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日隨筆#31|覺察金星:期待回報的人生,終將讓我們的心變得貧乏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度日隨筆#31|覺察金星:期待回報的人生,終將讓我們的心變得貧乏-

-度日隨筆#31|覺察金星:期待回報的人生,終將讓我們的心變得貧乏-

▍不要把「give and take」的想法帶入人際關係中

英語有一個用詞是「give and take」,這個詞語反映了歐美人的價值觀,意思是給予,然後得到回報,是一種公平的交換,理所當然的事。給予與被給予,都是作為人的責任與義務。

我對這個想法的本身當然沒有疑問,但是東方人好像不太習慣這樣的想法。「give and take」是非常注重結果的,認為自己給對方十,所以對方也應該還給自己十。也就是說,在「give and take」的價值觀裡,「回報」是一種義務。

日本人自古以來就有「互助」的想法,伸手去幫助有困難的人,是作為人都應該做的事。

就算自己給對方十,對方沒有還給自己十也沒有關係。因為自己也會有遭遇到困難的時候,相信那時周遭一定會有人伸出援手來幫助自己。

這不是要求回報,而是在「互助」的觀念下衍生出來的想法。我認為這種溫暖的觀念,在很久以前就深植於日本人的內心裡。

如今,可能是歐美價值觀變成主流,或實務性的思考方式被認為是理所當然,我總覺得人們的「互助」精神已經逐漸薄弱了。

例如請朋友吃飯這件事。現在有很多人認為:因為這一次我請朋友吃飯,下次吃飯的時候,就該朋友付錢了。你是不是也這樣想呢?為了維持朋友之間的持續關係,一般來說確實會那樣。但是也有沒辦法做到「這一次你請吃飯,下一次由他請吃飯」的情況。

朋友因為沒有工作,經濟上不大方便,所以總是讓你付錢:請吃飯。這種時候你會怎麼想?

我會覺得「老是自己付錢,實在很吃虧」?於是決定不再和這個朋友邀約見面:吃飯。如此一來,你與朋友的關係可能就會斷了吧?如果是因為這樣的理由,而中斷了朋友間的關係,我認為那不是真正的朋友。

反過來說,老是讓朋友請吃飯的人,會怎麼想呢?雖然心裡覺得抱歉,也會想「被請三、四次時,至少也要回請一次,但口袋裡實在沒有錢。既然如此。或許不要再見面比較好」。我覺得會這樣想的人是誠實的人。

但是,如果朋友之間的關係,因為這樣的因素而無法維持下去,我覺得太可悲了。

只求回報的人生,會讓溫暖的緣分溜走。⠀⠀

給五的時候,也希望拿回五;請吃一千元的午餐,希望下次對方可以回請一千五百元的餐點,腦子裡總是存有「give and take」的想法,事事都用金錢來判斷。這是商業交易的模式,用在商業的經營上完全沒有問題。但是,如果把這種模式帶入人際關係的時候,人與人之間的溫暖關係將會越行越遠。

▍人生的收支表總是曖昧的

某位女性曾經說過這樣的話:「他生日的時候我送給他價值一萬元的禮物,希望我生日的時候他能送我三倍於那個價錢的禮物,或至少也要兩倍於那個價錢。」

或許這是開玩笑的時候說的。但如果他是認真的,不覺得那是很可悲的想法嗎?⠀⠀

買東西送給自己喜歡的人,是因為重視那個人,所以雖然覺得是有點貴的禮物,還是買來送給他,希望能看到他開心的臉。這種單純的心意,是非常可貴的。⠀⠀⠀

把禮物送出去時,對方滿心喜悅的說「謝謝」,這就是最好的回報了。「謝謝」、「謝謝請我吃飯,真的很好吃」,這樣的感謝支持,難道不就是最好的回報嗎?⠀⠀⠀

如果你是為人父母者,送禮物給自己最愛的孩子時你會渴望孩子回送禮物給你嗎?你只是想看到孩子喜悅的表情吧?難道你不是這樣想的嗎?⠀⠀

你可能已經忘了送孩子禮物的事,忘了孩子十歲時你送給孩子什麼東西。但是孩子會記得,並且在長大後,也還會深深記得拿到禮物時的喜悅心情。

於是,孩子長大以後,會拿自己工作賺來的薪水「回報父母」,並且加上「謝謝你教養我長大」的感恩之詞,對父母來說,沒有比這個更好、更令人欣喜的回報了。

不只親子之間如此,我覺得成人之間的關係也是一樣的。不管是送什麼人禮物、請什麼人吃飯,都用不著記在心上。

執著於「要送什麼」時,想得到「回報」的意念就會湧上心頭。當一個人執著於「回報」的時候,自己的心就變得貧乏了。讓給人恩惠的這種事,再給過之後就隨風消逝,不要記在心裡。

