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死亡,寫出生命的意義:一位心理師的反思之旅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四年前,我第一次非常近的凝視死亡。

那天,我和先生本來快快樂樂地要去迎接我們的雙胞胎女兒,然而,那一天,卻成為我人生中最絕望的一天。我的其中一個孩子沒有活下來,我同時體會初為人母的喜悅,也一邊處理此生截至為此最大的失落。

面對死亡,寫出生命的意義:一位心理師的反思之旅 Picture: Glen Jackson on Unsplash

面對死亡,寫出生命的意義:一位心理師的反思之旅 Picture: Glen Jackson on Unsplash

作為一個心理師,我一直在想我要不要記錄下我這四年如何走過喪女之痛,真的有人會看嗎?有人會因此得到慰藉嗎?我該如何和我另一個女兒愛瑪談論生命和死亡呢?因為曾經這麼近的凝視死亡,我甚至在思考如果有一天我不在這個世界了,我要如何讓我活著的女兒了解她的媽媽,並且知道我對她深深的愛和祝福。

我最近很喜愛的一本書「也許你該找人聊聊」提到了我這幾年來人生中一個很大的生命議題:死亡(我相信也是很多人心中很大的生命議題或是恐懼)。作者蘿蕊・葛利布(Lori Gottlieb)說:

覺察死亡能使讓我們活得更完整,而且焦慮不但不會增加,還可以減少。

對於很多人來說,死亡最可怕的不是那個結果,而是臨近死亡的那個過程。然而,對我而言,死亡本身並不可怕,我擔心的是我的離開會對年幼的女兒造成的影響。我是在生了女兒之後才開始學著正視死亡這件事。

我們擔心的其實不只是「死亡」這件事,而是擔心自己從這個世界上消失得無影無蹤。

「死亡」是心理學界知名學者兼精神病醫學家歐文・亞隆(Irvin Yalom) 歸納的四個人生終極關懷中的其中之一。死亡是人們經常壓抑的恐懼,通常這種恐懼會隨著年齡增長逐漸增高。而我們擔心的其實不只是「死亡」這件事,而是擔心自己從這個世界上消失得無影無蹤。藉由寫作,我希望如果有一天我離開了,我的思想、我對女兒的愛,還有我對世界的祝福能有機會被保留下來。寫作是一種存在的象徵。

我希望你們都能夠從我的文字中感受到我對你們的關愛與祝福

另外一個讓我想要開始創作的原因是因為我希望能留下些有用的知識給我的當事人、那些沒有資源去找心理諮商師的人、還有我親愛的家人朋友。我從小就是一個感受力很強的人,這大概也是為什麼我會選擇從事這個行業的原因之一。在從事諮商工作時,我和我的當事人一起見證與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頓悟與療癒時光。有些當事人在晤談室內處於一種我們心理師稱為「淹沒」(flooded)的狀態,也就是神經系統超載,而無法真正體會或記憶我們探討的內容,我希望有一個機會去幫他們記錄下來,以便往後的回顧。通常我每個書寫的主題都會是他們的「痛點」(也可以說是「人生議題」),而我發現這些「痛點」其實也是很多人的痛點,與其就讓它過去了,何不書寫下來給有需要的人參考或是使用呢?

書寫也是我的自我療癒時光

在寫作中,我發現我常常處於一種心流的狀態,很容易忘記時間,常常一回神就已經半夜了。對我來說,寫作的過程除了十分的療癒之外,它也能幫助我統整自我以及回顧、紀錄我所熱愛的諮商工作。開始使用方格子這個平台是因為我的網站正在更新、架設部落格中。某天晚上,我突發奇想那我何不自己先找一個喜歡的平台開始寫呢?方格子簡潔還有容易操作的介面讓我的寫作變得容易。我特別感謝這個平台,讓我增加了一些我從來沒想過的機會

這就是我創作的決心:出於愛、出於對人生我的當事人的負責、還有對其他有相似經驗的家長和朋友的人性的善意。



如果你喜歡本篇文章歡迎您分享,並請標明出處。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

我是朱映蓉 (Emily Chu) ,美國持照心理師,奔四的中年婦女,從大學就熱愛心理學直至今日。台灣是我的家鄉,目前居住於加州矽谷。致力於分享簡單、易懂的心理學知識與書籍給社會大眾和家人朋友。信箱:emilychutherapy@gmail.com  


