠的經費以及後製的錢我可以全部支持。

    坐在台下的我,聽到林董事長這番話,嚇了一跳,也很感動。記得二十多年前我當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時,副秘書長施純榮到某個讀書會演講時,坐中有林董事長的夫人,會後邀請荒野跟林董事長碰面,看有沒有哪些可以合作的計劃。

    從那時候到今天,長達二十多年,緯創與荒野每年要在全台灣各地都有許多環境守護與環境教育的計劃在實踐著,林董事長在百忙當中也會撥空聽取執行進度並給予意見,有空時他也會親自參加某些活動或訓練。

    常常會覺得,台灣之所以美麗,是因為有這些真誠真心的企業家們。

avatar-img
1.5K會員
2.1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偉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古代的筆記小說裡看到一則笑話。     有位解差押解一名犯罪的和尚發配邊疆,途中喝了酒,醉得不醒人事。和尚趁機把解差的頭髮剃去,換上自己的僧衣,又把枷鎖除下給解差戴上。     解差醒來後,不見和尚,很緊張。忽然看見自己身穿僧衣,手往頭上一摸竟無毛髮,又看見枷鎖也戴在頭上,很納悶:「奇怪?和尚
今天學到一個新詞—全職兒女。 這是中國新形態的職業,就像台灣早年說的全職家庭主婦或後來流行的全職奶爸,既然是職業,就會有一定的權利與義務。 全職兒女不同於已流行一段時間的啃老族,因為全職兒女既然是職業,所以會擔負部分家務或陪伴父母親,幫忙處理雜事或接送父母參加他們的休閒及人際活動……等等,兒女是
哈佛大學布魯克斯的研究發現,成就愈高的人,到了退休之後愈不快樂。 一般的常識總以為,當我們努力工作,認真賺錢,達到職業上的高成就後,也就是所謂人生的勝利組,從此就幸福快樂。其實結果很可能剛好相反,職場愈是成功,退休後愈可能不快樂。 只要稍加思考,這個答案是合理的,就像以前我們當笑話講的,一個原本
雖然常常接受採訪,但是很少有一篇專訪字數寫到七千多字,而且還是印刷的實體雜誌。 這幾年很多雜誌都停刊了,除了財經政論或八卦類的周刊外,其他以一般社會大眾為取向的刊物都敵不過線上媒體與如滔滔江水綿延不絕的網路訊息。 但是書店的雜誌架上似乎還是琳瑯滿目?我想大多是針對某些特殊族群的專業刊物吧,除了市
我不常上咖啡館,除非有朋友邀約碰面,但是我也喝咖啡。每天早上起來,泡一杯咖啡坐在書桌前,看著窗外天色慢慢轉亮,城市逐漸清醒;第二杯咖啡是在午飯過後,在上班前泡的。     我不是為了喝咖啡而喝咖啡,藉由一杯咖啡彷彿在身邊圍出一個「結界」,一個不受干擾的時空,可以暫時停下一切,整理自己的情緒與心靈。
「地球為什麼哭了」推薦 飄到小島的鮮紅箱子為蒂裘來城市生活的訊息,隨後死亡擱淺的大鯨魚,龐大的身軀裡塞滿了來自文明社會創造出來,花花綠綠的塑膠產品,這些東西把小島裝扮得五顏六色,生活似乎更有趣了,但是,為什麼鳥不再唱歌了?過去一直陪伴在蒂裘身邊的小豬怎麼不見了?海邊只剩被海浪沖上岸的死魚和溼掉的垃圾
