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遇到COVID-19疫情前,對於投資理財沒有特別研究,也沒有任何業外的投資,回想在20多歲創業時,月薪雖然沒有到科技產業那麼驚人,但是年收入級距也落在前面20%這個區間。
當時20多歲在台北市買了人生中第一間套房並且在1年多的時間就獲利出場(當時我很擔心奢侈稅,結果賣飛拍斷大腿),雖然本身產業跟房地產很高相關,但一直沒有意識到這件事本身代表的意義,這段期間除了買了自住的房子外,後續也沒有再投入房地產的操作。
在近期遇到10多年前認識的一位朋友,同期從事相同產業,但後來他決定替自己工作賺錢,過去這10年來單純重複買賣、裝修、出租房地產這件事情,搖身一變成專業的投資客,估計已累計了破億的身家,邁入終身不用替老闆打工的階段。
10年來唯一做的事情就是一直將資金投入本業當中,但持續2年半的疫情重創旅宿業後,沒有其他收入來源、不夠充足的存款、本業的大額虧損下,也開始反省商業模式、個人財務、投資理財相關的議題,當開始注意到自身財務跟投資理財相關的議題時,有一種遲來的開關被打開感受。
一開始很沉迷於研究技術分析,想說能靠著短期頻繁交易而賺到錢,過去兩年學習了各種理論與指標,不管是裸k、支撐阻力、123法則、斐波那契、艾略克波浪理論、均線、布林通道、鱷魚線、維加斯通道、趨勢型態結構,還有各種奇奇怪怪的指標跟組合,花了大量的時間研究或盯盤,但今年中放棄了這些,只回到單純的DCA定投模式,分享一下原因:
先不講時間的花費與投入,有多少人能透過頻繁交易作為生活開銷的收入來源?更別說從中賺到大量金錢而致富,我觀察在幣圈99%的人都做不到,大部分都是怎麼賺來的怎麼回去,最後被割完韭菜就離開了。
想要透過短期投資獲利甚至致富,受到各種傳聞與快速致富的案例,一開始我們都會覺得自己也行,但事實是大部分的人都不是萬中選一的天選之人。
對於股票、基金、外匯我不是很熟悉,在高風險領域的加密貨幣,大家很常追求高回報率,要漲個5倍、10倍、50倍等等,的確是有機會的,我本身在這段熊市也遇過40倍以上的報酬,但這一切如果你的本金過小,其實報酬率再高的意義也不大。
這個本金的問題後續衍伸出如何提高自己的本業收入跟降低生活中不必要的支出,而可以有更多的閒置資金來進行投資。
最好的入場時機是在底部大家都恐慌的時候,最佳的出場時機是在市場都FOMO時,但是太過追求利潤與報酬時,很難將注意力放到『反人性』這件事情身上,大家都知道巴菲特都說了『市場恐懼我貪婪,市場貪婪我恐懼』,身為一個投資韭菜要怎麼做到還是挺難的。
人總是高估了自己一年內可完成的事,卻低估了十年內可完成的事。
- 比爾·蓋茨
長期計畫這個方式可以讓我自己過的更舒適輕鬆,也不用花太多時間盯盤,近期我利用每天早起的一段時間,仔細思考跟記錄財務的狀況與問題,的確發現很多以前不曾注意到的細節,例如車貸的算法跟信貸結清的方式不同、房屋貸款轉增貸可取得更好的條件等等,假如你有二手車貸,貸款公司有兩種資金方式會造成聯徵的結果不同。(車貸公司是利用自己的資金還是透過銀行的資金將錢貸給你?)
透過專注長期計畫反而可以將時間與注意力專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例如仔細研究幣圈各種可以躺平的投資工具後,發現還是有較低且風險可控的獲利方式,例如美元放貸(在熊市依然維持了15%左右的平均年息)、合約Long/Short、期貨與現貨的資費套利等方式,如果有信仰,那就在相對底部持續定投該標的,如果沒有,那就把錢存起來,不要瞎操作了。
在這邊分享很簡單的一本書『有錢人和你不一樣的致富紀律:改變數百萬人的理財7步驟,從累積第一桶金到提早退休,沒有高薪和富爸爸也可以財富自由』,這本書甚至不用買,號稱看完簡介就等於看完了這本書。
作者 Dave Ramsey,經歷過過度的財務槓桿而破產,後來經過幾年的財務規劃重新開始新的事業,在過去30年主持廣播節目,後來變成每日3H的電話call in電視節目,也經營Youtube頻道『The Ramsey Show Highlights』擁有256萬人訂閱,維基百科顯示其個人資產在2,018年達到5,500萬美元。
他寫出「嬰兒學步致富法」就是簡單7個步驟,書中提及按照此方法,達到百萬美元約3,000萬台幣的資產平均需要17年的時間。
其中一個重要的概念是,不是要成為能夠任意揮霍的富豪,目標是成為一般大眾人也能達到的平民百萬富翁。
這點我覺得每個人可以視自己狀況改變金額,例如先存到至少一個月的準備金。
當開始規劃這件事情時就會意識到每年多支出的貸款利息、每個月的支出狀況、是否有更便宜的資金取得成本、如何降低月付金的方式,不得不說當開始意識到這點時,的確會得到一些降低月付金的作法。
清點個人必要支出,從第2點到第3點通常需要2-3年。
將時間拉長,固定頻率,可以是每月、每年或自己設定的時間點,不要受到短期價格波動影響,但對於長期投資要投資什麼又是另一個很大的課題。
這邊每個人的經濟狀況都不相同,也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以作者的方式來說是將稅前收入的15%拿到投資&退休帳戶做運用。
作者是很反對學貸的,認為應該在不犧牲自己的長期投資與避免貸款的情況下完成子女的教育,這部分就是不要讓兒女在一出社會就背負很大的債務壓力,身為也背了就學貸款的一份子,一出社會就輸在起跑點了,好險台灣的大學沒有像美國那麼誇張。
美國聯邦教育部估算,截至2022年6月為止,全美國約有4,300萬名學生或畢業生仍背負著聯邦學貸。 一般來講,每人平均的初始舉債是37,667美元(約新台幣115萬元),但38%貸款人申請的學貸額度超過10萬美元。
67% 富人在12年內還清貸款,只要有機會就多還一點,可節省高額利息,對於這一點以還清負債為前提我是很可以理解跟認同,但現實生活中我身邊有朋友透過持續一直轉貸,買房子至今只繳寬限期利息,不繳本金,利息就當作租房成本,在這10多年間房價一直漲,貨幣一直貶值的狀況下,我覺得這也是很妙的操作方式。
不是每個人都追求奢華的生活與高昂的享受,想好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才是重點。
規劃好未來1-5年個人的財務計畫,有個方向對於人生的感受完全不同,希望大家都能打造自己的富裕自由人生。
如果你已經財務自由、富二代、田僑仔、大老闆就不用看這篇廢文啦,對!我說的就是你!
以上皆非財務金融建議。
最後附上有個AI口音的聽書影片『有錢人和你不一樣的致富紀律』,有興趣的可以聽一下。
如果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幫我點個讚、追蹤或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