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時候學英文時,學到西方文化中,當碰到有人送禮時,不像華人會小心翼翼地收下,之後再打開來。在西方文化中,收禮人不但會當場打開禮物,用當下的驚喜反應作為送禮人的即時回饋,也有人會說“You shouldn’t have” (你太客氣了/讓你破費了)作為口頭回饋。這句話背後隱含的心意是,對方特地為你做了一件超乎你預期的事情,讓你由衷感謝。
或許,日常生活中那些人與人的互動,我們所期待的,可能就是像這樣,可以得到即時反饋卻又不擔心受傷的時刻。
在今年過年時期,那些關於網紅異國旅行的滿意與不滿意,想像破滅或是針鋒相對,每一句話就像是把自己的心思意念包裝起來,丟給或是拿給另一個人,我們都想要把自己腦中的概念原封不動地被他人接受,但很多時候,卻也不允許對方用自己的方式打開、使用這份禮物,甚至是解讀送禮人的原意。
我們都期待得到超乎期待的服務或是對待,但往往卻也忘記,每一次人與人的互動,都是獨一無二的送禮與收禮的過程。
如果我們說話前,可以預想對方看到後,所可能產生的負面情緒或是引發的漣漪,我們是否願意將鋒芒收斂一點?如果我們說話前,可以預想對方若是在我們面前,可能會給予我們什麼回應,我們是否仍舊願意看著對方的眼睛,講出我們在網路上輕率講出的話?
很多的可能,在尚未發生之前都只是如果,如果你在1年、5年或是10年後,看待今天發生的事情,你會用多少力氣跟時間,去評論一個你可能這輩子都不會真實相遇的人?
如果可以,我們都希望收到“You shouldn’t have” 的回饋,而不是“You should have”的命令,當人生的走向本來就全非自己左右,又有哪個他人可以指揮呢?
“May your feedback be a gi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