在古代的筆記小說裡看到一則笑話。     有位解差押解一名犯罪的和尚發配邊疆,途中喝了酒,醉得不醒人事。和尚趁機把解差的頭髮剃去,換上自己的僧衣,又把枷鎖除下給解差戴上。     解差醒來後,不見和尚,很緊張。忽然看見自己身穿僧衣,手往頭上一摸竟無毛髮,又看見枷鎖也戴在頭上,很納悶:「奇怪?和尚
今天學到一個新詞—全職兒女。 這是中國新形態的職業,就像台灣早年說的全職家庭主婦或後來流行的全職奶爸,既然是職業,就會有一定的權利與義務。 全職兒女不同於已流行一段時間的啃老族,因為全職兒女既然是職業,所以會擔負部分家務或陪伴父母親,幫忙處理雜事或接送父母參加他們的休閒及人際活動……等等,兒女是
哈佛大學布魯克斯的研究發現,成就愈高的人,到了退休之後愈不快樂。 一般的常識總以為,當我們努力工作,認真賺錢,達到職業上的高成就後,也就是所謂人生的勝利組,從此就幸福快樂。其實結果很可能剛好相反,職場愈是成功,退休後愈可能不快樂。 只要稍加思考,這個答案是合理的,就像以前我們當笑話講的,一個原本
雖然常常接受採訪,但是很少有一篇專訪字數寫到七千多字,而且還是印刷的實體雜誌。 這幾年很多雜誌都停刊了,除了財經政論或八卦類的周刊外,其他以一般社會大眾為取向的刊物都敵不過線上媒體與如滔滔江水綿延不絕的網路訊息。 但是書店的雜誌架上似乎還是琳瑯滿目?我想大多是針對某些特殊族群的專業刊物吧,除了市
我不常上咖啡館,除非有朋友邀約碰面,但是我也喝咖啡。每天早上起來,泡一杯咖啡坐在書桌前,看著窗外天色慢慢轉亮,城市逐漸清醒;第二杯咖啡是在午飯過後,在上班前泡的。     我不是為了喝咖啡而喝咖啡,藉由一杯咖啡彷彿在身邊圍出一個「結界」,一個不受干擾的時空,可以暫時停下一切,整理自己的情緒與心靈。
「地球為什麼哭了」推薦 飄到小島的鮮紅箱子為蒂裘來城市生活的訊息,隨後死亡擱淺的大鯨魚,龐大的身軀裡塞滿了來自文明社會創造出來,花花綠綠的塑膠產品,這些東西把小島裝扮得五顏六色,生活似乎更有趣了,但是,為什麼鳥不再唱歌了?過去一直陪伴在蒂裘身邊的小豬怎麼不見了?海邊只剩被海浪沖上岸的死魚和溼掉的垃圾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科幻電影虛構的外星球上,原始住民們只要將尾巴末端與動物鬃毛、植物維管束組織相連,纏繞在一起的生命線就會得知彼此的意識,共同連至大地母親的意識之中,無須訴諸言語。在名為地球的這座美麗行星上,人類或許是唯一與地球失去連結的生命物種。
Thumbnail
達悟還被稱雅美的時候,紀錄片《蘭嶼觀點》,紀錄80、90年代的蘭嶼人文風景,台灣人類學者胡台麗受到當時排外的達悟族人接受,打算拍攝一部講述蘭嶼人事物的紀錄影片,來敘述蘭嶼這小島上真實的樣貌與問題。除了醫療資源匱乏、傳統風俗迷信、開放觀光決策的瑕疵等,還有如今依舊無解的核廢料放置問題,從過去直到今日。
Thumbnail
2024/05/15看了最長的電影,廖克發導演的新電影《由島至島》。導演延續過往關心東南亞華人的議題,用290分鐘,講述了二戰時期,被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人們及國家,怎麼去記得這場戰爭?以及作為當代人,我們怎麼重新認識自己的歷史?
