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新銳與新框架:世紀之交的台灣建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這是一篇關於忠泰美術館主辦「《1963─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展覽前導活動── 「解嚴世代」臺灣建築系列演講」第三場的心得。先來轉載一下活動頁面(連結)的介紹:

【系列演講三:理想與夢想】
1999年的九二一大地震,為臺灣社會帶來沉重與傷痛,這股餘波盪漾卻也提供解嚴世代再次翻轉的機會。正值壯年時期的解嚴世代,懷抱理想與夢想征戰國際競圖場,試圖透過建築展現自我,在構築理想的光明途中,也隱含著其未竟之志的失落。這個快速變化的年代裡,建築媒體亦試圖走出專業評論或學術發表的框架,開始與大眾對話,逐步建構臺灣建築的言說。
時間:2023年8月26日(六)14:00~17:30
地點:忠泰講廳(臺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7F)
主持:龔書章/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
講者:吳光庭/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王俊雄/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系主任
與談:王俊傑/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殷寶寧/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所長

(沒有帶筆電所以完全沒辦法針對每一段做摘要,以下都是我自己的心得,不代表講者講了什麼或沒講什麼)

「解嚴世代」臺灣建築系列演講第三場,一個沒有記錄講者講什麼的自我感想。

在觀察世紀之交的台灣建築時,可以從兩個方面切入:(1)建築師與國家、社會關係的重新建構;以及(2)更為注重建築師與社會脈絡的建築雜誌。解嚴後台灣社會與國家定位的變遷,例如宜蘭經驗、新校園運動等等,催生了更多具備在地關懷以及呼應社會需求的台灣建築;而評論視野更為寬廣的建築雜誌則是精準地描繪了那個時代的台灣建築發展。

建築師、社會與國家的關係

  1. 王俊雄認為,建築是一種體制,多於是一種設計創作。建築能不能自由,取決於建築人如何處在國家與社會之間,以及如何突破自己的框架。我認為這是一個相當精準的描繪。前一個世代的台灣建築,或多或少仍陷在中華文化復興時期「現代的中國建築」的框架,黃寶瑜的故宮博物院方案將主詞放在「中國建築」而王大閎的方案則是將主詞放在「現代建築」,而身為案主的蔣氏政權理所當然的選擇中國建築作為一種道統的宣示。從當下的角度來看,當時建築風格的爭論仍然是「現代中國建築」的內戰,還是國家大論述下的不同取逕,較少社會的對話乃至參與。但到解嚴前後,陳定南當選宜蘭縣長後二十餘年的宜蘭經驗,諸如冬山河親水公園、宜蘭縣政中心、宜蘭厝等計畫,打開了一個在地脈絡的視野,讓「地景」成為一個專業領域;而2000年後因應九二一震後重建的「新校園運動」則是提供機會讓政府、建築師與學校之間能夠建立一種更貼近使用者需求、更能讓建築師發揮的夥伴關係。1994年以降的社區總體營造乃至於1996年台北捷運的啟用,為建築帶來了更多的觸發與挑戰。
  2. 不過當我們從公共建築的角度觀察台灣建築在世紀之交的轉變,也不能將新校園運動看成一種沒有缺點的「美好過往」。雖然新校園運動在九二一震後重建的壓力下,的確出現了許多貼近在地需求的作品,但執行幾年下來,當災後重建的緊張退去之後,這種多方參與的夥伴關係就很難突破體制原有的限制,例如業主對原則的僵化適用、建築原則淪為建築師的作文比賽等等。一個好的公共建築理應要能與社會有所關連與互動,但這些體制限制與慣性很容易讓建築與社會需求脫節。資源引導如果走歪了,蓋出來的作品建築當然也正不到哪裡去。
  3. 而近來的「新宿舍運動」也給了我們一個審視過往的機會。當代的新宿舍運動對許多舊宿舍進行整建。當時新建宿舍可能只是要解決「量」的需求,但當下的新宿舍運動則更為注重學生需求,希望也能好好應對「質」的需要。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同世代之間對建築在觀點上的差異。
  4. 此外,台灣加入WTO之後出現了許多國際建築競圖。雖然有批評認為這壓縮了台灣建築師的機會,但這也是一個彼此學習的機會,外國的提案不一定就比較高超,國內的建築師也有相當機會。但宥於時間,這部分的討論僅在QA階段提及。
    不過我還是想補一句話,到底是誰讓庫哈斯北藝中心提案贏的?有時候我都不知道是庫哈斯設計的不好還是台北市政府蓋得不好,還是兩者皆是。

