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就是走路》走路的本身就是生活-專注腳下的每一步,步步踏實。

閱讀| 《就是走路》走路的本身就是生活-專注腳下的每一步,步步踏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在歐洲背包旅行時,我好喜歡走路。

​一個人就從住的地方,走路去有機超市、去找公園曬太陽、去附近的圖書館跟書店、去市集找東西吃、去當地的景點晃晃。

​也很多時候,只是漫無目地的走。

​閱讀《就是走路》這本書,讓我回想起今年5、6月在歐洲的時光。

▍走路是為了慢下來

這世界告訴我們,要快、要抄捷徑、要有效率。

走路相對於開車、搭車,是一個沒效率、花時間的移動方式。

但卻是能讓我在被生活推著前進的同時,保有內心的思考空間,和自己開展更多的對話。

​就像電信廣告的廣告詞:「世界越快,心則慢」

​如果不慢下來,怎麼能確定現在的生活是自己喜歡的?怎麼知道一直前進的目的地是別人希望你去的,還是內心真正想去的?

​在歐洲時,每天走路,和台灣所有的一切抽離。

​放下那些我擔心焦慮的,腦袋沒有停留在過去發生的事情,也沒有思考回台灣後的日子該怎麼過,更不用去管週遭人對於一個已經超過30歲的成年人的期待是什麼,辭掉穩定的工作不做下一步要幹嘛?

​就只是,好好的走當下的路。

​這樣的心境和這本書的作者描述的是一樣的。

❝走路時,一切都慢了下來,世界變得更柔和。在這段短暫的時間裡,我不做家事、不開會,也不讀稿。我不趕時間,自由自在。有幾分鐘或幾小時,家人、朋友、同事的看法、期望和心情,全都變得不再重要。走路時,我成了自己生活的中心❞

一個人走路跟一群人走路是不一樣的。

自己走路,不用遷就於別人,能開展更多的自我覺察,找回生活的掌控感。

▍怎麼走路就怎麼過生活

在正念的課程中,我們透過正念行走,練習怎麼有意識的留意當下的步伐。

​從腳的抬起、放下、腳尖腳跟怎麼跟地面接觸、身體的其他部位肌肉怎麼在走路時配合支撐平衡、走路時的呼吸變化、腦海中出現什麼念頭、當下有什麼情緒.....這些細微變化,我們都練習清楚覺察。

​而我發現,一個人怎麼走路,往往反映了怎麼過生活。

如果走得匆匆忙忙.....

  • 是不是代表對於所有事情都很急躁?
  • 是不是無法讓自己安於腳下的每一步,總是把目光放在未來,卻沒有活在當下?
  • 是不是安排事情總是沒有留下喘息空間,趕到最後一刻才急忙完成?
  • 是不是常常發現自己無法準時赴約?

如果邊走路還分心滑手機...

  • 是不是代表在生活中習慣讓自己一心多用,無法專注當下?
  • 是不是代表對於資訊的接收充滿焦慮,害怕自己錯過什麼?

​如果走路時從來沒留意過身體的感受、沒留意過自己的呼吸..

  • 是不是代表對於處在壓力下的身心狀況也缺乏覺察?
  • 也許當身體真的出狀況了,也要等到情況嚴重才發現要好好照顧自己呢?

​【 練習每天好好走路3分鐘 】

也許生活的忙碌很難讓現代人無時無刻都走得從容自在,但至少,一天當中抽出3分鐘,也許是從家裡走到搭車的地方、也許是從公司一樓要上去到辦公室、也許是在爬樓梯的時候、也許是中午吃午餐買便當的路上、也許只是上班的時候去裝水上廁所....

​這些零碎的時間,把自己暫時從腦中還在想的待辦事項抽離,也暫時放下手機,就只是好好體驗一下,專心走路的感覺是什麼呢?

❝有時我覺得自己像隻猴子,一天到晚想著在不同事物之間跳來跳去。為了不去想每天等著我的繁瑣工作,我決定專心爬每一層階梯。平靜地舉起一隻腳往前伸,再放下。一次只專注一步,不去想下一步。❞

如同《就是走路》這本書作者的分享,專注在腳下每一步,可以幫助我們在忙碌中創造一個平靜自在的空間,讓自己能喘口氣,讓心休息,和自己的身心好好在一起。

| 書本資訊 |
📒《就是走路》
作者:厄凌‧卡格 Erling Kagge
出版社:大塊文化

在歐洲生活,每天靠雙腳,練習好好走路、好好生活

在歐洲生活,每天靠雙腳,練習好好走路、好好生活



avatar-img
我的正念生活旅程
20會員
18內容數
我曾經是一位在外商工作的上班族,因職場壓力身心失衡,接觸了正念,學習自我照顧、平衡身心。 現在是一位正念引導師,這裡與大家分享正念練習方法,一起鍛鍊覺察力、學習與壓力共處、提升生活幸福感,感受活在當下的美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我的正念生活旅程 的其他內容
我在這部電影中看到的情緒議題,正好連結了我在正念中的學習。情緒沒有所謂的好壞,也沒有任何一個情緒可以全然的定義我是誰。透過正念練習,瞭解情緒的保護作用,學習應對焦慮的方法,覺察信念系統並自我療癒,選擇愛而非恐懼的力量,成為情緒的主人。
現代人總覺得時間不夠用,但時間多寡與幸福感未必成正比。史丹佛商學院博士Cassie Holmes的研究指出,關鍵不在時間長短,而在於如何運用時間。本文從《更快樂的1小時》探討時間管理與幸福感的關係,並提出三個提升幸福感時間運用策略:80/20法則、避免多工、雜事集中處理。並探討正念冥想的幫助。
5/5更快樂的1小時
我在一個傳統的家庭環境長大。 「好好念書、找穩定的工作」,就是我求學時代最核心的信念。 ​ 直到閱讀,讓我看到了更寬廣的世界,開啟了「自我探索」,對於既定價值觀產生質疑,不斷地對自己的生命問無數個「為什麼」。 ​ 尤其是那些沒有標準答案的:「為什麼我會在這個世界上?我這一生想做什麼?什麼是我真正
我在這部電影中看到的情緒議題,正好連結了我在正念中的學習。情緒沒有所謂的好壞,也沒有任何一個情緒可以全然的定義我是誰。透過正念練習,瞭解情緒的保護作用,學習應對焦慮的方法,覺察信念系統並自我療癒,選擇愛而非恐懼的力量,成為情緒的主人。
現代人總覺得時間不夠用,但時間多寡與幸福感未必成正比。史丹佛商學院博士Cassie Holmes的研究指出,關鍵不在時間長短,而在於如何運用時間。本文從《更快樂的1小時》探討時間管理與幸福感的關係,並提出三個提升幸福感時間運用策略:80/20法則、避免多工、雜事集中處理。並探討正念冥想的幫助。
5/5更快樂的1小時
我在一個傳統的家庭環境長大。 「好好念書、找穩定的工作」,就是我求學時代最核心的信念。 ​ 直到閱讀,讓我看到了更寬廣的世界,開啟了「自我探索」,對於既定價值觀產生質疑,不斷地對自己的生命問無數個「為什麼」。 ​ 尤其是那些沒有標準答案的:「為什麼我會在這個世界上?我這一生想做什麼?什麼是我真正