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你的需要看進心裡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25

 

且看孔老夫子在日常生活中不經意的示範。

目盲的師冕有一天來訪。孔子領著師冕一路穿梭前行,凡有障礙,比如臺階,孔子必然低聲提醒:前頭兩步有臺階哪,先生。終於來到席上,孔子又出聲:先生,席位就在左近了。等到師冕坐定,孔子便一一告知席上賓客有誰,又坐在哪個方位。相談甚歡的聚會結束,送走師冕,為老師的體貼深深動容的子張便問:想必這就是與盲人樂師相處之道了?

孔子給了他肯定的答案。

與盲人相處,細心揣摩對方的感受,根本不待對方提問,就可以先看到對方的需求。身為老師,也得有一雙出奇敏銳的眼睛,方能把學生的個性與背景看得奇準。

孔子有一回正要出門,天公偏不作美,可當時身邊沒傘。有學生馬上想到子夏。子夏有傘,先跟子夏借吧。沒想到孔子居然搖頭,理由是子夏一向摳門,向他借傘跟要他的命沒兩樣,就饒了他吧,別讓他為了借不借傘天人交戰。


趁此良機,孔子給出人際往來的建議:「推其長者,違其短者,故能久也。」除了多看對方的長處,找到機會就公開讚揚,還須善巧地避開對方的短處,彼此的關係才可能長長久久。

同樣是提撥糧食補助,對不同家境的弟子,孔子自有不同標準。

公西華奉派出使齊國,冉求主動替同學申請補助。孔子給出一個數目,冉有覺得太少,要求再加,孔子略添了些許。可最後冉求還是自作主張,撥給一大筆米糧。孔子知情後,忍不住叨念冉有:公西華出使,騎著肥馬穿著輕裘,既然擺得出這等排場,家境如何可知。「君子周急不繼富」,助人的原則,本來就該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啊!

他對赤貧的原憲,因此又是另一種態度。孔子核示的配給遠超過原憲的預期,作弟子的認定無此需求,一再推辭;反倒是老師堅持:收下吧,用不了的可以轉送給有需要的鄰居呢。

原憲與一簞食一瓢飲的顏回一般,住的都是貧民窟。在原憲眼中屬於「非分」的米糧,孔老先生心中自有盤算。

孔子對於生者固然處處體貼,對死者也不遑多讓。

「生,於我乎館;死,於我乎殯。」無處可去的朋友儘管來投靠,住處絕不成問題;死後不幸無人治喪,這個沈重的擔子,孔子說他絕對樂意挑起。


讓後世知識分子直皺眉頭的傳統弔喪,趕場式的行禮如儀,應酬意味遠過哀悼;乃至五子哭墓,哭靈成為表演,真是集喧嘩虛偽之大成。可這筆帳千萬別算在孔老夫子頭上。「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慰問喪家之後,陪著傷心的家屬用膳,這飯吃得可傷心哪,哪裡還有心思大啖?「子於是日哭,則不歌」,弔唁的淚水流過,即便兩腳已然離開了喪家,一顆心依然戚戚,這一天,再也沒有心情唱歌了。

這才是真孔子,眼裡看得見別人的存在,心裡同樣有他人的存在。而這種存在意識絕不是嘴上嚷嚷而已,是慎而重之地放進心裡,以大智慧揣摩對方的真正需要,自能時時處處給出最體貼最善巧的因應。  