建築師與建築雜誌

  1. 一個關注視野更為寬廣的建築雜誌,可以更精準地描繪這一個時代台灣建築的風貌。在過去,建築雜誌偏向建築師之間的新知分享,例如建築工法的發展以及建築新案的介紹。這在70年代末期出現了突破。1979年《建築師雜誌》一二月合刊特輯「光復以來台灣建築的回顧」,訪問了許多建築師,將建築的「人物」帶進報導的視野,而王鎮華「從本土出發—座談會紀錄綜合整理」則將「本土」這個關鍵字帶進建築界的討論。 
  2. 吳光庭於1990年創立《雅砌》,吳氏認為這個雜誌「走的不是專業或學術取向,而是倡議環境空間美學,展現建築可以看到看到的台灣,透過建築來看台灣。」1998年《建築師》雜誌「臺灣建築新生代」專題,介紹了20個新銳建築師,當中許多設計也讓我們看到解嚴世代建築師帶來的突破:跳脫國家主義論述,重視在地連結與關係。
  3. 在這邊順便紀錄一下這個世代建築師的作品:呂理煌的實踐大學南校區、邱文傑的東門之心、龔書章的凱旋社區公園、黃聲遠的西堤屋橋、津梅棧道。

在看這個世紀之處的建築作品時,觀察他們如何應對在地的需求,並且將自身的觀點融入,實在是一種樂趣。

津梅棧道。資料來源: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096261)

津梅棧道。資料來源: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096261)