Thumbnail
「山那麼多,為什麼台灣人對山林如此陌生?」 其實不止志祺的標題,這個問題一直以來困惑著許多愛山的人們。 台灣走入世界舞台剛好滿四百年,而多山之島的台灣,島民對山的陌生,起點各異,卻完整訴說了一段段開拓與衝突的歷史。直到千禧年後,台灣才真正迎來自由的全民之山。
Thumbnail
本文章介紹了臺灣的林業歷史、日本的里山概念,以及以西粟倉村為案例的森林經營新模式。透過充分發掘當地資源,西粟倉村成功打造了一個理想經濟圈,實現了林業的復甦和村落振興。文章深入探討了裡山與生態多樣性的關係,以及西粟倉村的森林管理計畫和地方振興企劃,作為永續經營的新模式值得市場關注。
Thumbnail
因為環境險惡所激發出與自然共存的智慧、由於地處偏遠意外保留的文化遺產與珍貴物種,還有面對財團撐腰的專業知識輾壓,卻不惜一切努力而誕生出的公民意識;它不只讓讀者對「惡地」有了更多的想像,同時也在人文、公民及文化等領域,有了深刻的啟發。
Thumbnail
一向喜歡看紀錄片,透過紀錄片總是可以感受一幕幕與自己截然不同的人生,從中獲取更多視角,突破自身侷限。這篇文章,則想透過兩部紀錄片,分享紀錄片中的無家者處境;並進一步延伸討論城市空間治理政策上,針對無家者議題,台灣還有哪些努力的可能性。
Thumbnail
臺灣,四面環海的美麗之島。歷經億萬年的歲月積累,有著高山、丘陵、平原、湖泊與海灣等豐富的自然景觀,以及涵蘊多元的人文與物產風貌。   長年在南台灣臺南、高雄、屏東從事社區工作的我,在決定籌設工作室時,腦海中想著如何將多年來所接觸到的美好事物,用具有畫面感與內涵的名字,來做為人生事業與志業的名
Thumbnail
期待透過導演的分享,能夠讓大家對於《台灣佛教淨土先行者:李炳南居士》這部紀錄片,有更多的理解。
Thumbnail
在科幻電影虛構的外星球上,原始住民們只要將尾巴末端與動物鬃毛、植物維管束組織相連,纏繞在一起的生命線就會得知彼此的意識,共同連至大地母親的意識之中,無須訴諸言語。在名為地球的這座美麗行星上,人類或許是唯一與地球失去連結的生命物種。
Thumbnail
達悟還被稱雅美的時候,紀錄片《蘭嶼觀點》,紀錄80、90年代的蘭嶼人文風景,台灣人類學者胡台麗受到當時排外的達悟族人接受,打算拍攝一部講述蘭嶼人事物的紀錄影片,來敘述蘭嶼這小島上真實的樣貌與問題。除了醫療資源匱乏、傳統風俗迷信、開放觀光決策的瑕疵等,還有如今依舊無解的核廢料放置問題,從過去直到今日。
Thumbnail
2024/05/15看了最長的電影,廖克發導演的新電影《由島至島》。導演延續過往關心東南亞華人的議題,用290分鐘,講述了二戰時期,被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人們及國家,怎麼去記得這場戰爭?以及作為當代人,我們怎麼重新認識自己的歷史?
Thumbnail
「山那麼多,為什麼台灣人對山林如此陌生?」 其實不止志祺的標題,這個問題一直以來困惑著許多愛山的人們。 台灣走入世界舞台剛好滿四百年,而多山之島的台灣,島民對山的陌生,起點各異,卻完整訴說了一段段開拓與衝突的歷史。直到千禧年後,台灣才真正迎來自由的全民之山。
Thumbnail
本文章介紹了臺灣的林業歷史、日本的里山概念,以及以西粟倉村為案例的森林經營新模式。透過充分發掘當地資源,西粟倉村成功打造了一個理想經濟圈,實現了林業的復甦和村落振興。文章深入探討了裡山與生態多樣性的關係,以及西粟倉村的森林管理計畫和地方振興企劃,作為永續經營的新模式值得市場關注。
Thumbnail
因為環境險惡所激發出與自然共存的智慧、由於地處偏遠意外保留的文化遺產與珍貴物種,還有面對財團撐腰的專業知識輾壓,卻不惜一切努力而誕生出的公民意識;它不只讓讀者對「惡地」有了更多的想像,同時也在人文、公民及文化等領域,有了深刻的啟發。
Thumbnail
一向喜歡看紀錄片,透過紀錄片總是可以感受一幕幕與自己截然不同的人生,從中獲取更多視角,突破自身侷限。這篇文章,則想透過兩部紀錄片,分享紀錄片中的無家者處境;並進一步延伸討論城市空間治理政策上,針對無家者議題,台灣還有哪些努力的可能性。
Thumbnail
臺灣,四面環海的美麗之島。歷經億萬年的歲月積累,有著高山、丘陵、平原、湖泊與海灣等豐富的自然景觀,以及涵蘊多元的人文與物產風貌。   長年在南台灣臺南、高雄、屏東從事社區工作的我,在決定籌設工作室時,腦海中想著如何將多年來所接觸到的美好事物,用具有畫面感與內涵的名字,來做為人生事業與志業的名
Thumbnail
期待透過導演的分享,能夠讓大家對於《台灣佛教淨土先行者:李炳南居士》這部紀錄片,有更多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