致力於推廣簡單、實用的心理學知識和書籍給社會大眾和家人朋友。 如果你喜歡我的分享,請訂閱我的方案,你的支持就是我寫作的動力。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有沒有人跟我一樣,滑著手機,看著待辦事項清單上的一大堆任務,總想著:「反正還有時間,晚點再做也沒關係」 雖然知道這是在自我欺騙,不過就是不想動。當你習慣拖延,它就會像一個無形的手,牢牢地把你困在舒適圈裡,讓你越來越懶。利用這四方法(五秒法則、 三分鐘行動原則、帕金森法則、目標拆分法)讓自己持續前進
有沒有人跟我一樣,滑著手機,看著待辦事項清單上的一大堆任務,總想著:「反正還有時間,晚點再做也沒關係」 雖然知道這是在自我欺騙,不過就是不想動。當你習慣拖延,它就會像一個無形的手,牢牢地把你困在舒適圈裡,讓你越來越懶。利用這四方法(五秒法則、 三分鐘行動原則、帕金森法則、目標拆分法)讓自己持續前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生與死,這兩個詞彙,總是引發我們最深的思考和情感波動。從生命的初始,到最終的離別,這一條漫長而又短暫的道路上,充滿了喜悅與悲傷、得到與失去的矛盾與拉扯。人類是情緒的動物,我們擁有理性,但在面對生死時,我們的脆弱顯得格外明顯。這種對生命的重視,使得我們的生活被深深地影響著。 生命的開始,往往從一個母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人們害怕死亡,禮儀師應該是教育業,打造一個讓人不害怕死亡的世界。本書為讀者提供對生死議題的思考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本文介紹了善終的態度和安寧療護的觀念,鼓勵人們及時道謝、道歉、道愛、道別。
Thumbnail
死亡,是每個人一生中必定會經歷的事,它代表著人生的終點、同時也代表著一條生命的逝去,這些逝去的人,也許是你最愛的家人、最好的朋友、或者是一些默默無名的人,當人們面對這些生死離別之時,總會感到十分地傷心和悲痛
書籍《生命的禮物》歐文·亞隆◉著 第41篇 談論死亡 & 第42篇 強化死亡與生命的議題 關於「死亡」兩個字,讓我們聯想到了什麼?最直接的恐怕就是沒了呼吸心跳,不再對人世間有任何的反應,肉體軀殼將因終止正常運作而腐壞。身邊的親友因為失去摯愛,而感到憂傷。 回到個人身上,如果不曾面臨死亡的威脅
我不知道是不是也會有人跟我一樣 會對 “死亡” 感到恐懼 我恐懼的不是自己的死亡,而是親人的死亡 小時候,真的很小,大約3、4歲的時候 我會在某種時刻,就像開關被打開一樣心中浮起深刻的恐懼感 然後抱著媽媽哭著說,害怕她死掉 那時候不懂,媽媽大概也覺得:傻孩子~ 但這樣的恐懼感,無從
Thumbnail
許多人談及死亡,總感覺害怕,與自己至親的家人告別的時候,也讓人感覺悲傷。然而,不去談死亡,並不會讓死亡消失,反而我們應該去珍惜與家人的相處的時光,因為生命短暫,必須把握每一次的相聚。死亡並不是人生的盡頭,死亡只是生命的一個階段,越過死亡,是生命另一個階段的開始。
Thumbnail
當我看見自己因「未知」而焦慮,再往更深入去看,為什麼我如此害怕「失去」? 從小,我最大的恐懼就是死亡。死亡是無法解答的未知,自然地引起我深刻的焦慮。 我很幸運地出生以來,享有溫暖的家庭環境、幸福的生活,我很害怕有天發生噩耗、死亡之後,我將失去這一切,無法延續現在的美好時光,而我將陷入孤單...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生命與死亡之間的奧祕,以及人類對於生命意義的思考。作者透過自己的經歷和感悟,試圖理解生命的延續和意義。文章藉由情感豐富的文字,引人入勝地探討了這個永恆的議題。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死亡對人類的影響,作者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分享了對死亡的思考和感受。他討論了對於疲憊、逃避和生命力的理解,並將這些觀點分享給有同樣想法的人或想了解的人。同時他也表示希望能夠理解每個人在面對極端選擇時所經歷的感受。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了一位年僅13歲的孩子關於死亡和生命的思考和體驗。從這位孩子的視角展開了對“死”的一種理解。從未有過的感受,這種靜謐的平和感覺遙遠而虛無縹緲,拼盡全力翻身,用手撐著地面,想站起來。原來,這是“死亡”的感覺。抑制了劇烈的疼痛和極度的恐懼,這個世界已經與他人不相干。這種回憶,如此的平和。