avatar-img
12會員
31內容數
喜歡看建築、研究都市計畫,一份業餘人士的筆記集結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陳亞明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東哈林的義大利裔社群最近十幾年在迦密山聖母教堂復興了Giglio Festival,也就是百合節,每年八月第二個星期天,也就是聖安多尼聖誕前夕,義大利人會擺出80英尺高的神塔,並且將聖安多尼聖像從教堂抬出來遶境。 用白話文講就是美國的廟會,現場有人賣熱狗、費城牛肉堡、鳳梨飯盅還有oreo,路邊還有
解嚴世代的前一個世代,例如漢寶德與李祖原等等,對於戰後中華文化復興式還有現代主義式建築提出了不同的回應。文章縮圖是我很喜歡的中研院民族所(漢寶德老師所設計),來源:維基百科漢寶德條目,
「解嚴世代」的建築師在投入業界之前,是在怎樣的臺灣社會下成長,在大學又是受到哪樣的建築教育。這對一個建築界門外漢而言,可以說是一個相當好的入門理解。附圖是王大閎建築師設計的國父紀念館,他是一個被業主摧殘但仍秉持專業的偉大建築師(來源:國父紀念館維基條目)。
在許多後衝突時期的國家,創造和平跟創造憲法是一個相接續的進程。衝突方簽訂和平協定,並且對於後續憲政安排做出約定。但實際制憲的行為者跟和平協定不一定相同,各方對於協定的觀點也不同,這也使得這些後衝突地區的憲法轉型面臨相當大的挑戰。
從香港的現狀來看,可以說香港符合殖民地的定義,只是世界各國並沒有把這點說破而已。香港人民理應有權決定自己的未來,各種可能都不應該被排除,不論是成為中國的一個直轄市、特別行政區、中國的聯繫國、或是完全獨立的國家。
一個不用煩心司法行政事務的憲法法院,應該更有餘裕去好好擔任憲法的守護者吧。
東哈林的義大利裔社群最近十幾年在迦密山聖母教堂復興了Giglio Festival,也就是百合節,每年八月第二個星期天,也就是聖安多尼聖誕前夕,義大利人會擺出80英尺高的神塔,並且將聖安多尼聖像從教堂抬出來遶境。 用白話文講就是美國的廟會,現場有人賣熱狗、費城牛肉堡、鳳梨飯盅還有oreo,路邊還有
解嚴世代的前一個世代,例如漢寶德與李祖原等等,對於戰後中華文化復興式還有現代主義式建築提出了不同的回應。文章縮圖是我很喜歡的中研院民族所(漢寶德老師所設計),來源:維基百科漢寶德條目,
「解嚴世代」的建築師在投入業界之前,是在怎樣的臺灣社會下成長,在大學又是受到哪樣的建築教育。這對一個建築界門外漢而言,可以說是一個相當好的入門理解。附圖是王大閎建築師設計的國父紀念館,他是一個被業主摧殘但仍秉持專業的偉大建築師(來源:國父紀念館維基條目)。
在許多後衝突時期的國家,創造和平跟創造憲法是一個相接續的進程。衝突方簽訂和平協定,並且對於後續憲政安排做出約定。但實際制憲的行為者跟和平協定不一定相同,各方對於協定的觀點也不同,這也使得這些後衝突地區的憲法轉型面臨相當大的挑戰。
從香港的現狀來看,可以說香港符合殖民地的定義,只是世界各國並沒有把這點說破而已。香港人民理應有權決定自己的未來,各種可能都不應該被排除,不論是成為中國的一個直轄市、特別行政區、中國的聯繫國、或是完全獨立的國家。
一個不用煩心司法行政事務的憲法法院,應該更有餘裕去好好擔任憲法的守護者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 忠泰美術館的展覽「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 臺灣於1987年7月15日正式「解嚴」,成為民主社會發展上重要的里程碑,此展著重於臺灣建築於1980至2010、三十年間的發展變化。
Thumbnail
  筆者出生於解嚴後的1988年,看完展後,覺得有許多未盡之處,主要部分有三,分別為:以世代定義建築師的問題、以建築師中心思考臺灣建築的問題、及建築自我批判傳統式微的問題。 第一、以世代定義建築師的問題   序言中說道:「本展以『解嚴世代』稱呼約1963年前後數年出生於臺灣,並於19
Thumbnail
這是由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籌辦的特展「當我們同宅一起:公宅設計與理想現代生活」的系列講座之一。講請到實踐大學的蕭有志老師以及中原大學的陳宣誠老師,分別分享了廣慈社宅及斯文裡三期公辦都市更新的公共藝術,讓我們思考公共藝術與社會住宅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地方創生雖然是2014年才出現的新名詞,不過更早之前台灣就已經種下了地方創生的根。自1990年代起,台灣經歷了不同階段的地方創生(在台又可稱社區總體營造),究竟台灣的本土脈絡為何,就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Thumbnail
  筆者看完展後的主要問題有三:分別為斷代史去脈絡的問題、現代性定義模糊的問題、及內容矛盾的問題。 第一,斷代史去脈絡的問題   為何時間軸是1949—1983?與1948—1984有何差異?從展覽中可知,始於1945年的原因在於,該年底南京國民政府播遷來臺,帶來一批中國的菁英及大陸