不要有「give and take」之心,要有「互助」之心。在漫長的人生裡,如果什麼事都要列入金錢的收支表的話,會發現最後的收支結果都是零。如果真的想要有「正」的收支,那就只用心在工作這一項收支上,無論如何人生的收支表,怎麼算都是算不清楚的。

⠀⠀⠀⠀⠀⠀

▍文章出處:《 不為錢煩惱的老後:讓人生過程更美好,禪的金錢使用法 》

avatar-img
47會員
189內容數
以月亮星體的韻律為指引,翻譯出照顧人性的當日計畫參考。來自宇宙流動向你的生活私信,讓我們一起從小事開展練習,跟著時序運行,活得更從容、更優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 空 譜 》 的其他內容
許多人誤會了做自己,以為做自己是自私,以為做自己便和他人不再關聯,又或者是另一種,以為做自己是有錢有閒人家的事,自己沒有那樣的父母、沒有那樣的本事,於是鼻子摸摸說我們還是腳踏實地,彷彿做自己是什麼和社會脫節的事情一樣。
「沒有人能強迫這種認知的閃現出現,它是自動發生的,它只會自己發生。」
順著內在轉變的次第,不再為腦內的故事傷神,那些重複的現實輪迴,有什麼值得戀棧和渴盼的呢?⠀⠀
真正的靜心是走出頭腦、走進感覺確實去感受我們的感覺。
願意為自己工作,不只是為了興趣、不只是為了自由、不只是為了挑戰、不只是為了各種單方面的理由,願意成為獨立且容納在社會之中的工作者,僅只是願意實現全部的人,也就是全部的我。
許多人誤會了做自己,以為做自己是自私,以為做自己便和他人不再關聯,又或者是另一種,以為做自己是有錢有閒人家的事,自己沒有那樣的父母、沒有那樣的本事,於是鼻子摸摸說我們還是腳踏實地,彷彿做自己是什麼和社會脫節的事情一樣。
「沒有人能強迫這種認知的閃現出現,它是自動發生的,它只會自己發生。」
順著內在轉變的次第,不再為腦內的故事傷神,那些重複的現實輪迴,有什麼值得戀棧和渴盼的呢?⠀⠀
真正的靜心是走出頭腦、走進感覺確實去感受我們的感覺。
願意為自己工作,不只是為了興趣、不只是為了自由、不只是為了挑戰、不只是為了各種單方面的理由,願意成為獨立且容納在社會之中的工作者,僅只是願意實現全部的人,也就是全部的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當我們付出時都會希望有回饋,不管事情緒上的還是物質上的, 其實當我們付出時,最希望的就是得到情緒價值,也就是有人說,快樂是終極貨幣。當我們捐獻金錢時希望幫助別人,我們是快樂的。 前陣子一位女同事,問我要不要每個月捐100給慈濟,當下我心中其實是不願意的,迫於我是公司的新人,最後我還是捐了。他跟我
Thumbnail
所有的求,都是等待給人給予,包括請求與要求。 人是群居的動物,與人相處必然會出現請求或要求別人給予的狀況,而我們只是接受別人給予,還是我也做了等同的付出? 很多人會說我付了錢之類的話語,當然,這沒有錯,這是有形的給予,但對方給我們的,只有這樣嗎? 當對方給予我們服務,當下只有這些動作嗎?若是如
你聽過這句話嗎?(我爲妳付出這麼多,你就這樣回報我嗎?) 年紀大了之後,我就會想,我沒有要求別人為我付出什麼,為什麼別人總要求我應該回報? 就好像在說(我愛你!所以你應該變成我想要的樣子,你應該回報我想要的)這算愛嗎?在我看來只是一種情緒勒索跟道德綁架! 人性很自私,默默付出跟守護,可能只存在
Thumbnail
雖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但回報好像永遠不會來 那至少先把「回報」的日文學起來吧 「回報」會用到一個動詞「報います」(むくいます) 「報います」的意思是對於對方所做的事 回以相對應的行為 ★這是指說話者的行動★ 例如: 助けてくれた人に報いたいです。 ⇒想要回報幫助我的人 如果是說話
善於提供他人好意,或者說會照顧他人的想法,是一種成熟的展現嗎? 我的經驗觀察到有些人會: 1.聚會時帶東西來給大家吃 2.探班時帶飲料、點心來慰問同事 3.交際場合主動關心那些比較內向的人 而我通常是後者,屬於接受別人好意的,我也不會拒絕 只是我也在想,這是不是跟會"做人"是有關係的