avatar-img
35會員
168內容數
深信汲引經典,可以灌溉生活;回首傳統,足以應對當下。如此信仰究竟是只能仰望的星空,還是腳下踏實的土壤?一系列當代生活的實例正是此一信念的註腳。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田心耘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錯解的「恕」可能淪為莊子的「以己養養鳥」;換作當代聖嚴法師的比喻,那等於硬把自己覺得舒適的鞋子送人穿,完全不管對方是否合腳。 以己意強加對方身上,無視對方真正的感受,若是無心,可能是出於智慧的匱乏;如果是有意,便是價值的霸凌。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23   孔子如何解讀忠,可以從他對管仲的評價理解。 孔子固然力主「事君盡禮」,可無意盡「愚忠」於「君」的主張從來不變。 就私德的角度來看,孔子對管仲頗有訾議,嫌管仲小器。可對管仲一匡天下,保存中華文化的大功,給予極大肯定。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22 孔子歷來給人的印象是「知其不可而為之」,這樣的評價固然不差;然而君子的堅持自有底線,並非如同外人想像那般,只是罔顧現實,死抱著忠字不放。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21 什麼叫「愚忠」?「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君主不但站在權力的制高點上,同時也掌握了道德的話語權,因此一聲令下,臣下就得乖乖束手就擒,把一顆大好頭顱獻上。 這是誰說的? 孔子? 不。以為如是表述出自孔子,那真是天大的誤會。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20 由孔子弟子與再傳弟子編輯而成的《論語》有兩段記錄,可以看出「忠恕」在孔學的地位。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19 「配之儒德,各得其仁。」 《廿字真經》開篇即明白標舉廿字與儒家的聯繫。在進一步細論儒家德目之前,請容我為儒家的掌門人孔子說幾句公道話。
錯解的「恕」可能淪為莊子的「以己養養鳥」;換作當代聖嚴法師的比喻,那等於硬把自己覺得舒適的鞋子送人穿,完全不管對方是否合腳。 以己意強加對方身上,無視對方真正的感受,若是無心,可能是出於智慧的匱乏;如果是有意,便是價值的霸凌。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23   孔子如何解讀忠,可以從他對管仲的評價理解。 孔子固然力主「事君盡禮」,可無意盡「愚忠」於「君」的主張從來不變。 就私德的角度來看,孔子對管仲頗有訾議,嫌管仲小器。可對管仲一匡天下,保存中華文化的大功,給予極大肯定。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22 孔子歷來給人的印象是「知其不可而為之」,這樣的評價固然不差;然而君子的堅持自有底線,並非如同外人想像那般,只是罔顧現實,死抱著忠字不放。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21 什麼叫「愚忠」?「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君主不但站在權力的制高點上,同時也掌握了道德的話語權,因此一聲令下,臣下就得乖乖束手就擒,把一顆大好頭顱獻上。 這是誰說的? 孔子? 不。以為如是表述出自孔子,那真是天大的誤會。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20 由孔子弟子與再傳弟子編輯而成的《論語》有兩段記錄,可以看出「忠恕」在孔學的地位。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19 「配之儒德,各得其仁。」 《廿字真經》開篇即明白標舉廿字與儒家的聯繫。在進一步細論儒家德目之前,請容我為儒家的掌門人孔子說幾句公道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語句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 子曰: 「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以書為媒,傳遞溫暖與力量 在時光的長河中,書籍是閃耀著智慧光芒的寶盒。 贈書,便是傳遞這光芒的溫暖舉動。 企業,團體組織 "中英文版論語" ​贈書 諮洽
Thumbnail
《論語》是記錄孔子言行的經典著作,強調仁愛與同理,並對禮貌與尊重提出重新定義。此外,書中還提倡修齊治平的觀念,以及個人修養的重要性。文章通過介紹書中主要觀點,並結合個人的學習體會,呈現了孔子思想的核心價值。
Thumbnail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這同樣是孔子教學中的經驗之談。天資在中等以上,可以和他談論深奧的學問。如子貢和子夏,『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學而第一),『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八佾第三)。天資在中等以下者,就不可以教他深奧的
Thumbnail
師與資為學習成長不可或缺的兩類人,需在能相互對照的環境方能識別。
Thumbnail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公冶長第五)。
Thumbnail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裡仁第四)。  孔子常將君子和小人的品性對比,增強說服力和訓誡效果。  懷,內心存有;土,家鄉。孔子認為,君子內心常懷有道德,而小人則懷有鄉土;君子做事會考慮會不會違反刑法,而小人做事則考慮有沒有實惠。『君
Thumbnail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八佾第三)。 孔子進太廟當差,東問西問。這就有人說閒話了,『誰說這個來自鄹(zōu)邑的年輕人知禮呀?他進了太廟,事事不懂,要求問他人』。孔子聽到後就高深莫測地回答道
Thumbnail
論語,一本劃時代文學鉅作,由至聖先師孔子的弟子們編寫的一本語錄,記載了孔子對他們的日常教誨等言行舉止,堪稱表現儒家思想的文學作品中的經典,明明只是一本語錄,為何如此的重要?國文課上過了那麼多篇,這次,試著用學生的角度看論語 這本書:親愛的孔子老師子貢的十堂智慧課
Thumbnail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第二)    孔子天天給學生講當官施政的學問。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擠兌孔子,問孔子,『你怎麼不去從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這個得看具體的情景。
Thumbnail
語句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 子曰: 「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以書為媒,傳遞溫暖與力量 在時光的長河中,書籍是閃耀著智慧光芒的寶盒。 贈書,便是傳遞這光芒的溫暖舉動。 企業,團體組織 "中英文版論語" ​贈書 諮洽
Thumbnail
《論語》是記錄孔子言行的經典著作,強調仁愛與同理,並對禮貌與尊重提出重新定義。此外,書中還提倡修齊治平的觀念,以及個人修養的重要性。文章通過介紹書中主要觀點,並結合個人的學習體會,呈現了孔子思想的核心價值。
Thumbnail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這同樣是孔子教學中的經驗之談。天資在中等以上,可以和他談論深奧的學問。如子貢和子夏,『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學而第一),『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八佾第三)。天資在中等以下者,就不可以教他深奧的
Thumbnail
師與資為學習成長不可或缺的兩類人,需在能相互對照的環境方能識別。
Thumbnail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公冶長第五)。
Thumbnail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裡仁第四)。  孔子常將君子和小人的品性對比,增強說服力和訓誡效果。  懷,內心存有;土,家鄉。孔子認為,君子內心常懷有道德,而小人則懷有鄉土;君子做事會考慮會不會違反刑法,而小人做事則考慮有沒有實惠。『君
Thumbnail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八佾第三)。 孔子進太廟當差,東問西問。這就有人說閒話了,『誰說這個來自鄹(zōu)邑的年輕人知禮呀?他進了太廟,事事不懂,要求問他人』。孔子聽到後就高深莫測地回答道
Thumbnail
論語,一本劃時代文學鉅作,由至聖先師孔子的弟子們編寫的一本語錄,記載了孔子對他們的日常教誨等言行舉止,堪稱表現儒家思想的文學作品中的經典,明明只是一本語錄,為何如此的重要?國文課上過了那麼多篇,這次,試著用學生的角度看論語 這本書:親愛的孔子老師子貢的十堂智慧課
Thumbnail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第二)    孔子天天給學生講當官施政的學問。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擠兌孔子,問孔子,『你怎麼不去從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這個得看具體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