Thumbnail
  今天,我想和各位分享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目前最迫切的、最核心的、最本質的、最普遍的問題?每個人答案可能都不同,而我認為的答案是─解構的遺忘。   讓我先從一位建築系畢業生可能面對的問題開始談。什麼是建築系畢業後人人都會面對的問題?「是否到補習班繳補習費準
Thumbnail
  何謂台灣建築危機?台灣建築從用人舉才開始(教育、考試)到職業環境(法規、制度)、再到未來的發展性(薪資、能力)等各個環節都有各自的問題。但什麼才是台灣建築最迫切的、最核心的、最本質的、最普遍的問題?   要了解台灣建築未來的走向,不可不先思考建築學的起源。唯有藉由思考建築學的起源,
Thumbnail
「宜蘭不是指行政疆界,而是個狀態。」 當前最夯的便是在地學,例如:台北學、桃園學等,但台灣就這麼小,哪來的這麼多學、那麼多的差異。學跟學之間除了地域的名稱之外,除了談在地、自明性的東西之外,更重要的尋找一種不同於西方城市發展價值的台灣學的普遍價值,讓台灣學成為一論述台灣價值的基礎,再依
Thumbnail
經過一段時間重新整理,日前迎來第一檔展覽另存新檔 OPEN A NEW PAGE。展覽現場由六大主題所構成,分別為城中美術館、虛擬式Cafe、記憶唱片行、類比收發室、請問市長室與AI網咖。利用現代美學創意、未來科技與舊有建築重新搭起對話的橋樑,這邊分享幾個我覺得有趣的展覽作品。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 忠泰美術館的展覽「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 臺灣於1987年7月15日正式「解嚴」,成為民主社會發展上重要的里程碑,此展著重於臺灣建築於1980至2010、三十年間的發展變化。
Thumbnail
  筆者出生於解嚴後的1988年,看完展後,覺得有許多未盡之處,主要部分有三,分別為:以世代定義建築師的問題、以建築師中心思考臺灣建築的問題、及建築自我批判傳統式微的問題。 第一、以世代定義建築師的問題   序言中說道:「本展以『解嚴世代』稱呼約1963年前後數年出生於臺灣,並於19
Thumbnail
這是由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籌辦的特展「當我們同宅一起:公宅設計與理想現代生活」的系列講座之一。講請到實踐大學的蕭有志老師以及中原大學的陳宣誠老師,分別分享了廣慈社宅及斯文裡三期公辦都市更新的公共藝術,讓我們思考公共藝術與社會住宅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地方創生雖然是2014年才出現的新名詞,不過更早之前台灣就已經種下了地方創生的根。自1990年代起,台灣經歷了不同階段的地方創生(在台又可稱社區總體營造),究竟台灣的本土脈絡為何,就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Thumbnail
  筆者看完展後的主要問題有三:分別為斷代史去脈絡的問題、現代性定義模糊的問題、及內容矛盾的問題。 第一,斷代史去脈絡的問題   為何時間軸是1949—1983?與1948—1984有何差異?從展覽中可知,始於1945年的原因在於,該年底南京國民政府播遷來臺,帶來一批中國的菁英及大陸
Thumbnail
  今天,我想和各位分享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目前最迫切的、最核心的、最本質的、最普遍的問題?每個人答案可能都不同,而我認為的答案是─解構的遺忘。   讓我先從一位建築系畢業生可能面對的問題開始談。什麼是建築系畢業後人人都會面對的問題?「是否到補習班繳補習費準
Thumbnail
  何謂台灣建築危機?台灣建築從用人舉才開始(教育、考試)到職業環境(法規、制度)、再到未來的發展性(薪資、能力)等各個環節都有各自的問題。但什麼才是台灣建築最迫切的、最核心的、最本質的、最普遍的問題?   要了解台灣建築未來的走向,不可不先思考建築學的起源。唯有藉由思考建築學的起源,
Thumbnail
「宜蘭不是指行政疆界,而是個狀態。」 當前最夯的便是在地學,例如:台北學、桃園學等,但台灣就這麼小,哪來的這麼多學、那麼多的差異。學跟學之間除了地域的名稱之外,除了談在地、自明性的東西之外,更重要的尋找一種不同於西方城市發展價值的台灣學的普遍價值,讓台灣學成為一論述台灣價值的基礎,再依
Thumbnail
經過一段時間重新整理,日前迎來第一檔展覽另存新檔 OPEN A NEW PAGE。展覽現場由六大主題所構成,分別為城中美術館、虛擬式Cafe、記憶唱片行、類比收發室、請問市長室與AI網咖。利用現代美學創意、未來科技與舊有建築重新搭起對話的橋樑,這邊分享幾個我覺得有趣的展覽作品。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