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0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人間佛教的基本思想

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一筆字

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一筆字

佛光山提倡「人間佛教」,「人間佛教」的理念,不但早在我的心裡,在我的行為裡,也時時在我的思想裡。究竟什麼是「人間佛教」?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就是人間的佛陀。他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道在人間,度化眾生在人間,一切都以人間為主。佛陀為什麼不在其他五道成佛?為什麼不在十法界中的其中一法界成道,而降世在人間成道?再深入看,佛陀為什麼不在過去時間、未來時間成道,而在我們現世的娑婆世界成道? 這就說明,佛陀是以人間為主的。人間的佛陀,他所展現的人間佛教,具有六個特性:

1.人間性:佛陀不是來無影、去無蹤的神仙,也不是玄想出來的上帝。佛陀的一切都具有人間的性格,他和我們一樣,有父母、有家庭、有生活,在人間的生活中,表現他慈悲、戒行、般若等超越人間的智慧,所以他是人間性的佛陀。

2.生活性:佛陀所發展的佛教,非常重視生活,對我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乃至行住坐臥,處處都有教導。甚至對於家庭、眷屬的關係,參與社會、國家的活動等,都有明確的指示。

3.利他性:佛陀降生這個世界,完全是為了「示教利喜」,為了教化眾生,為了給予眾生利益,以利他為本懷。

4.喜樂性:佛教是個給人歡喜的宗教,佛陀的慈悲教義,就是為了解決眾生的痛苦,給予眾生快樂。

5.時代性:佛陀因一大事因緣,降誕於世,特別與我們這個世間結緣。雖然佛陀出生在二千五百年前,並且已經證入涅槃,但是佛陀對於我們世世代代的眾生,都給予得度的因緣。所以到今天,我們 還是以佛陀的思想、教法,作為我們的模範。

6.普濟性:佛教雖然講過去、現在、未來,但重在現世的普濟;空間上,雖然有此世界、他世界、無量諸世界,也重視此世界的普濟;講到眾生,雖然有十法界眾生,更重在人類的普濟。

佛教是以人為本的佛教,佛陀在各種經論中,一直強調「我是眾中的一個」,表示他不是神。《維摩詰經》則說:「佛國、佛土在眾生身上求,離開了眾生,就沒有佛;離開群眾而求道,是沒有道可求的。」六祖大師更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我們要成佛,必須在人道磨鍊、修行,才能成佛,在其他諸道中, 是無法成就佛道的。

過去閉關的佛教、山林的佛教、自了漢的佛教、個人的佛教,失去了人間性,讓許多有心入佛門的人,徘徊在門外,望而卻步,裹足不前。所以佛教在度化眾生方面,要加強力量。

今天是人間佛教圓融的時代。不論小乘的、南傳的、大乘的、藏傳的、中國的佛教,把原始佛陀時代到現代的佛教,全部融和、統攝,回歸佛陀在人間「示教利喜」度化眾生的本懷。

太虛大師自己也謙稱:「比丘不是佛未成,但願稱我為菩薩。」意思是,說我是比丘,不敢當,比丘戒律不容易受持得很完美。說我是佛嗎?我也還沒成佛,但願稱我為服務眾生的菩薩。菩薩不是泥塑,不是只供養在佛堂,而是在人間活躍,有覺悟、有度眾個性的大有情。我們人人都可以成為菩 薩。所以,太虛大師一生提倡「人間佛教」,最後歸納到菩薩學處,學菩薩就是人間佛教的旨趣。

所以,我常說對佛光山具有某種護教程度的信徒,當他老年時,不一定由兒女來養他,可由本山奉養,讓他頤養天年;不一定等往生之後,才能到西方極樂世界,讓阿彌陀佛補償他。因為他對佛教很好,我們奉養他,讓他當生即往生佛光人間淨土。真正的人間佛教,是入世重於出世、生活重於生死、利他重於自利、普濟重於獨修。

佛教有小乘、大乘,有顯教、密教,無論如何區分,都必須具有人間性,才能適合時代的潮流。這不僅承繼傳統,而且是時代所趨,人間佛教必然是未來的一道光明。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