Thumbnail
無論誰幫了你,一定要送禮表達感謝。你不一定要相信人情,但要懂得利用人情。對於別人的幫助,越早報答越好。這樣做能讓對方立刻意識到你是個知恩圖報的人,下次才會更願意幫你。在送禮時,不要提出任何要求,讓禮物單純地表達感激之情。此外,小錢可辦的事情不要去麻煩人際關係,人脈應該留到重要時刻使用。
Thumbnail
小時候學英文時,學到西方文化中,碰到有人送禮時,不像華人會小心翼翼地收下,之後再打開來。在西方文化中,收禮人不但會當場打開禮物,用當下的驚喜反應作為送禮人的即時回饋,也有人會說“You shouldn’t have” (你太客氣了/讓你破費了)作為口頭回饋。你的話是別人引頸期盼還是寧可不收的禮物呢?
Thumbnail
“You need a giver, not a taker.” 你需要的是一個給予者,而不是索取者。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當我們付出時都會希望有回饋,不管事情緒上的還是物質上的, 其實當我們付出時,最希望的就是得到情緒價值,也就是有人說,快樂是終極貨幣。當我們捐獻金錢時希望幫助別人,我們是快樂的。 前陣子一位女同事,問我要不要每個月捐100給慈濟,當下我心中其實是不願意的,迫於我是公司的新人,最後我還是捐了。他跟我
Thumbnail
所有的求,都是等待給人給予,包括請求與要求。 人是群居的動物,與人相處必然會出現請求或要求別人給予的狀況,而我們只是接受別人給予,還是我也做了等同的付出? 很多人會說我付了錢之類的話語,當然,這沒有錯,這是有形的給予,但對方給我們的,只有這樣嗎? 當對方給予我們服務,當下只有這些動作嗎?若是如
你聽過這句話嗎?(我爲妳付出這麼多,你就這樣回報我嗎?) 年紀大了之後,我就會想,我沒有要求別人為我付出什麼,為什麼別人總要求我應該回報? 就好像在說(我愛你!所以你應該變成我想要的樣子,你應該回報我想要的)這算愛嗎?在我看來只是一種情緒勒索跟道德綁架! 人性很自私,默默付出跟守護,可能只存在
Thumbnail
雖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但回報好像永遠不會來 那至少先把「回報」的日文學起來吧 「回報」會用到一個動詞「報います」(むくいます) 「報います」的意思是對於對方所做的事 回以相對應的行為 ★這是指說話者的行動★ 例如: 助けてくれた人に報いたいです。 ⇒想要回報幫助我的人 如果是說話
善於提供他人好意,或者說會照顧他人的想法,是一種成熟的展現嗎? 我的經驗觀察到有些人會: 1.聚會時帶東西來給大家吃 2.探班時帶飲料、點心來慰問同事 3.交際場合主動關心那些比較內向的人 而我通常是後者,屬於接受別人好意的,我也不會拒絕 只是我也在想,這是不是跟會"做人"是有關係的
Thumbnail
無論誰幫了你,一定要送禮表達感謝。你不一定要相信人情,但要懂得利用人情。對於別人的幫助,越早報答越好。這樣做能讓對方立刻意識到你是個知恩圖報的人,下次才會更願意幫你。在送禮時,不要提出任何要求,讓禮物單純地表達感激之情。此外,小錢可辦的事情不要去麻煩人際關係,人脈應該留到重要時刻使用。
Thumbnail
小時候學英文時,學到西方文化中,碰到有人送禮時,不像華人會小心翼翼地收下,之後再打開來。在西方文化中,收禮人不但會當場打開禮物,用當下的驚喜反應作為送禮人的即時回饋,也有人會說“You shouldn’t have” (你太客氣了/讓你破費了)作為口頭回饋。你的話是別人引頸期盼還是寧可不收的禮物呢?
Thumbnail
“You need a giver, not a taker.” 你需要的是一個給予者,而不是索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