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在長期關注政府單位青年政策訊息的人,對於中央單位到地方政府的「青年顧問團」一定不陌生。雖然我沒有承辦過類似的工作,但從網路訊息來判斷,所謂的「青年顧問」或是「青年諮詢委員」,多數的任務及功能比較偏向於提供「想法」或「作法」,青年本人似乎不用真正捲起袖子進行工作。或許因為是這樣的運作方式,多數政府單位運行幾年之後,也就沒再繼續起動青年顧問的計畫。
七月初的The Economist(經濟學人雜誌)一篇小短文上方一張穿著正式服裝卻有稚嫩臉孔的照片,吸引我的目光進而閱讀內文。
文中報導美國大學生近十年以來,流行參與一種以擔任企業顧問的名義,進行資料搜整及企業市場分析的社團(consulting clubs),是貨真價實的顧問公司所執行的工作。社團收取低於市場行情的顧問費,作為社團運作的資金,拿來辦社員party之用,耶魯大學及柏克萊大學者有類似社團。
一位21歲柏克萊大學生參與這個2016年成立的顧問社團,每周花10小時為社團招來的客戶工作,而且沒有拿任何薪資。在被問及為什麼要在大學歡樂時光如此辛苦地擔任無給職工作,他們的回答是:交朋友、在一個大家庭裡互動相處並且在進入職場前磨練各種技能。
「新北文化大使」第一年所辦理的「公共事務工作坊」,以「世界咖啡館」的型式,邀請新北市所屬博物館負責教育推廣活動承辦人,一起聽取青年文化大使對於如何吸引年輕人進入藝文場館所表達的想法和建議。而這樣的討論型式,彙整所有的想法之後,或許也能稱為是一種「顧問式」的反饋。
或許博物館在位者會認為平均18歲的年紀,能有什麼具體的建言呢?
我們最近以新成立的新北市美術館為例,二年前所辦理的「世界咖啡館」,即有美術館籌備處承辦人員參與。當時將近一、二個小時的輪桌討論之後,所留下的紀錄,以目前的環境下,看起來都還是很實用的建議。
以下是學員在2021年進行「世界咖啡館」時所做的紀錄:
以形式上來說,首先,大部分的學員第一反應都是(美術館)要有拍照好看的景點,透過社群媒體的分享去吸引更多青年人前往美術館。再來,因為大部分學員這個年齡階段的人都比較依賴大眾運輸交通工具,因此交通方便也是很重要的點。其次,學員們也認為美術館的館內整潔以及長期維護是影響是否會再次美術館的重要因素。最後還有館內動線規劃完善、有休息區域適合親子家庭、有宣傳廣告讓常使用手機的青年知道美術館最近的活動、以及利用周圍公園舉辦其他短期活動。
以展覽內容來說,重要的分為兩種,一種是與自身的專業或是興趣有相關、對於自己來說有話題性的;另一種是有關於社會議題,具有啟發性的。次要則是有互動性以及與其他領域結合,像是科技線上遊戲可以利用網路裝置現場參觀或是現在流行的團體探索遊戲讓青年組成團體以遊戲的方式參觀美術館,最後還有在周圍公園舉辦大型活動帶動人潮,例如歡樂耶誕城、星空演唱會。
或許會有人質疑文化設施的功能和效益為何?
用一種很簡單的譬喻來解釋,如果大街小巷充斥著除了正餐以外的甜食點心店舖,那表示社會普遍階層的人們除了吃飽之外,還需要能點亮生活樂趣的東西,藝術文化體驗也是其一。
另一期的經濟學人雜誌「文化專欄」中,分析各國政府努力建設文化設施,期望能靠藝術文化吸引觀光並促使地區經濟發展(主標及副標題:Built to order-Governments around the world are turning to the arts as a means to spur economic regeneration)。這本雜誌母公司旗下的另一家公司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分析一座城市的活力來源有五項要素,包括Environment(環境)、Education(教育)、Infrastructure(公共設施)、Health care(醫療照護)及Stability(穩定度)。
社會文化教育所涉及領域很廣,藝術文化設施除了讓青年作為網美照po上IG之外,要用什麼方式讓文化的廣度和深度植入青年的腦袋裡,則是「青年文化大使」或「青年顧問」要好好思考的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