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不是因為時間到而發生,而是發生在你開始為人生抉擇的時刻。」
雖然講座主題是「在社創領域中開闢路徑,我如何在解決社會隱性痛點中見樹又見林?——好好星球執行長張希慈的利他職涯學」,但是在講者在分享中是以「一路成為你喜歡的大人」為主題,將自身的生命經驗與反思展開,述說他在人生道路上的經歷。
試錯、發覺與行動
盤點從 2013 到 2023 的工作歷程,張希慈發起了許多不同議題的計畫,包含免費故事寫作計畫、中越邊境村落流浪計畫、城市浪人教育種籽計畫以及金門廢墟青年計畫。談到不斷號召眾人並開始一個又一個計畫的原因,張希慈發現,根本原因是她喜歡有所學習、不斷成長的感覺,而每個不同議題計畫的發起,都能帶給他大量的收穫與啟發。
經驗過在顧問業的實習工作,他感受到身處不喜歡的估做中的痛苦(一天便離職),也列出「自己會喜歡的大人」與「自己不喜歡的大人」的特質,試著往自己喜歡的模樣靠得更進一些。
提到張希慈便會聯想到「城市浪人」。當初發起成浪人挑戰賽,是因為她發現原來阿嬤的教育方式間接影響著她。她坦承,因為自己不會台語,因此從未跟講台語的阿嬤聊天。不過有一次,她很好奇阿嬤的過去,便拉著父親一起聽阿嬤的口述歷史,才發現原來阿嬤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教育的機會因為性別被剝奪,因此阿嬤在結婚生子後認為,不管孩子的性別為何,都應該要接受平等的教育,這也讓張希慈理解到,自己在兒時便接受古典經典薰陶的經驗。
在名聲與榮耀最高漲的時刻 身體卻不堪負荷
這樣的經驗讓張希慈決定發起城市浪人挑戰賽,帶領更多人去發掘平時在生活中不曾觸碰的面向,並推著城市浪人這個品牌不斷地往前走,甚至將挑戰賽的精神與活動推及到日本與歐美國家。也因為城市浪人挑戰賽的舉辦,她在 2017 年得到了富士比傑出青年的頭銜。
只要搜尋「張希慈 富士比」,搜尋結果是一整列的榮譽與讚嘆,讚賞著她在 27 歲的年紀就獲得如此的成就。不過,在同一時間,張希慈的健康狀態卻是異常的糟糕,身體的各種發炎與症狀不斷出現在她身上,因為他缺乏休息且工作過度,她感受到自己再這樣下去,身體是真的會壞掉。因此,他有計畫的將自己所創辦的城市浪人交接給組織中的其他夥伴,離開城市浪人並尋找下一個安身之處。
計畫著未來的發展,他理性地畫出流程圖,寫出自己所擁有的選擇,以及選擇之後的下一步會長什麼樣?他可以留在台灣,亦或是前往男友的家鄉澳洲,因為不確定自己是否能在男友於澳洲開設的餐廳工作某生,他便到了咖啡廳打工,使用第一手的親身經歷來幫助他判斷與做抉擇。經歷了三個月後的餐廳工作,他發現:自己不喜歡餐廳的工作內容。
這個事實讓張希慈甚是煎熬。在他的思考中,餐飲工作是全球的剛需,畢竟每個人為了生存都需要進食,但是他卻不喜歡餐廳工作,也代表他無法前往澳洲生活。而男友問他:「如果現在沒有人會評論你,你最想做的事情勢什麼?」她回答:「應該是跟人有關的事情、可以幫助他人的事情。」
男友告訴他,既然這是你真正想做的事情,為什麼還想著要來澳洲做餐飲工作維生呢?他人的啟發讓張希慈思考不同的職涯方向,找到以自由工作者的身份在澳洲生活,但做著台灣的工作。
釐清人生的優先順序 捨棄掉不必要的事物
傾聽自己的聲音,是張希慈綜合了生命經驗所得到的指標。他分享自己的方式:定義出自己理想生活的比重、設定不同目標之間的優先順序、不多拿自己不喜歡的資源或機會,以及找人一同檢視。
他給出了幾個選項,原生家庭、身心健康、夢想、友誼、生命經驗與親密關係,請與會者排出理想狀態的排序與目前生活狀態的排序,以確認現在的生活與理想的距離,並幫助每個人在日後的選擇。張希慈也點出,目前的社會狀態總是希望每個人能多做一些、多學一些、多擁有一些成就,但是在拿取各種機會與資源之前,先確定自己是否真的想要做這一件事,否則就會像去購物中心購物的人,一股腦地將商品放入購物車中,到了結帳後才發現原來有很多東西是自己不想要的,或是自己沒有多餘的金額可以購買了。最後,他也建議定期的回顧自己的生活,找人聊聊、寫日記或做年度反思都是很好的方式。
在講座後
這是我第二次聽張希慈的線上講座,她呈現出來的模樣還是一樣:自在、成熟、自信、堅定且溫柔的一字一句地說出個人的生命經驗與體悟。
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總是嘲笑女性隨著時間所增長的年紀,以各種詞彙來形容三十、四十或更年長的女性,造成許多人害怕變老、害怕讓他人知道自己的年齡。張希慈說今年恰好是她開始工作後的第十年,跟剛從大學畢業的我差了十歲,不過看著她在三十多歲所呈現出來的姿態,我其實對於 aging 這件事並不是很懼怕,反而是期待當我到了三十歲的年紀,也能展現出同樣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