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17|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綠光農園採茶:到茶鄉坪林做出一手好茶香

綠光農園採茶。(筆者攝影)

綠光農園採茶。(筆者攝影)

《茶金》一劇講述了1950年代台灣茶由盛轉衰的的歷史。儘管《茶金》的事發地是新竹北埔的永光茶廠(劇中稱為「日光茶廠」),但是對於同樣生在茶鄉的我來說極具吸引力——而我居住的,就是盛產文山包種茶的文山區(今坪林、新店、深坑、石碇、平溪、汐止、南港一帶)附近。

早在19世紀台灣茶就在國際發光發熱,當時運輸靠的就是靠水路,也就是淡水河系,才造就了大稻埕的美名與熱鬧。如今已難以想像當時的盛況,不過在產茶地源頭的坪林仍然有著無數茶農辛勤耕耘,這次有幸來到坪林綠光農園來一趟輕鬆的一日茶農體驗,讓我對於這個重要的台灣文化有了更多認識。


發跡之初就主打有機農法的綠光農園,教你如何辨別茶

綠光農園是2006年陳陸合先生退休後回到故鄉坪林所開創經營,要說有什麼特別原因,就是因為坪林是自己的家鄉。

綠光農園創辦人陳陸和先生。(筆者攝影)

受到水源保護政策影響,陳陸合先生一開始就決定以有機的方式栽種茶,而且深知有機茶的艱困,因此也是早早投入體驗觀光,甚至兒子陳易泰也深受父親的理念所感動與認同,如今頂著台大財經所光環,回鄉一起經營綠光農園的事業。

陳易泰也投入茶園經營。(筆者攝影)

體驗觀光,不外乎就是採茶、製茶與品茶等幾個環節,不過其中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教育環節,終於得知了到底如何分辨茶種。

文山包種茶、金萱茶、蜜香紅茶、凍頂烏龍茶、綠茶、普洱茶、東方美人茶、膨風茶、鐵觀音⋯⋯這些常聞於耳卻又搞不清楚到底是什麼茶的名稱,著實讓人混亂。

「茶的命名不外乎地名、品種與製茶方式。」陳易泰說,像是文山包種、凍頂烏龍等名稱,就是為了品牌與行銷而以地名命名的,文山指的是大文山區,而凍頂則是南投縣鹿谷鄉的凍頂山,這些命名方式都跟茶的品種、製茶的方式無關。

以前在手搖飲打工時煮的只有紅茶、綠茶、青茶,我一直以為茶種只有這幾類,原來這些都不是茶種,其實指的是製茶的方式,也就是茶葉發酵的程度,具體來說可以依照發酵程度低到高細分成綠茶、黃茶、白茶、青茶(烏龍茶)、黑茶(普洱茶)及紅茶。而不同的茶葉品種都有適合的製茶方式,例如紅玉品種適合用重發酵的紅茶製程,因此紅玉紅茶才會這麼有名。


從採茶到製茶,當一回坪林茶農

坪林地區盛產的包種茶到底又是什麼茶?其實是因為包裝方式而獲得包種之名,跟茶品與發酵方式都無關。

坪林地區採用的茶樹品種為翠玉、四季春、金萱、青心大冇以及青心烏龍等品種,中午11點到下午3點是最適合採茶的時段;帶有奶香的金萱適合做成烏龍茶和紅茶,而青心烏龍也就是蜜香紅茶的品種,其中最特別的就是青心大冇了,青心大冇得柴樹葉容易被小綠葉蟬叮咬,叮咬後的蜜香造就了東方美人茶的美名,也是《茶金》裡面驚豔國際的台灣茶「著蝝茶」。

當天我們採的則是金萱茶葉,並以烏龍茶的方式製成。上午11點,一行人戴上斗笠、穿起袖套、繫茶簍於腰間,整裝出發前往台9線一旁的小茶園。一心二葉的嫩芽,是整個採茶的要旨,也是茶不苦澀的關鍵;儘管原理簡單易懂,要在茶樹上眼明手快摘下一心二葉可不容易,忙碌了好一陣,我甚至連三分之一的茶簍都填不滿,這才知道採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一心二葉。(筆者攝影)

一行人將採下來的茶菁統一放在竹編的笳藶上萎凋,也就是以日光曝曬蒸散表面水份,使葉片逐漸發酵,這也是區分紅茶、綠茶與烏龍茶等製成的關鍵。趁著這段時間,便是大夥享用午餐的時光了。午餐出自陳陸合老闆的太太之手,從佳餚中就能品嚐出太太對於先生理念的支持。

凋萎是整個製茶的關鍵。(筆者攝影)

接下來則是炒菁,為的是把發酵一段時間的茶葉以高溫停止發酵,是綠茶與烏龍茶製程的特有步驟。我們將茶菁放上大鍋子裡,以手作鏟,迅速翻動著茶葉,這也不是一項簡單的功夫,除了前後左右都要翻攪均勻,還要不怕高溫地將插頁上下翻動,避免底部茶葉燒焦,常常拌不到一分鐘就滿頭大汗,不過茶香也漸漸飄出。

炒菁並不如表面看上去來得容易。(筆者攝影)

下一個步驟則是揉捻,為的是將茶菁中的水份擠出,「一定要擠出汁、感覺手黏黏的才可以!」陳老闆提醒著。揉捻可不是暴力擠壓茶葉,而是有點像搓湯圓的方式將茶葉搓成球狀、慢慢擠出水分,這部分累的不是手,而是長時間跪姿造成的背部痠與膝蓋疼。大家磨了一陣,老闆卻悄悄拿出揉捻機,三兩下就加速了整個製程,「這才是現今製作的方式啦!」老闆俏皮地笑著說,我想大家心裡應該是好氣又好笑:「怎不早點拿出來!」

揉捻講求的是耐心。(筆者攝影)

最後就是乾燥了,以熱風烘乾揉捻之後的茶葉,這段等待的時間大火正好可以休息一陣,室內也傳來陣陣茶香。


危機就是轉機,「茶鄉」坪林繼續飄香

採茶、萎凋、炒菁、揉捻和乾燥,以上5個工序基本上都需要與時間賽跑,製茶師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每一道製茶工序,每一道工序又都會影響茶葉的品質與風味,因此需要全神關注、一點都馬乎不得。體驗了一次還可以,但是天天都如此,還要大量製茶的話,可想而知茶農的辛苦。

素有「茶鄉」之稱的坪林,處雪山山脈北端的尾稜,加上北勢溪流過,又有著平坦的河階面,擁有得天獨厚的種茶條件,這裡大概有80%的住戶都是茶農,可見茶對坪林的重要性,說是命脈一點都不為過。

茶葉是坪林的命脈。(筆者攝影)

在國道五號開通之前,更是連接台北宜蘭的北宜公路的中繼站,人潮絡繹不絕,然而隨著國道五號的開通,這裡人潮逐漸減少,加上因為翡翠水庫而設立的水源保護開發限制,坪林沒有產業轉型的機會,一度陷入卻工、茶農高齡化的困境。

不過近年隨著社區營造、地方創生概念,坪林已經從過去單純的茶葉外銷慢慢轉為茶品牌的經營與深度觀光,除了產茶、製茶與賣茶之外,還有許多體驗、講解、與品茶的內容,就像我這次參與的行程。

在諸多條件限制之下,這裡成為不被在意的角落,也因為這些條件限制,石碇、坪林保有許多重要的活歷史和文化資產,如何讓他們繼續活下去?親身參與,感受學習,那就是一條出路。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懷仔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