Thumbnail
生與死,這兩個詞彙,總是引發我們最深的思考和情感波動。從生命的初始,到最終的離別,這一條漫長而又短暫的道路上,充滿了喜悅與悲傷、得到與失去的矛盾與拉扯。人類是情緒的動物,我們擁有理性,但在面對生死時,我們的脆弱顯得格外明顯。這種對生命的重視,使得我們的生活被深深地影響著。 生命的開始,往往從一個母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人們害怕死亡,禮儀師應該是教育業,打造一個讓人不害怕死亡的世界。本書為讀者提供對生死議題的思考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本文介紹了善終的態度和安寧療護的觀念,鼓勵人們及時道謝、道歉、道愛、道別。
Thumbnail
死亡,是每個人一生中必定會經歷的事,它代表著人生的終點、同時也代表著一條生命的逝去,這些逝去的人,也許是你最愛的家人、最好的朋友、或者是一些默默無名的人,當人們面對這些生死離別之時,總會感到十分地傷心和悲痛
書籍《生命的禮物》歐文·亞隆◉著 第41篇 談論死亡 & 第42篇 強化死亡與生命的議題 關於「死亡」兩個字,讓我們聯想到了什麼?最直接的恐怕就是沒了呼吸心跳,不再對人世間有任何的反應,肉體軀殼將因終止正常運作而腐壞。身邊的親友因為失去摯愛,而感到憂傷。 回到個人身上,如果不曾面臨死亡的威脅
我不知道是不是也會有人跟我一樣 會對 “死亡” 感到恐懼 我恐懼的不是自己的死亡,而是親人的死亡 小時候,真的很小,大約3、4歲的時候 我會在某種時刻,就像開關被打開一樣心中浮起深刻的恐懼感 然後抱著媽媽哭著說,害怕她死掉 那時候不懂,媽媽大概也覺得:傻孩子~ 但這樣的恐懼感,無從
Thumbnail
許多人談及死亡,總感覺害怕,與自己至親的家人告別的時候,也讓人感覺悲傷。然而,不去談死亡,並不會讓死亡消失,反而我們應該去珍惜與家人的相處的時光,因為生命短暫,必須把握每一次的相聚。死亡並不是人生的盡頭,死亡只是生命的一個階段,越過死亡,是生命另一個階段的開始。
Thumbnail
當我看見自己因「未知」而焦慮,再往更深入去看,為什麼我如此害怕「失去」? 從小,我最大的恐懼就是死亡。死亡是無法解答的未知,自然地引起我深刻的焦慮。 我很幸運地出生以來,享有溫暖的家庭環境、幸福的生活,我很害怕有天發生噩耗、死亡之後,我將失去這一切,無法延續現在的美好時光,而我將陷入孤單...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生命與死亡之間的奧祕,以及人類對於生命意義的思考。作者透過自己的經歷和感悟,試圖理解生命的延續和意義。文章藉由情感豐富的文字,引人入勝地探討了這個永恆的議題。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死亡對人類的影響,作者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分享了對死亡的思考和感受。他討論了對於疲憊、逃避和生命力的理解,並將這些觀點分享給有同樣想法的人或想了解的人。同時他也表示希望能夠理解每個人在面對極端選擇時所經歷的感受。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了一位年僅13歲的孩子關於死亡和生命的思考和體驗。從這位孩子的視角展開了對“死”的一種理解。從未有過的感受,這種靜謐的平和感覺遙遠而虛無縹緲,拼盡全力翻身,用手撐著地面,想站起來。原來,這是“死亡”的感覺。抑制了劇烈的疼痛和極度的恐懼,這個世界已經與他人不相干。這種回憶,如此的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